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立体)》导学案教学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4 10:2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2课时 观察物体(立体)
导学案设计

课题

观察物体(立体)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将数学知识与学过的语文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兴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广泛摄取知识,也更容易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以学过的古诗《题西林壁》引入新课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观察实践,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空间观念的形成基于对事物的观察和想象。学生通过亲身观察立体图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受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且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立体图形的初步轮廓,这样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若干个立体图形

学生准备: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1.课件出示古诗《题西林壁》。

组织学生交流为什么作者从多个方向看都没看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2.介绍新课内容。

1.朗读古诗,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与同学交流后汇报。(因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认真倾听老师的导言,并进行想象。

1.认一认下面是什么物体。

二、观察交流,建立表象。(18分钟)

1.组织学生观察长方体,并画出看到的各个面的形状。(教师巡视)

2.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学生的图画,贴到黑板上。

3.组织学生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并画出看到的形状。(教师巡视)

4.组织汇报,展示图画。

5.小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的体会。

1.小组内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画出看到的图形的形状,并在组内交流。

2.展示图画并汇报:

从长方体的上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从长方体的前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从长方体的左面看到的也是长方形。

3.小组内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画出看到的图形的形状,并在小组内交流。

4.展示图画并汇报:

正方体从每个面看到的形状都是正方形。

圆柱从上、下两个面看到的是圆,从正面和侧面看到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球无论从哪个面看到的都是圆。

5.小组内交流汇报:

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判断。

(1)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一定是正方体。(  )

(2)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大小相同。(  )

(3)从圆柱的上、下两个面看到的都是圆,从侧面看到的也是圆。(  )

3.按要求填一填。

(1)从正面看到的是C的有(  )。

(2)从侧面看到的是B的有(  )。

(3)从上面看到的是A的有(  )。

三、实际运用,解决问题。(7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69页例3,引导学生明确题意。

2.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3.组织学生汇报。

1.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

(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4.从正面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一个圆,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那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7分钟)

1.完成教材71页5题。

(帮助学生由观察单个立体图形到组合图形,进一步提升空间观念)

2.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说一说它是哪一种立体图形。

1.先独立思考,再分组用正方体摆一摆,进行观察验证后汇报,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与同桌交流后,集体订正。

5.小云用6块正方体搭成了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如下。你知道她是怎么摆的吗?

五、课堂总结。(3分钟)

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立体)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0 18: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