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名称: 练习十(1)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第1-5题。
课时目标:
1.继续培养他们根据条件提出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特点。
2.通过练习能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巩固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具和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
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
让学生读条件提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2)看图说一说条件,再提出问题。
让学生按图意说出两个条件,再提出一个可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头列式,板书算式。
2.引入练习
谈话:今天我们练习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大家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二、策略练习
1.练习十第一题
(1)提出问题
引导:请同学仔细看题,想想根据每题的条件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
交流:让学生根据每题的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师按顺序分别板书。
(2)解决问题
提问:第(1)题提出的问题要根据什么条件解答?同桌小朋友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等会和大家交流,看哪个说得比较好。
交流: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的问题各要怎样解答?求拔河人数关键是解决哪个问题?
提问:第(2)题准备怎样解答,关键是解决哪个问题?(指名说)
列式解决第(1)(2)题的问题,巡视指导。
交流,板书
(3)回顾小结
提问:回想一下这两题的练习过程,实际上用了什么策略?怎样用的?解决这两题的关键各是哪一步?
指出:大家刚才已经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先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不同问题,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列式解答。解答时关键的一步是求出第一个问题,这样才能求出第二个问题。
2.练习十第2题
(1)了解题意
出示第2题的图和问题。
引导:请同学看看题里每个小朋友的身高情况,互相说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交流题意,明确:小力身高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小军身高多少厘米?
(2)分析解答
引导:能看看图里的条件,说说怎样想可以吗?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交流:你能从条件想起,说说可以怎样想吗?
追问:这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关键是哪一步?
学生列式解答
交流算式,板书。
(3)回顾过程
提问:回顾分析这个问题的过程,刚才我们用了什么策略?关键是先求什么?
指出: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问题,关键是找到先求什么。这道题可以根据小力身高136厘米和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用136减去15先求出小英身高是121厘米这个新的条件。这样就能再根据小英身高121厘米和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用121加21求出小军身高142厘米。
3.解决问题
出示: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14个桃
(1)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2)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
提问: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练习十第4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表格里人数变化的情况,看看要求哪些问题
(2)解答第一个问题
交流:从建设路开出时乘客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这里也是从条件想起,用原来的16人加上车9人,求出上车后25人,再减下车1人,就是开出时车上有乘客24人。
(3)解答第二个问题
引导:像这样才条件想起,能求出第二个问题吗?算算、填填
交流:从后面3个车站开出时车上人数都是根据什么来算的?各是多少人?
指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从前一个车站开出时的人数,和在每个车站人数变化,一步一步计算从这一站开出时的乘客人数。
5.讨论练习十第3题、第5题
交流:第3题知道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从条件七可以怎样想?
请看第5题的条件、问题,可以怎样想呢?
指出:在理解实际问题的条件很和问题后,根据条件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可以一步一步求出问题的结果。
三、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那些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