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劳动需要知识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4 01:4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浙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劳动需要知识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全册PPT课件下载页面:http://www.lspjy.com/forum-352-1.html
2、劳动需要知识
教学目标:
1、 懂得劳动需要知识,只有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并加以运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 具备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劳动需要知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难点:今天努力的学习正是为明天的社会建设做准备,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将来才能有所作为。
教学时间:二课时
自学提纲
学生自学 教师补充、修改
课堂流程
师生互动 教师补充、修改
一、 导入课文:
1、出示:袁隆平在田间的照片:
让学生描述一下这个人物
2、教师简单地介绍一下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
3、为什么这个像普通的农民一样的人,竟然成了全世界注目的人呢?
二、学习袁隆平的故事,激发崇敬之情
1、你想进一步了解他吗?阅读课文62页的内容。
袁隆平为国家、为世界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他还被评为CCTV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我们来看看他的获奖理由。
播放视频资料
3、现在,你又有什么想法?
1、 诸如袁隆平这样的科技工作者的工作与我们的幸福生活有哪些联系?
2、 小结:劳动需要知识,只有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并加以运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才能对人类、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三、学习比尔.盖茨的故事,  
1、 介绍故事:软件巨子比尔.盖茨。
2、 说说计算机的发明及软件的开发对整个社会有什么影响?
四、体会科技发明创造带来的变化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它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我们来看看20世纪的一些发明创造。
空调——这里四季如春;
洗衣机——解放劳动力;
磁悬浮列车——会“飞”的列车;
霓虹灯——不夜的明珠;
拉链——天衣无缝
……
五、讨论课前调查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与从前相比,我们身边的生活用品和劳动用具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将来可能还会有哪些变化呢?)
过去                 现在                   将来
(列一个表格)
六、参观或观看“中萃食品生产线”后讨论:
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将来呢?
七、选择有代表性的职业,深入汇报
过渡: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工作岗位都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课前,同学们也访问了身边的劳动者现在来汇报。
(一)小组内汇报。
(二)选择有代表性的职业,深入汇报。(汇报前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汇报:应具备哪些知识?体会各行各业都需要知识。学生可能会比较偏激地谈到以下职业,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结合生活实际把问题谈透。例举:同样是卖肉,一般的排骨10元一斤,康康冷鲜肉的排骨15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
1、农民。2、解放军:3、清洁工:4、卖菜的生意人:
要求学生说说感受:
小结:各行各业都需要知识,只有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并加以运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才能成为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知识和技能并非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专利”。特别是在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与更替速度在大大加快,不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劳动者,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求得生存、发展和成功,必须迅速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存量进行整合利用,从外界及时获取信息和知识,使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应变能力和适应力,否则就会被市场、被社会淘汰。
八、模拟实践活动——志愿者行动。
大家知道:西部穷,是因为缺乏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他们缺的就是知识呀!
我们在来看看西部边远地区的情况。(可结合徐本禹的事迹进行介绍)。
今天,无数的有志之士正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开发西部。如果你是“西部大开发”的建设者,你最想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
这个工作岗位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
你现在有什么学习计划?
九、总结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财富   
格言:在世界的进步中,起作用的不是我们的才能,而是我们如何运用才能。——布雷斯福德.罗伯逊
板书设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07: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