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1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原文及优质课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5:0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水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zāi)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它叫嘎(gǎ)羧(suō),负责饲养它的是波农丁。
  二十多年过去,嘎羧五十多岁了。它显得很衰老,整天卧在树阴下打瞌(kē)睡。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波农丁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啦。”
  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kàng)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欧(ōu)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阁楼上有半箩谷种和两串玉米。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东西了,就把两串玉米扔下去。嘎羧用鼻尖钩住,像丢垃(lā)圾(jī)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破篾(miè)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它踢下楼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ō)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哦,原来它是要自己的象鞍啊。”波农丁恍然大悟,“这就是它当年披挂的鞍子,给它治伤时,我把象鞍从它身上解下来扔到小阁楼上了。唉,整整二十六年了,它还记得那么牢。”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座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波农丁皱着眉头,伤感地说:“它要离开我们去象冢(zhǒng)了。”
  大象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每群象都有一个象冢,除了横遭不幸暴毙(bì)荒野的,它们都能准确地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在死神降临前的半个月左右,会独自走到遥远而又神秘的象冢里去。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甘蔗(zhè)和糯(nuò)米粑(bā)粑,送到嘎羧嘴边,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在一片唏(xī)嘘(xū)声中,嘎羧开始上路。
  我和波农丁悄悄地跟在嘎羧后面,想看个究竟。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péng)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jǒng)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我想起来了,二十六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抬上岸。”波农丁说。
  原来嘎羧是要回到当年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
  太阳升到了槟(bīng)榔(láng)树梢,嘎羧离开了打洛江,钻进一条草木茂盛的箐(qìng)沟。在一块平缓的向阳的小山坡上,它突然停了下来。
  “哦,这里就是埋葬八十多头战象的地方,我记得很清楚,喏(nuò),那儿还有一块碑。”波农丁悄悄地说。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荒草丛中,果然竖着一块石碑,镌刻着三个金箔(bó)剥落、字迹有点模糊的大字:百象冢。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gǎo),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tuǒ)圆形的浅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半夜,嘎羧的脊背从坑沿沉下去不见了,象牙掘土的冬冬声越来越稀,长鼻抛土的节奏也越来越慢。鸡叫头遍时,终于,一切都平静下来,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我和波农丁耐心地等到东方吐白,走到坑边查看。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5:01:36 | 只看该作者
公开课 《最后一头战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最后一头战象》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三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的一篇描写动物的小说。第七组课文在感受动物的可爱、聪慧、善良的同时,还写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会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最后一头战象》更为突出。编者对学生的训练要求是: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完成高年级段阅读教学的“读与思、读与写有机结合”的任务。
    本文主要讲述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的把自己埋了的故事。本文紧扣最后一头战象嘎羧重披象鞍、告别村民、再回战场、自坟墓庄严归去的四个感人的片断,记叙了嘎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辉煌与庄严。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能够正确读写文章中出现的生字。

2、抓住描写嘎羧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嘎羧的内心情感。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抓住文章重点段落,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友情;

4、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象嘎羧怀旧、善良、英勇、忠诚、坚强的高尚品质
重难点:由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还缺乏一些生活体验,因此,我把品读课文,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战象嘎羧身上的优秀品质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以及战象的相关知识,。

2、学生预习课文。

四、说设计理念:

长文短教,提炼重点;师生对话激发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

1、以读代讲,以读感悟。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浏览读,默读,理解读,品味读和师生配乐合作读,层层深入。来感悟嘎羧的高尚情怀。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时间变得更加有效,学法指导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取抓主要事件的方法来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神态、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边读边引导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圈画出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边读边思的方法都是高段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抓重点词句的感悟中,突出教学重点并突破教学难点完成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整合。

3、最后想象填空的设计,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4、拓展阅读,深化单元的主题思想语文的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的结尾,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如《再给狐狸骗一次》、《一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等优秀作品。既全面、深刻的了解动物的内心世界,又培养了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

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标》对师生互动、师生与文本互动的要求以

及本文的特点,主要采用问题教学与引导启发相结                                       合的方法进行。此外,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本节课的内容很多,课文也很长,如果教师过多的讲解,课堂任务很难完成,所以必须实施长文短教。于是,我采用抓重点段落感受战象品质的方法。设计课时为一课时。由于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学生们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已经养成。在执教本课时,我并没有采取逐字逐句的讲解方式,而是采用了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谈谈大象在临死前的表现,嘎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舍不去、忘不掉是什么?然后住抓住关键词句,直奔重点语句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首先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大象在临死前的表现,然后提出文中这头大象在临死前做了哪几件事?(重披象鞍、告别村民、又回战场、与战友们相伴长眠)来巩固复习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小标题,并结合板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设计意图:在快速的浏览读中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基础。)

    接下来是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嘎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舍不去、忘不掉是什么?(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研读感悟。

   1、师导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嘎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舍不去、忘不掉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设计意图:默读提示是让学生有章可循,在短时间内找到相应的段落,并写简单的感受,为下一步汇报交流做准备。)

   2、给学生自学的时间。(5分钟)

   3、汇报交流

   在交流中,可以根据学情,重点抓住以下四处关于嘎羧行为的描写进行朗读感悟:

  (1)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2)嘎羧离开寨子时与村民依依不舍的情景。(3)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4)嘎羧死去的情景。(设计意图: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只选取四个能体现出嘎羧重情重义的片断来研读。为了不让听者有支离破碎的感觉,教师的导语和每个小组的汇报开头都要有串联整篇文章的语言。)

   每个环节的交流形式有一些变化,如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采取了抓场景中的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来体会嘎羧重情重意;还有的是发挥合理的想象如嘎羧来到它曾浴血奋战的战场时,凝望着江面,让学生猜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它为什么要对这块礁石亲了又亲?这块礁石也许是----也许是----它大声的吼叫,仿佛在大声呼唤什么?说着什么?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在想象中升华情感;还有配乐师生合作朗读。所有这些交流形式的设计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教师的导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嘎羧走了,从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的英武,从重临旧地到安葬自己,我们抓住嘎羧的动作与神态,渐渐地读懂了嘎羧的心。它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这是一位重情重义的英雄!让我们永远铭记着嘎羧,永远铭记这──(指题)最后一头战象!同学们,正如作者沈石溪所说的: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想引发人类更多的思考。这节课,我们抓住了课文中的主要事件,品味了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到嘎羧像人一样丰富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1、师导语: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你觉得嘎羧是怎样的一头战象?

2、如果我们为嘎羧立碑会在上面写些什么?

(设计意图:此时文章已学完,嘎羧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怀已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要让学生把心里的感动一吐而快,升华情感。)

七、拓展阅读,深化单元的主题思想
    语文的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的结尾,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如《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等优秀作品。既全面、深刻的了解动物的内心世界,又培养了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设计意图:注意单元整合,无论是开场白,还是结束语,都要有意识的渗透单元主题就是感受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八、说板书及作业
1、 板书主要是由课题和大象在临死前做了哪几件事?(重披象鞍、告别村民、又回战场、与战友们相伴长眠。(这样安排的好处:一是便于总结;二是便于学生加深印象。)
2、 作业是讲述故事、写小练笔。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再次加深学生对战象嘎羧的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5:01:47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头战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最后一头战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的一篇描写动物的小说。第七组课文在感受动物的可爱、聪慧、善良的同时,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会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最后一头战象》更为突出。

课文记述了曾经在西双版纳的打洛江畔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并没有选择追寻自己种群的象冢,而是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坚强地刨开一个坑,庄肃把自己掩埋的故事。小说写得凝重、悲壮,扣人心扉,发人深省。

文章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记叙了嘎羧生命了最后的辉煌与庄严。对嘎羧动作、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它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由衷咏叹战象生命的凝重和辉煌!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会凭借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来认识了解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成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思想上,情感上的生成和升华。

三、说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

2、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的高尚情怀;

难点:通过朗读感悟,领略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说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转换成同战象嘎羧对话的过程,辅以音乐,图像等课程资源,给学生的内心以猛烈的撞击,深深的震撼,进而学生必然读出情感,诉出情感,写出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首先复习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复习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出的小标题。同时大屏幕出示小标题,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在朗读中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基础。)

接下来是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战象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让学生写在黑板上,根据学生板书,师生共同整理。(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师导语:在大家的眼里,嘎羧是善良的,是坚强的,是英勇的,是忠诚的,是有情有意。课文中的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中的自学提示学习课文。自学提示:①、快速阅读课文。②、画出文中能体现嘎羧重情重意的场景。③、抓住场景中的词句体会嘎羧的情感。

(设计意图:自学提示的出示是让学生有章可循,在短时间内找到相应的段落,为下一步小组交流做准备。)

2、给学生自学的时间。

3、教师提出要求:小组交流,合作展示。

(设计意图: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其自学,给个缓冲的时间找到相应的场景,然后再小组内交流查漏补缺。)

在交流中,可以根据学情,重点抓住以下四处关于嘎羧行为的描写进行朗读感悟:

(1)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2)嘎羧离开寨子时与村民依依不舍的情景。(3)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4)嘎羧死去的情景。(设计意图: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只选取四个能体现出嘎羧重情重义的片断来研读。为了不让听者有支离破碎的感觉,教师的导语和每个小组的汇报开头都要有串联整篇文章的语言。)

每个环节的交流形式有一些变化,如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采取了抓场景中的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来体会嘎羧重情重意;还有的是发挥合理的想象如嘎羧离开寨子时与村民依依不舍的情景,引导学生说出26年来村民是如何照顾嘎羧的,孩子们畅所欲言,说出带它去散步,给它洗澡等等的画面,教师顺势而导:村民如此的照顾,所以嘎羧绕着寨子走三圈足见对村民的不舍,心中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它会说什么,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在想象中升华情感;还有配乐诗文情感朗读。

(所有这些交流形式的设计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教师的导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师导语: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说出你最深切的感受吧。

(设计意图:此时文章已学完,嘎羧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怀已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要让学生把心里的感动一吐而快,升华情感。)

2、推荐动物小说。

(设计意图:注意单元整合,无论是开场白,还是结束语,都要有意识的渗透单元主题就是感受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5:02:03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头战象》说课稿

小六语文潘洋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从文章在教材编排中所处的位置分析,《最后一头战象》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三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编者对学生的训练要求是: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完成阅读教学在小六阶段安排的“读与思、读与写有机结合”的任务。

从学情分析,小六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但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较好地开展对文章的探究。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读写文章中出现的生字。

2、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3、概述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象嘎羧怀旧、善良、英勇、忠诚、坚强的高尚品质。

由于小六的学生还缺乏一些生活体验,因此,我把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战象嘎羧身上的优秀品质设定为我上课分析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以及战象的相关知识,。

  2、学生预习课文。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运用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将教师职能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小说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通过学习战象嘎羧的品质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于上述理念,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标》对师生互动、师生与文本互动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主要采用问题教学与引导启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此外,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本节课的内容很多,课文也很长,如果教师过多的讲解,课堂任务很难完成,所以必须实施长文短教。于是,我采用抓重点段落感受战象品质的方法。设计课时为一课时。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我首先给学生出示一些关于战象的图片,之后对战象作以简单的介绍并播放战象作战的视频。如此设计,意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战象的英勇。

(二)介绍作家部分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文的认知,进而产生对动物小说的兴趣,我重点介绍作者的代表作品并告知学生本文乃现实生活中真正发生的事情,并非杜撰,以此来打动学生并加深他们的情感。

(三)诵读课文部分

课前:初读、精读课文,要求排除阅读障碍并整体感知课文。

课上:略读、速读课文,整体概括课文内容,抓重点段落。

(四)赏析文章部分

由于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学生们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已经养成。在执教本课时,我并没有采取逐字逐句的讲解方式,而是采用了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住抓住关键词句,直奔重点语句进行教学。如此设计的意图是让孩子们对文章的印象更加深刻。然后有一个课堂检测,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本文的重难点是否能准确的理解并掌握。

四 、说板书及作业

1、 板书主要是由课题和代表战象品质的词语组成的。

这样安排的好处:一是便于总结;二是便于学生加深印象。

2、 作业是通过想象,为课文填写空白。如此设计的意图是再次加深学生对战象嘎羧的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5:02:23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头战象》说课稿



   《最后一头战象》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本组课文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本文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今天向各位展示的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作者对战象细腻生动的描写,体会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2、积累文中的语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描写嘎羧离别及战斗的情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战象的赞赏、敬佩之情,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的深厚情谊。

执教本课,我引导学生先来回顾课文内容,以精练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感情基础。紧接着我用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嘎羧是一头怎样的战象?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细腻、生动的语言,体会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我设计了学习卡,让学生在课上有动笔的机会。在学习第一部分的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语言,学习本单元课文中描写动物时常见的句式“像是……”,体会嘎羧“有灵性”“英勇”的品质,为后文的练笔打下基础。第二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村民在和嘎羧送别时的感人场景,结合人物的动作描写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课文的第三部分,是训练的重点,我让学生结合“凝望”一词,充分展开想象,在学习卡上写出嘎羧当年浴血奋战的情景,而且要运用上前面积累的词语和句式,做到学以致用,最后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并注意根据语言变换语气,达到朗读的训练要求。

最后一个环节的处理,是感情的升华,我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让学生齐读课文,激发学生对战象的赞赏、敬佩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2 16: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