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读为本 读思结合 优化感悟《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语文卷)》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08:5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我认为,语文学习的体验和感悟都应在“读”中来完成,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体验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小学部分中老年教师由于受多年传统教学法的影响,较难走出“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怪圈”,而多数青年教师虽观念更新快,教学没有框框,却难以找到便于操作的切入口。
  因此,探索构建一种既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读悟教学,正确引导,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也能培养个性化的人才。“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一篇好的课文,往往都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和作者和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的感情朗读来实现,要真正发挥读中悟的激活作用。那么教学中怎样做到以读为本呢? 《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语文卷)》给我以启发。

一、朗读的“量”要足。以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为依据。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谚语。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蜻蜓点水,没有数量保证的读,只能使读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激活情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有效朗读,才能使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

二、读悟式教学应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互换等手段营造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将学生内部积累与新的学习内容发生联系,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课文、走进生活,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欣赏、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让每一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精神放开、无拘无束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在不断地学习生活中产生更多的感悟,积累更多的体验。

三、做到读思结合。边读边思考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助思。讲解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有思,思了有读”才能入情入境。在读文感悟的过程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应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当,恰到好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新课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上我们应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学生品读课文的热情,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深入钻研备课,吃透教材,采用“读悟式” 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读为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9 05: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