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班幼儿合唱教学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一项报告中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她提出了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尤其重视“学会共处”这个做人、做事的基础。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社会共处,不只是人生的一种能力与技巧,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是在与周围人群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共处意识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音乐最容易使人与人之间发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常言说,语言的终结是音乐的开始。这种建立在音乐信息上、只可意会的交流,往往比语言更能深入心灵,使人们相互理解与默契。其次,音乐活动的集体形式(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等)感人至深,影响巨大,极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融洽人际关系,逾越小我,融入大我,从而领悟共处的真谛。音乐教育的审美性质更是为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一种能胜利的音乐教育应该使小朋友学会审美的态度来对待人群、人类,养成一种宽容与慈祥的情怀,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合唱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助于幼儿美化心灵,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过去通常我们在小学中年级才开始进入合唱入门的学习。合唱的概念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组成的歌曲,每声部由一组人演唱,称为合唱。人数较多,音响效果更为丰满,表示力更强,色彩更丰富。合唱是一个整体协调要求较高的艺术,在教育活动中特别注意指导幼儿学会协调各声部之间的关系。使各声部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竞争、相互干扰。在合唱的过程中要注意声音的统一、层次清晰、声部和谐均衡。在一起歌唱的时候使自身的声音与同伴协调一直也是一种重要的歌唱能力。一起歌唱要求儿童在歌唱好似不只要注意监听自身的歌声,而且还要注意倾听同伴的歌声和伴奏的声音。要达到在一起歌唱中能够与同伴相协调,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并不容易。3岁以前,儿童在与成人一起歌唱时,多数情况下都是成人有意识的注意与儿童相一致。在进入幼儿园以后由于大多数儿童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最初一段时间内,集体歌唱活动中会出现有人唱的快,有人唱的慢,有人声音特别响,有人音色特别突出的情况。在良好教育的影响下,随着集体歌唱经验的逐步积累,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儿童能逐步开始主动注意自身的声音是否与集体相一致,并会自身找出一些调整的方法,如降低自身的音量,以便于听到他人的歌声;终止自身的歌声,以等待适宜的时机重新加入集体的歌唱;中途放慢或加速以求与集体一致等。一般的在正常情况下,儿童在3岁末基本上都是基天性做到在音量、音色、音高和速度上与集体相一致,能够与集体同时开始和结束,不使自身的歌声突出出来.5~6岁儿童(即大班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合作的经验,已经发展起较强的合作协调意识和技能:已能从合作歌唱中体会到更多的愉快感。他们在歌唱时不只会较多地注意到声音表情上地整体协调性,而且也能发生较多地情感默契和共鸣。他们会比较自觉地主动控制自身的声音,也会比较敏感地注意到集体歌声中的不协调因素和其发生的原因。同时,他们还能掌握独立的对唱、接唱;领唱、齐唱;轮唱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等合作的歌唱扮演形式。
基于上述这些,我着重于合唱方面的教学研究,首先协商儿童提高表示的技能和能力。对于这要求较高的艺术在学前期的实施,我将合唱的目标定位在:喜欢单独扮演和用不同地合作扮演形式歌唱,能够根据不同地合作歌唱要求来控制、调节自身的歌声,初步学会领唱、齐唱、两声部轮唱,简单地两声部合唱等歌唱扮演形式,在集体歌唱活动中能够发生初步地默契感。那么如何开展大班幼儿的合唱教学呢?
一、选择合唱曲目,提高教学的情趣
幼儿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必需选择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与水平的合唱歌曲,教师在选材上,选取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形象鲜明,感染力强的作品,以增强作品对幼儿的情绪感染作用,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积极倾向,而儿童歌曲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最能表示他们欢乐的心情。使儿童发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地练习,进入歌曲的童境,有感情地演唱.这样,既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 通过活动和声音乐化、欣赏合唱曲,培养听觉敏锐性,激发幼儿参与歌唱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
音乐是听觉艺术,因此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欣赏合唱曲要求幼儿全神贯注地倾听。许多时候幼儿对倾听不感兴趣,是因为对音乐的表示的内容不理解造成的。因此,教师应合理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开启他们的感觉通道,充分调动多感官感知,多角度体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和鲜明的形象,协商其理解作品从而激发演唱的兴趣。同时让小朋友在欣赏中去感受、去聆听、去了解合唱,在听不同音乐形式的作品同时了解合唱与其它音乐形式的区别。感受合唱中优美和谐的音色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在他们心中播下兴趣的种子,从而逐步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方面。发展音乐听觉,对幼儿掌握合唱曲是和其有利的基础。
三、注重平时的训练方法,提高幼儿音乐素质水平,为多声部合唱打下基础
1、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
呼吸是发声歌唱的基础与动力。声音的高低、长短、音色、力度,强弱都是依靠呼吸来调节的。呼吸的联系主要是为合唱中声部之间的呼吸自由做准备的。在教学中针对小朋友普遍存在的气吸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坚持等错误呼吸方法,采用他们能理解并进行的游戏式方法进行练习。如:闻花香,哎(叹气声),半打哈欠等呼吸时的状态体会深呼气。懂得吸气后,形象地比喻理解气息坚持、控制。如:仿佛看见一只漂亮的蝴蝶落在那里,想把它捉住,就屏住呼吸轻轻地、慢慢地伸手去捉,这种感觉就是气息坚持。同时,运用狗喘气、吹蜡烛的感觉练习快吸快呼,用吹气球的感觉练习快吸慢呼,用“嘶”音将气息像蚕吐丝一样长而均匀地吐出,练习慢吸慢呼,在有趣的游戏中小朋友们一边玩一边又对对呼吸做到了合理有意识的控制。
2、 加强节奏的练习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局部。生活中处处有节奏。
如:①生活节奏:小朋友们介绍自身的时候运用的节奏练习,
②声势节奏:儿歌《小耗子上灯台》(略)
③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来区分感受节奏型的特点。如
小狗(四分音符)||汪汪|汪汪|| 小羊(二分音符)||咩|咩||
小鸡(十六分音符)||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小鸭(三连音) ||呷呷呷 呷呷呷||
练习时可利用图片,用小动物的形象来代替“x”,等到幼儿熟悉各种节奏后,在进行节奏的交错练习,井利用图谱进行分声部的练习,如《大钟与小表》。
平常还可以利用图谱协商幼儿掌握歌曲中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内在构成因素之一,是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歌唱活动注意使声音、咬字、吸气的处置都符合节奏的规律,不能盲目地违反节奏规律自由处置。只有幼儿掌握歌曲的节奏,才干唱好歌,把图谱运用在歌唱活动的节奏练习中,让幼儿也观察图谱,边通过自身的语言动作表示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如大班歌曲《小青蛙回家》中的基本节奏蹦蹦、呱呱、蹦蹦、呱呱、蹦蹦蹦、呱呱呱,教师在此节奏图谱中将蹦蹦设计成青蛙的两只脚,呱呱设计成青蛙的大嘴巴,幼儿看见图谱就一目了然,只要教师稍加提示后,很快就掌握歌曲中的节奏。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象的图谱教学可使歌曲中节奏外显化、具体化。
又如,《青蛙合唱》
5 3 3 3 | 5 3 3 3 | 5 · 6 5 3 | 4 2 · ||
咕咕 呱 呱| 咕咕 呱 呱| 0 0 | 呱 呱 ||
咕 呱 |咕 呱 |O O |O 呱 呱 ||
(注,前面画小青蛙,后面画大青蛙,00荷叶表示)
该图谱很形象地表示出快节奏的青蛙弟弟的叫声,和慢节奏的青蛙哥哥的叫声,区别两者的快慢。看到荷叶时,未看见青蛙,也就听不到青蛙叫声了,为休止。小朋友们对此也非常感兴趣.设计好的图示谱能协商小朋友们更好的掌握节奏、合唱。
在游戏形式练习中,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节奏感和相互的合作能力。
3、不同声部的合作练习
声部合唱歌曲的第一声部通常是主旋律,曲调比较顺畅,音区又较高,同学易听、易唱、易记,而第二声部往往正好与此相反。因此,在合唱的教学过程中,两个声部的音乐所有的小朋友都学习,在大家都掌握了的时候。可以先由老师奏或唱第二声部,与担任第一声部的幼儿合作,以后让学第二声部的幼儿先轻唱,再逐渐放开声音地跟自身一起唱,当感觉到第二声部的幼儿较有掌握后,自身的奏或唱随机地大声变为小声,完整地变为要在某些音“搀扶”一下,待达到“火候”时,再让幼儿两个声部合起来,这样就“水到渠成”了。必要时候,教师可以反过来辅助第一声部,使之能顺利地与第二声部合作。
四、灵活处置各种合唱作品
基于幼儿的年龄特征和音乐技能水平,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展合唱教学。
1、两个同旋律的声部合唱
从同一旋律开始,幼儿容易掌握。一个声部唱衬词,一个声部朗诵歌词。一个声部唱歌词,一个声部衬词。一个声部唱歌词,一个声部唱衬词,一个声部朗诵。例如,《欢乐颂》。
2、衬腔式的合唱
如《月圆曲》《梦之船》,运用两声部的时间交叉、连贯跳跃的节奏对比来体现合唱。
3、节奏背景的合唱
在各声部在规定的地方分别唱各自不同的节奏,如《小动物唱歌》;另一种是单纯的节奏朗诵。
4、类似轮唱的卡农式合唱
教师的伴奏非常重要,要突出低声部,高声部每一拍的前一个音,这样幼儿的音准才干得到保证。
练习的时候要尽量让幼儿在声部中坚持音准,注意声部的统一,节拍的正确。并逐步尝试简单的复调合唱曲。
五、关注幼儿发明窟识在合唱活动中的体现。引导幼儿表示美、发明美
1、在玩中引导幼儿为歌曲编配简单的合唱衬词,创编不同的节奏或歌词。让小朋友自身创编小动物叫声,每个人自身想一个种小动物的叫声。将它的节奏更改,最后得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每种动物都单独的唱一遍后,然后请所有的小动物一起唱歌,依照他们各自不同的叫声节奏,这样的合唱活动小朋友们最喜欢玩了,在他们玩的过程中他们也已经在尝试了合唱。
2、利用图谱,协商幼儿自主地学习多种演唱形式。
幼儿歌唱教学中,一般采用齐唱,独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提高幼儿歌唱能力,激发幼儿演唱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图谱,可以为幼儿提供一起观摩、相互讨论的机会,还可以协商幼儿自主地学习多种演唱形式。我们通过让幼儿看图谱结合演唱符号变换形式进行演唱歌曲,大大提高幼儿演唱水平。如大班歌曲《学说话》教学中,设计了女生唱、男生唱,男女声齐唱,男、女声独唱等演唱图示符号,先让个别幼儿将演唱图示符号自由地摆放在图谱的任一乐句中,让全体幼儿尝试摆放后的不同形式演唱效果,然后进行相互讨论,互相说出感受。再以分组形式练习将演唱图示符号与图谱结合进行演唱。通过图谱幼儿可直观地看出哪一乐句是齐唱、哪一乐句是独唱、哪一乐句是轮流唱,并注意到自身的声音与集体的协调,达到极佳的演唱效果。通过利用图谱,幼儿自主学习各种演唱形式,使幼儿不只体验到情感的交流和演唱的乐趣,而且还为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提供良好机会与条件,从而促进同伴间主动合作,大大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将图谱运用在幼儿合唱教学中有利用充分发挥图谱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减少了教师讲解,有效地解决了合唱教学的重难点,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语言提示多,幼儿枯燥练习多的现象。同时,生动形象的图谱激发了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在大班幼儿的合唱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建议者,观察者.做好合唱的选材、欣赏,和平时的训练工作。顺应儿童的天性,因势利导,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发明性,让幼儿在合唱教学中获益。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幼儿的积极主动性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初见效果,95%以上的幼儿明显地在活动中表示出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2 16: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