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1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观摩课三国鼎立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0:1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 材 分 析
1、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本课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2、这节课主要介绍东汉政权从分裂到局部出现统一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三国鼎立的形成,在中国形成了三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局面,为下一节课学习“西晋的统一”作出铺垫,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事件发展关系,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学 情 分 析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看过小说《三国演义》或电视剧《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比较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对赤壁之战的有关事件和人物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七年级的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已经显著地发展起来,但是他们认识能力水平还不高,仍然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学生很容易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历史,就很难客观地去评价历史。我们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评价历史事件,这样的评价才是比较客观的。
3、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具有简单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些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为完成本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情基础。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有限,自学能力比较差,几乎没有自觉总结反思的习惯,因此在以后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施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提高。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②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同时,通过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事件本质的能力。
③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④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能力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了重要作用。
②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③学习历史使人获得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0:13:14 | 只看该作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思路引入历史情境中,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视频后,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哪一课呢?

学生回答:《三国鼎立》。

从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

(二)探究新知识
(把全班学生分成5组,每组有组长)
(二)讲授新课
一、官渡之战
1、教师展示图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并提出问题:东汉末年出现哪些军阀?


学生看图片,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袁绍、曹操、孙权等。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将要学习的官渡之战中交战双方即曹操和袁绍。

2、教师让四个学生上讲台扮演袁绍、袁绍的谋士、许攸、曹操,再现历史剧场:官渡之战之中曹操、袁绍的心态,并提出问题: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是什么?同时让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官渡之战和巨鹿之战的几个共同点。
学生认真表演历史剧,其他学生通过观看历史剧场,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曹操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各组学生讨论归纳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官渡之战和巨鹿之战的共同点。
通过历史剧场,让学生了解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并了解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通过纵向联系比较同类事件的共同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师提出问题:曹操统一了北方,原因是什么?教师最后总结。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
让学生认识:由于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等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终统一了北方,为后来的赤壁之战作了铺垫。
4、教师让学生了解“三顾茅庐“等历史典故,并提出问题:刘备势力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每组学生浏览“三顾茅庐“等故事,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诸葛亮出谋划策是刘备势力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学生通过故事分析,为了解后来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奠定知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教师展示图片:赤壁之战前曹操和孙刘在军队数量、军队战斗力等对比。
学生浏览图片,了解曹操和孙刘双方各方面情况


为后面学生分析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失败提供材料依据
2、展示视频《火烧战船,曹操逃跑》,并提出问题: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失败?同时让学生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原因。
各组学生讨论并归纳。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各组学生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各组学生讨论并归纳。
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物水平。
(三)深入学习
三、三国鼎立
教师展示图片《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观察,要求每组学生完成表格填写,并派一个代表到讲台展示结果。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












各组学生讨论填写表格,然后派一个代表到讲台展示。
通过填写表格,让学生熟悉三国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并记住:魏国的建立者不是曹操,而是曹操的儿子曹丕。

四)提高认识

四、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教师选择3个小组分别介绍魏国、蜀国、吴国的治理和开发。若3个小组介绍不全面,其他两个小组做补充。

三个小组各自介绍,其他两个小组组员补充。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吴国和台湾有往来,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祖国行为作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师展示图表

户数
人口
兵员
103
443
60
28
94
10.2
52.3
230
23
然后让学生分析三国中哪一国的实力最强?三国中哪一国的实力最弱?让学生猜一猜,三国中哪一国最终消灭了其他两个国家,并统一了中国?理由是什么?最后由教师点评。
每组学生分析后达成统一意见,并说明理由。

通过表格,让学生认识到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蜀国最弱,为下一课教师讲评魏灭蜀和魏的继承者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3、教师小结

学生听教师小结
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
板 书 设 计
第18课   三 国 鼎 立
一、官渡之战:
1、社会背景      
2、经过:(200年)曹操——袁绍
3、作用: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战前形势:(曹操——孙权、刘备)
2、经过:(208年)曹操——周瑜、诸葛亮
3、作用: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三、三国的建立:
1、220年 曹丕——魏,都城: 洛阳
2、221年 刘备——蜀,都 城:成都
3、222年 孙权——吴,都城: 建业(今南京)
四、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曹魏重视农耕
2、诸葛亮治蜀
3、孙吴开发江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11 10:13:25 | 只看该作者
教 学 反 思
1、本课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比较多,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列表的形式掌握知识点。
2、学生在学习赤壁之战过程中,对曹操的军事失利的原因分析不是很全面,后经过教师提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认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因此,我讲授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就强调这两个重要的战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因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时,三国并未产生。
4、在上课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5、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用在浏览“三顾茅庐“等故事、熟悉和表演历史剧场、讨论问题用去了多一点的时间,导致教师讲述第四个问题“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仓促,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我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熟悉“三顾茅庐”等故事,课前提前通知几个学生熟悉历史剧场并揣摩怎样表演,这样上课时就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去熟悉,并让学生花比较少的时间去讨论问题。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讲解本课中第四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做一些课内练习,教师进行小结。
6、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习三国时期吴国跟台湾联系时,对学学生说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等,培养学生形成抵制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经的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学习魏国建立时,要向学生说明曹操为魏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在世时没有废汉称帝。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称帝,才是魏国的建立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31 11: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