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0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多重》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08: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课标》中叙述,数学教学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分辨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所以导入本节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物品谁轻谁重。整堂课中,认识千克后认识克,再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这也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千克和克时,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在巩固时,让学生估一估生活中的物品。
  2、教学本节时,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本节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教学器具,还有得是学生自己准备的,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和1克,并感受了几千克和几克的质量。
  3、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本节课我按照置疑、解疑、感知、消化这样的一个过程进行教学,通过置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各种动手活动,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更在地提高学习效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在教学中我有意创造矛盾,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现指示针几乎一动不动,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平来认识“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为了学生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这些有趣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力的“兴奋期”。
  4、反思不足。学生做掂一掂,估重量、记录重量的练习。学生有不同的记录答案,有比较准确的、有比较接近的、有误差比较大的。这时教师应该点评,要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迷惑,进一步领会“千克和克”两个单位,在这方面我做得不尽如人意,没有及时解惑,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并不扎实。另外在学生分组操作时可以让同一小组的学生,多估计几种物品,多称几种物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来体验一下,都有自己的体验,在每个孩子的头脑里初步形成一个1千克、1克的物品表象,以后一讲到1千克、1克时,头脑里能马上呈现出一个具体的参照物,估计物体重量时,可以以头脑中的参照物做比较,估计出不同物品的重量,这些在今后的工作中都有待于提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08:26:00 | 只看该作者
  《有多重》这节课关键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这是我在设计本课时,着力思考的两个问题。本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了食盐、硬币、花生、苹果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了实处。在设计本课时,没有将操作活动按传统方式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前,以自学引导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调查,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阅读,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和克这样的基本知识,这样很好地发挥了社会大课堂和课本的工具作用。开始,先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学,再独立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于在设计时,删减了一些称量食盐、硬币和关系推导等环节,给学生的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的确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
  不足之处是:在天平和台秤的使用上,讲解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如果课前教师能拿出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讲解、操作,活动的效果会更好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08:27:00 | 只看该作者
 成功之处:
  1、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也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观察得到,比较抽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掌握有关“千克”的数学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称、数、掂、找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重量单位,建立明确的重量观念。通过“称实物”就把抽象的重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l千克的重量观念,同时了解用盘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数苹果”则引导学生通过数1千克苹果的个数,从同一物品重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重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掂重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1千克的实际重量。学生在感知1千克的重量之后,动手“找盒子”,找出了1千克重的盒子,不止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自我建议:
  1、多准备一些物品,让学生多“称一称”,称后多“说一说”,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参与。
  2、布置学生课后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制成表格,然后交流。这样既巩固正确的重量观念,加深学生对重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复习了统计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08:27:00 | 只看该作者
本课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都有重量,有的物体重一些,有的物体轻一些,使学生对看不到,听不见的重量能够用手或身体其他的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进一步对“1千克”所代表的实际重量有一个亲身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所必须具备的本领。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掂了1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此外,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各种感知觉也可以相互沟通。如通过听“滴答、滴答”的声音,加深对秒的认识。这个经验在对教学千克的认识中可以借鉴。如在常见的物体中找出一个1千克的东西作为“标准”,借以估测别的物体的重量。这样,就把抽象的数量“一千克”变成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重一千克的实物。
  重视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可体验的数学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08:28:00 | 只看该作者
 在教学《有多重》这节数学内容时,由于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称量过程中,了解称量方法的多样化,掌握千克和克的含义,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恰当选择单位。因而在设计练习时,我出了这样的一道题:“一千克鸡蛋约()个”,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会一千克,有的同学说:“一千克鸡蛋大约15个”,有的说:“一千克鸡蛋大约20个”对他们的回答:我都予以肯定,这时有个同学把手举的高高的说:“老师,我认为一千克鸡蛋大约有26个。”这下教师里静悄悄的,同学们把目光一下集中到他身上,我当时也一愣,因为在我想来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2~20个,他突然说出这么多个,真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忙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因为有的鸡蛋大,有的鸡蛋小,特别小的鸡蛋,我想一千克大约有26个。”孩子说得也有道理,我又没有实际调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况存在,这时,我说:“这样,今天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回去好好找一找这些资料,明天再来汇报,能找到这样的资料,说明这个答案是对的。”听我这么一说,刚才发言的那个男孩,显得特别高兴,“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第二天早晨,学生一到校,我急切地等待孩子们的答案,一个说:“我跟妈妈去市场,让卖鸡蛋的阿姨给称鸡蛋,最大的鸡蛋50克,一千克大约20个。”一个说:“我回家查找书,在《世界之最》这本书中我知道最大的鸡蛋重340.2克,同学说的一千克有26个,我没查到。”昨天发言说“一千克鸡蛋约26个”的同学,极其急切地说:“老师,我和妈妈跑了好几个菜市场,终于在一家菜市场的鸡蛋摊上,发现最大的鸡蛋85克,一千克大约12个,最小的鸡蛋有36克,一千克大约26个”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这个男孩的眼睛里闪烁着自豪的光彩。
  我想,在这看似小之甚小的事情中,我如果当时一语断定“错”,那将扼杀这些孩子好学探究的积极性,就不会出现后来的结果,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沉思,我们教师应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不要随意凭自己的主观而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因为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思维会超越老师,出现新颖奇特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捕捉,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3 09: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