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8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变咸了》教学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东省肥城市老城镇百尺小学 范明刚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设计意图:观察材料可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同时直奔本课研究主题,简明扼要,让学生在观察材料特点的基础上猜想食盐放到水中后的现象,更有利于学生调取已有的生活经验。]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盐看不见与其颜色有关,如果换用有颜色的物体就有可能看到变化过程。)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猜想后做实验,体现了“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探究理念,符合学生的研究过程,同时在亲自观察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讨论问题,在合作互动中找到食盐在水中不见了与其颜色有关的关键因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下一研究环节的开展作好了铺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高锰酸钾做实验,实验现象显性化,有利于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后适时总结,既有利于巩固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总结中提到食盐、白糖、高锰酸钾几种材料既有对比度,又有统一性,利用课件展示高锰酸钾溶解过程,可以使学生看得更加清楚,对溶解的概念有充分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科学教学要源于生活,生活中各种材料是否溶解于水的问题是学生普遍想到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用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黏土等材料做实验,才能获取真正的科学体验,才会搜集到相关证据,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出更多的研究经验。另外,教师作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并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与上一环节环环相扣,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将探究活动向深层次挖掘,有效地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资源,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及加快溶解的问题,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深度探究、深度体验、深度反思,超越了教科书的要求,达到了刘默耕老师所倡导的“一箭多雕”、“一举多得”的效果。]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收获的前提下,评价个人表现、小组表现、教师表现,评价研究的过程、方法及体验,凸现学生对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同时,引导学生自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食盐、糖等物质可否在其它液体中溶解?”、“为什么油漆可以在汽油中溶解?”、“生活中有哪些加快溶解的现象?”、“两种不同液体是否可以溶解?”等,将课上探究活动有效地延伸到课下,暗示了“科学探究活动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代表探究活动的结束”的科学教育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7 16: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