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20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材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4:5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卖火柴的小女孩》听课后反思

4月14日有幸聆听了天宁小学步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步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几点值得我日后学习借用:

一、自读、自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依据《课标》的新理念,教学中步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图片等,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二、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学习、理解课文。

在课堂中步老师抓住文中的重点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抓住“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此基础上,精读、感悟课文一至三自然段。同时又抓住重点句中小女孩脸上的微笑,利用课件展示她五次擦燃火柴,曾经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幻想是美好的,可是现实是多么的不幸,于是小女孩只得乞求奶奶把她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小女孩死了,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幼小而鲜活的生命,小女孩的境遇实在是太凄惨了,同学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并深深的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鸣不平!

三、课堂写话,升华主题。

     在旧年的大年夜,小女孩冻死了。嘴上却带着微笑。这是一个幸福的微笑,因为悲惨的她曾经看到过那么多美丽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带泪的微笑,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年幼而鲜活的生命;这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微笑,她警示我们,应该去关注并关爱像小女孩一样被穷困生活所折磨着的人。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你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身边,我想对她说: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我会(怎么做):

    学生们畅所欲言,很好得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应该说这是一堂较为精彩的语文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4:57:31 | 只看该作者
《卖火柴的小女孩》听课感受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金老师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感渲染,激起同情
  从课文导入开始,金老师就渲染一种情境,从与学生的谈话“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在学生充分发言后,金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真幸福啊!……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爷爷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并迫切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在第一段的教学中,金老师紧紧抓住“可怜”一词,引导学生细细去品味文章,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
  二、自读自悟,体会可怜
  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老师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如:在学习1~4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女孩“可怜”?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然后仔细读读这些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从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能抓住文中句子谈自己的体会,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机点拨使学生从寒冷、人情冷漠、无人疼爱等方面,体会到了女孩的可怜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以读为本,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语文的述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老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在引导学生初读文本时,首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熟悉文本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自读自悟。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来指导朗读。教学中,金老师采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等多种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四、写话训练,升华情感
  理解课文后,金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文第一段写小女孩卖火柴的,可小女孩是怎样卖火柴的,作者并没有详细地描写。但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一整天小女孩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请你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这样学生就化书本知识为自己语言,学以致用。这一写话练习,发散性了学生思维,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师课堂的关注点只集中在了极少数学生的身上,孩子们的素质很高,读书都能够读出情感,如果能够给更多的学生读的机会,课堂的参与面会更大,收到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4:57:48 | 只看该作者
《卖火柴的小女孩》听课有感
动听的声音,高贵的教态,娴熟的教学,多样的教法……我想这就是何老师驾驭课堂的秘密武器吧。

“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何老师的“杀手锏”。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表达情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精读课文较长。突出一个“读”字,抓住学生对童话故事特别感兴趣这一点,让学生多读,反复读,将长文读短,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使学生明白课文讲了“卖火柴,擦火柴,被冻死”这三部分内容。

课标指出:“精读课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读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1、小女孩看到这些美好的事物时,心情会怎样?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景象?3、第一次擦亮火柴和最后一次擦亮有何不同?……读中有思,读中带悟,好!

你们的朗读真是享受!谢谢孩子,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4:58:25 | 只看该作者
听课随笔——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
由文本细读引发的思考



10月26日,有幸在东南大学的大礼堂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一堂《卖火柴的小女孩》。真不愧是特级教师,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智慧处处都闪耀着灵动。让我感受非常深刻,也受益匪浅。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安徒生童话,从1963年起就被编入了人教版教材中,一直学到现在。如此经典的课文,如何在整体结构上把握,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共鸣?窦老师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她的教学中,板书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细读文本的深厚功底。

上课伊始,窦老师一言不发,随着舒缓音乐的响起,窦老师满怀深情的诗朗诵也随之而来,一下子就把听课者带入了情境。声未出,乐先起,深情款款。多美妙的导入!

而更为精妙的就是她的精读部分的教学。在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窦老师可谓是独具匠心,仅仅是课文的第一句话,她就引导学生从中挖掘出隐藏在句子背后的信息。“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在我们一般老师看来,这个句子无非就是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很冷。而窦老师引导学生从这个句子中挖掘出了三个冷。“天冷极了”,当然看得出冷,“下着雪”,更冷了,而“又快黑了”,冬天的雪夜,给人的感觉就更加的寒冷。简短的一句话,窦老师让学生反复地读,体会句子背后的信息,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寒冷。此时窦老师就小结:我们在读书时,就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读出文章语句背后的信息,品出文章所蕴藏的情感。是啊,手把手的教给读书方法,及时小结,学生不就在这样的教学中学会读书了吗?

接着,窦老师还并没有放手,她继续让学生大声读第一自然段,哪些地方给你触动,细细体会,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有了第一句话的读书指导,后面的运用就很灵活,从学生交流的感受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已经深入到了文本,体会到了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内容。此时,窦老师又小结,一篇好的文章之所以是经典作品,它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透露着信息,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挖掘这些信息,写出感受。这时,窦老师出示了她自己在读这篇文章时做的批注,同时告诉学生,这就是“批注”。这样,“批注式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

随着教学的深入,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越见清晰,在梳理文章内容时,板书也就呈现在黑板上,黑板上课题的左侧出现了几个近义词:寒冷、饥饿、恐惧、孤独、痛苦。这些都是小女孩在大年夜时的体验。窦老师通过指导学生批注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以及学生对她的同情。

而第二课时,窦老师“笔锋一转”却带学生体验起了另一种感受,黑板上课题的右侧呈现了这样几个词语:温暖、满足、安宁、慈爱、快乐。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不正是与左侧词语相对的吗?小女孩应该是很可怜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与之对应的词语呢?窦老师巧妙的在这两组词语中架起了一座桥梁——“渴望”。正是因为小女孩寒冷,所以她渴望温暖;正是因为小女孩饥饿,所以她渴望满足;正是因为恐惧,她渴望奶奶的慈爱;正是因为她孤独,所以渴望安宁……,文章的结构也就在此时豁然开朗,一目了然。但窦老师的教学并没有结束,而是带领学生走进的西方文化的更深层面——宗教信仰。为什么小女孩这么可怜,最后却是幸福地离开的?这是她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也是引发我们听课者思考的问题。那是因为西方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的隐忍之心,小女孩有隐忍之心,她才会带着幸福离开,去了天堂。我不指导,对于学生而言,能否理解“隐忍”这个词语的含义,但就窦老师的教学设计而言,她不仅仅在就教材而教,而是通过教材背后的内容向学生传递和渗透一种文化,这个教学的意义就更加深层次了。

课虽然听完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窦老师这堂课之所以这么精彩,是因为她之前深层次的文本细读,她备课时找来了原译文和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她查找了很多很多的资料,她甚至还研究了西方的文化,安徒生写作的背景等等,也只有老师挖掘了文章深层次的内容,才能给学生和听课者带来如此多的体验和感受。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在上课前,有没有像窦老师一样深入地研读文本呢?预习时要求学生读3遍,读5遍,自己有没有把课文好好读读呢?我们总是在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忽视自己的备课,也许,我们的学生也就这样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忽视自己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些脸红,反思自己的教学,深入研读文本做的还很不够,也难怪,课堂上不能出现如此的精彩,当然,我离特级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很大很大的差距,但,我会从现在开始努力,至少,我还有梦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4:58: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卖火柴的小女孩》听课手记
今天到学校听老师上了一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从新的角度解读文本、赋予文本新意的作法令人吃惊。在学完课文后,教师问出一个问题:“你能从小女孩身上学到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小女孩非常刻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的学生说:“小女孩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的学生说:“小女孩有梦想,直到死时脸上都有微笑说,这说明她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教师说:“是呀,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你连梦想都没有,那就更加悲哀了。”有的学生说:“苦难也是一种财富,希望小女孩能珍惜这笔财富。”学生的回答令我震惊,为面对这样一个受饿冻而死的小女孩,学生居然如此漠然而震惊,同时,也为教师这一大胆的问题而震惊,更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而震惊。首先,用“你能从小女孩身上学到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将学生从情感体验中拉出来,而让学生的思绪归于理性,这本身就是对情感体验的阻断。其次,学生所说的“刻苦”“坚持不懈”“追求梦想”与文本一点也不合拍,小女孩是“刻苦”还是生活悲惨?是“坚持不懈”还是迫于生计?文中所描写的是她产生的“幻想”还是她的人生梦想?从新的角度解读文本,赋于经典文本以时代新意,这本身并无不可,但扭曲原意、牵强附会,甚至破坏经典,就不可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4:59:56 | 只看该作者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

                              雷顺量

今天,我有幸听了刘肖春老师为我们上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节课例。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观课,让我看到了新课程的理念已在我们的课堂里生根、发芽了。听了这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刘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通过问学生,同学们都喜欢过年吗?过年都干些什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比,引入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过年时又是怎样的命运来反衬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从而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做好了铺垫。

二、点拨引导,层层递进  

老师课前布置了让学生进行预习,扫除了字词的障碍,通过课件出示表格,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小组汇报后,又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每一次都看到了什么?产生幻想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刘老师又充分利用课件进行点拨引导,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段落,在读中体会情感,层层递进。从她渴望得到温暖、幸福和疼爱中,最后总结出小女孩冻死街头的原因是因为她渴望得到真正的幸福。

三、续写训练,拓展思维

通过刘老师的引导、点拨,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老师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同时,板书设计清楚明了。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另一个时传承文化,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在刘老师的这节课中,新课程的理念虽已充分体现,但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这篇课文通过些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冻死街头,从而揭穿旧社会的黑暗,让学生体会在剥削制度下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这篇课文时一篇很好的情感熏陶的课例。在这节课中,老师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朗读。刘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然后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去体会和把握情感,这样,文本的难点就不攻自破,那么这堂课就更加润泽了。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时,刘老师没有把本单元训练的要求:先读进去,再想开去贯穿于教学中,从而使课堂显得拘谨,老师不敢超越文本,对学生不敢大胆的放手,那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就无从谈起了。

3、我认为我们的教学都应该切入学生当下的生命,在引导理解小女孩在显示生活中有没有幸福?如果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幸福,再与小女孩所向往的那种幸福对比,从而反衬出她命运的悲惨,那么就可以省去那些繁琐的讲解。

4、在教学中,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对于学生来说时非常宝贵的,所以,老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言简意赅,干净利落。

总之,在这节课中,新课程的理念虽已渗入教学中,但我认为刘老师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没有达成的,学生没有真正在朗读中去准确把握情感。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太少。这仅是我自己的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00:06 | 只看该作者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材料

                         一面坡中心学校  高红梅

李长晶、李晓梅、马秋菊三位老师展示了一节语文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有很深的感受。

三位老师都能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并能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读、说的机会。

李长晶老师用朗读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来导入本课。让学生懂得小作者刘倩倩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她要把自己所得到的东西留给小女孩。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李晓梅老师设计一个自由想象的题目:假设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学生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我请她到我们家吃顿饱饭”。“我要请她到我们这个温暖班集体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使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体验得到了新的升华。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引导孩子们讨论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夜的情景,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比较,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饥饿、寒冷、孤独、贫穷的艰难处境,萌发同情和帮助她的愿望。

马秋菊老师在教学中能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尤其在——“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这一片段中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以读悟情,以读达情深刻体会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以上是我在三位老师的展示课中所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今后的教学所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4 16: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