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09:11:28
|
只看该作者 
| 点评:学生有了这种推理能力,难能可贵。 
 5、回顾讨论,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讨论回答直径与半径存在着什么关系?并说出你是怎样找到这种关系的?
 
 生1: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我们是通过量来的。
 
 生2: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我们是这样想出来的:
 
 圆心把直径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径,所以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
 
 师:你们回答都对。(板书:d=2r或r= d/2)。但找到关系的路子不一样,同学们,哪一个同学回答的好一些?
 
 生:后一位同学回答的好一些,后一位同学是推理出来的,能力高一些。
 
 点评:老师这种指导性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6、尝试练习:课本58页 做一做 :1题 、2题。
 
 三、画圆。
 
 1、尝试画圆。
 
 师:你们会画圆了吗?请同学们在白纸上任意画一个圆(不凭借圆形物体)。(学生操作)
 
 师:你们都画出来了吗?若画出来了,请回答是怎样画出来的?并说出画圆的依据。
 
 生1:画出来了,是凭手圈出来的,没有什么依据。
 
 生2:没有画出来。
 
 生3:画出来了,我是先在白纸中间点一点,把棉线的一端固定在这一点上,把捆着铅笔头的另一端放在白纸上,拉直棉线转动一圈,铅笔头留下的痕迹就成了一个圆。根据是: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固定的一端端点是圆心,棉线长是半径,铅笔头留下的痕迹便是圆。
 
 师:后一个同学画得对,道理说得好,不会的同学不要紧,请注意看老师示范。
 
 点评:让学生尝试画圆,并让学生说出画法和依据,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规范画圆的步骤。
 
 老师以圆规画圆为例示范。(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画法:1、定圆心;2、定半径;3、画圆。在画圆的同时标出圆心和半径。
 
 3、学生练习画圆,画半径为2.5厘米、直径为4厘米的圆各一个,并说清画法和依据。
 
 4、学生分组讨论:圆的位置、大小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答,(略)。
 
 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怎样?请同学们课后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点评:课堂小结,延伸课外。既注重了本节学习任务的落实,又注重了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目标检测。(略)。
 
 六、作业:课本60页: 1题、2题。
 
 总评: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做到了教师心中有标,教学过程靠标,课堂结束达标。
 
 3、教学的指导思想端正,教师始终处在指导的地位,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
 
 4、教法独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初步认识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表象——抽象)和认知规律,采取动手操作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操作(折、量、画、观察、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在探索中分别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从而完成对圆的整体认识。
 
 5、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例如:在认识圆心时老师提出了“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⑴折痕一样长,⑵交点在圆的中心,⑶每条折痕一样长,⑷交点把折痕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学生的发现,无疑是一种创新。老师提出的这个开放性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认识半径时,让学生观察数据组,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同圆的半径相等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老师让学生回答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时,注重引导学生推理出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6、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分明,并注意了课堂延伸,解决课内的余留问题。
 
 7、基础知识落实的很好,重难点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