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0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滨孙漂流记》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材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0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鲁滨孙漂流记》听课感受
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下面,我就“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方面谈谈听课的收获。

一、确定课堂教学之灵魂——教什么

有位老师说过,课堂教学的灵魂更多取决于“教什么”。那么《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该教什么呢?我觉得姜老师的这堂课有很多的闪光点,对教材有独到的见解,教材处理非常有特色。从教学内容看,姜老师教的不仅仅是这篇课文,还拓展到阅读名著上,力求达到了“感受作品的形象、品味作品的语言”的目的。今日引导学生读这篇课文,是为了激励学生明天去读更多的名著。因此,在这堂课中姜老师很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二、提高课堂教学之效率——怎么教

从宏观看,本文只是《鲁滨孙飘流记》这部小说的一个梗概和部分精彩章节。那么,如何抓住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学习呢?姜老师做得比较好,她先引导学生读梗概部分,把握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浏览精彩片断,感受人物的形象。姜老师并没有就此而止,而是精选并及时出示名著中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片段,补充阅读。姜老师在这堂课中,将梗概部分内容和精读部分内容的学习安排得非常合理,并将课内的(文本)与课外的 (名著) 进行有机地融合,进一步丰满了主人公的形象。

从微观看,姜老师在细节引导处颇显精彩。一是注重概括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么长的课文,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读好呢?姜老师首先就是引导学生把它读短。概括能力是思维加工的能力之一。经过思维加工,才能整体把握,长文读短、“厚书读薄”,没有这种加工能力,阅读只能停留在感性阶段,不可能获得深入、全面的理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概括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本堂课中,姜老师就非常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读“梗概”部分时,姜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人物、事情、主要经历把它读成几句话……二是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读精彩片断时,姜老师引导学生划出描写鲁滨孙内心的孤独感和绝望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批注。现在的学生,不能潜心读书是最大的缺点。指导学生写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引领学生潜心读书的方法。所以,姜老师的这一做法,很值得借鉴。

就像上面有位老师说的,这堂课近乎完美,很值得我学习。这堂课在我的脑海里留下的是一个大大的“!”,但我也有个小小的“?”,老师示范写批注在学生读书写批注并交流之前好还是之后好呢?

上面,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07:55 | 只看该作者
《鲁滨孙漂流记》听后感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在编入教材的时候,编者把课文分为梗概和精彩部分两个方面,相对于其他课文来说篇幅长了许多,而且又是略读课文,得一课时完成。在听课前我就思考这样的文章怎么上,感觉难度很大。听了沈老师的课,受到了很多启发。

首先,沈老师创设情景: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说说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就导入了新课。在接下去的初读课文环节中,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之后的字词的教学中,在学生会朗读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还让学生找规律发现多音字,并且让学生说说多音字的两个读音并组词,我想学生对于这几个多音字的认识经过这样的训练肯定印象深刻。在接下去的学习梗概部分这一环节,老师围绕在之前提出的:鲁滨孙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困难”,并且也找到了鲁滨孙是怎样克服的,可见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强,这与老师的平时训练是分不开的。这之后老师还让学生换位思考想象如果自己来到荒岛会怎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的走进鲁滨孙的生活。在这一环节的最后,老师出示练习“鲁滨孙是个(  )的人,他凭着(  )战胜了种种困难”,这一练习考验的是学生对人物精神的领悟和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而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回答相当精彩。“精彩部分”确实是书中比较经典的段落,但同时对于教学来说有是很难去把握的,文中有很多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怎样让学生去领悟体会,我觉得比较难,沈老师以“鲁滨孙是怎样聊以自慰的?”这一问题切入,交流鲁滨孙所列的表格,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遇到不如意时是如何聊以自慰的,进一步体会主人公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最后的小练笔,“在遇到_______时,我________。”让学生再一次加深对鲁滨孙精神的认识,使之内化成自己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效果较好。

像这样篇幅较长的文章,如果要做到面面俱到的话不太现实,而像沈老师那样抓住一两个主要问题展开、深入,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略读课文如能做到一课一得,那么长期的训练积累下来也会有很大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08:25 | 只看该作者
评《鲁滨孙漂流记》

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  胡晓聪

《鲁滨孙漂流记》这节阅读指导课上, 姜柳丽老师凭着对语文教学的一份热情,一份勇气,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名著导读课。从教学过程来看,板块清晰,重点突出,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学效率较高,教师既注重了对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又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整堂课上,学生受到了优秀文化的滋养,听课的老师也获得了阅读名著的愉悦。下面,我主要从三点来谈谈。

第一,创设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和宽松的交流环境。

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姜老师具有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态庄重自然富有感染力,师生情感十分融洽,教学语言精当简练,优美诗意。从课堂师生关系来看,老师能发挥好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语言自然贴切又生动流畅。并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学生课前对原著的阅读以及课上展示的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做主。整堂课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收获;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看一段《鲁宾逊漂流记》的电影片段,配以教者的叙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课堂上,教师的及时评价,具有启迪性、鼓励性和指导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第二,正确地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点拨”与“空白”的关系。这堂“名著导读”课,任务是解读《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解读的重点是感受人物精神。这就是“预设”。至于学生怎样去解读,对这些问题怎样去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又是难以“预设”的。姜老师引导着学生从教材及补充材料上来感受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 。这些既是预设,又是在老师的点拨下所“生成”的成果。当然,“点拨”不是“给予”,而是通过“点”,通过“拨”,把学生带入一种境界,让学生自然地去找到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空白”,“空白”越大,学生发挥的余地就越大。在课堂中,课件展示的“克鲁索岛”的位置,就是教师桥到好处的点拨,特别是影片中鲁滨孙看见航船经过时那声嘶力竭的喊叫声,都给了学生想象的空白。

第三、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堂课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成了课堂的主人。老师只起到引领和点拨的作用。而恰恰就是这样的引领和点拨,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听说读写)都得到了培养和训练,尤其是“说”的能力,即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训练。这从课堂学生发言的次数和时间,以及发言的水平可以看得出来,本堂课学生发言人次达到27人次。这与传统语文教学为了应试的需要,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作为一堂名著导读课,学习的对象又是六年级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是否可以更开放,对名著的研读是否可以更自主?因为一堂课下来,感觉课堂上教师预设的太多,学生动态生成的太少。都说阅读是一种极个体的行为,而这种被老师牵着鼻子的阅读课会不会妨碍了学生的阅读快感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0 16: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