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1、导入 
 
 
 
 
  | 1、师:请你用力挤压桌上的矿泉水瓶。 2、师:请你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引导学生说出瓶子里有空气。 4、 你能看见它吗?(看不见)  
5、 板书:看不见的空气  
6、 你准备怎样证明有空气的存在呢?  
 
 | 1、学生分组活动,用力挤压桌上的矿泉水瓶。  
 
2、学生分组讨论瓶子里有没空气,记录实验的方法。  
3、汇报交流。  
 
 |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更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  
 
 | 
 
 
 
2、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 1、引导学生说出证明有空气存在的方法:扇扇子、将泥块放入水中、等)  
2、 你准备怎样做这些实验,需要什么材料,请你说一说。  
3、 师强调在实验中,注意用自己的感官进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 指导学生做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  
 | 1、 学生利用各种感官找纯水?  
2、汇报。  
3、 分组实验,并观察和记录。  
 
 |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来感觉、认识空气。证明空气的存在。通过动手实验,更直观的感受空气的存在,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 
 
3、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 1、 师:分小组讨论,空气是否像其他的物体一样占据空间呢?  
2、 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呢?  
 
 | 1、 分组讨论。  
2、汇报。  
3、 学生上台演示。  
 
 
 | 让教学有个头尾呼应,让学生知道刚开始的实验是与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息息相关的。同时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 
4、反思 
 
  |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 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 让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同时,学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 
板书设计  
 | 
看不见的空气   
物质  
 | 形态  
 | 颜色  
 | 味道  
 | 气味  
 | 是否占据空间  
 | 能否流动  
 | 能否被压缩  
 |  空气  
 |  
 |  
 |  
 |  
 |  
 |  
 |  
 |   概括空气的性质:1、无色、无味、有重量。 
                2、能占据空间。 
                3、能流动。 
                4、能被压缩。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1、各组的实验好不好,是否能证明空气的存在?  
2、 在实验的过程中是否分工合理,全组成员是否参与?  
3、 讨论是否激烈,是否各抒己见,得出的结论是否新颖、扣题。  
4、 在汇报过程中说得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