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欣赏•评述”课的德育渗透探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21:5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欣赏•评述”课的德育渗透探析
摘要: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是注重通过感受、欣赏、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里结构。在这一领域,让学生用美术这种特殊的语言为载体,用语言、文字、动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感,拉近生活与艺术的距离;开拓学生的视野,感悟文化内涵;在“欣赏•评述”领域更好地渗透德育,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促进学生的发展。调动学生内心中对艺术和民族的热爱,达到德育教育之目的。
关键词:“欣赏•评述”;信息技术;评价;德育;情感
“欣赏•评述”领域是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美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美术教育以美术这种特殊的语言为载体,以独特的视觉艺术为审美手段,以美辅德,发挥着审美、启智、明德、育人的教育功能。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全方位地渗透德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在道德上也受到影响。在“欣赏•评述”领域中教师应多做些有益的尝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验,扎实、有效地开展小学美术学科课堂教学。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欣赏•评述”领域更好的渗透德育,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笔者近几年在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认真的探索。
一、创设情境,拉近生活与艺术的距离
1、保护学生“原生态”的德育情感
教师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比如电脑、多媒体、电子白板、摄影等方式,帮助学生多角度的、多方面的接触生活,这既能保护学生真实自然的感受,又能帮助其更好地转型、健康地发展。古典心理学比较重视视、听、嗅、触、味等感觉。教师不能有意识的去改变事物特征或者完全按照自己的目的去引导,把意志强加给孩子,这样会抹灭学生的初体验。
《材料的美》一课,就是对激发学生原生态感受的尝试。笔者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等工具,采取先欣赏后触摸实物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观察不同材质的特点,触摸不同材质体会有不同的手感,从而挖掘其意蕴。让学生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对自然充满憧憬和热爱之情。
2、唤醒学生的“美”的情感
美术新课标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在“欣赏•评述”课中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来达到教学目的。
妈妈是每一名学生最熟悉的人。在《妈妈和孩子》一课中,笔者选择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人类、动物中妈妈和孩子之间爱的图片,配上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感到爱就在身边,极大地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最后再通过对一件件以妈妈和孩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的展示和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生活中、作品中“母爱”的理解。使学生更加用心地感悟作品,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进而感受母子之爱是世界永恒的旋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21:52:23 | 只看该作者

3、创设学习“美”的情境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上恰到好处的运用,不但能有效地渲染课堂氛围,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渗透德育。
如第五届全国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的现场,一节《秦始皇兵马俑》打破了现场的宁静,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在大气磅礴的背景音乐中,用摄像机带领学生逐步走进秦始皇兵马俑,镜头时快时慢,紧紧的抓住学生那颗好奇的心,在威武雄壮的气势中,把现场的所有学生都带到了遥远而又真实的兵马俑世界。应该说,这名教师的导入既有气势,又合理地利用现代科技,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峥嵘岁月的不平凡,也使学生在感叹历史的同时,跟随教师一起揭开兵马俑神秘面纱。让学生明白:兵马俑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力量之美,一种民族的团结和创造精神,让我们不由得呼唤——珍爱国宝。所以,利用多媒体,可以抓住学生的情绪,适时地渗透德育。
另外,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围绕学生生活,把学生从生活中拉到艺术的殿堂。这样,不仅有效的组织了课堂内容,还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可以更加容易地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2】,激发学生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达到“评述”之目的。这样的教学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不会“谈艺术则色变”,认识到艺术并非高不可攀,人人都可以是小小艺术家和评论家。
二、开拓学生视野,感悟文化内涵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敦煌艺术中最为精彩的是飞天,而《飞天》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第9课。飞天的作品不仅仅表现在壁画中,人们在感叹飞天美的同时,也把它表现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当中,如《丝路花雨》《千手观音》等舞蹈作品,还有雕塑作品。所以,在课堂设计中,笔者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婀娜多姿,形态各异的飞天形象,通过讲授,让学生感悟到我国几千年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然后,将舞蹈美、雕塑美融入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飞天的动态美、色彩美和壮观之美。进而感受“飞天”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象,它更是一种精神。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引入,使飞天的形象深深印在人们心中,给学生以启迪和美的享受,升华了课堂内容。
笔者认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可以更深刻、更具体的理解美术,从中感受到艺术的真正魅力。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帮忙,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没那么容易了。
三、多样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在评价中努力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如何在利用信息技术在评价中做到创新,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呢?有位教师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拿起数码相机迅速拍摄学生的作品和文字,在评价的时候,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播放、展评,一改作品统一“上墙”的展示模式。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欣赏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这样便解决了部分材料不方便展示的弊端,同时,有效的调动学生评价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特点,学习他人的长处,提高他们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四、结束语
实践美术课堂“教无定法”,目的却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教师应该根据美术学科的课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采用切实有效的教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领略美术教学独特的道德美,真正使学生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让德育之花愈开愈美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31 08: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