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1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语文优质课《清平乐· 村居》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0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6-10-30 09:25 编辑

我说课的内容是:《清平乐· 村居》。下面我将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等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一些认识.                                            
教材解读: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对词这一种体裁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
目标预设:
对于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依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及单元训练重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认识“醉 媪 锄 剥”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鸡笼 莲蓬”等词语。预计98%的学生能够掌握。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联想诗中情景的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预计93%的学生能达到目标。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预计90%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4、感情朗读诗词,并背诵诗词。预计97%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受到美的熏陶。我准备运用图文对照,想象说话,表演等方式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中教师运用音乐渲染、想象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入境,领会词的意境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运图文对照、小组合作、想象说话等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流程预设:
本课的教学设计,初定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歌曲导入  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歌曲《清平乐· 村居》,学生在歌声中开始学习新课。
2、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首歌曲的内容,也是《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解题,齐读题目。
这个环节的设置以歌曲《清平乐·村居》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充满期待。大概用时3分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学习诗词首先要能读通读顺,为下面的理解词意、品读词境做好铺垫。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媪”、“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接着力争读出词的节奏美。并通过反馈交流,解决了难以理解的字词,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环节预计完成学习目标1,用时约9分
环节三、自主研读,感知大意。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请学生静心默读《清平乐·村居》,借助注释、工具书、课文插图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和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在学生自学探究,默读释义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情况。而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学结果,弄懂词的大概意思。并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做到读懂课文。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2的后半部分,教学重点得以突破,用时约6分
环节四、品读想象,感悟词境。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因此,我先请学生轻声朗读这首词,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这是一幅美丽幸福的村居图。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想象这幅村居图的美丽并把想象贯穿到朗读中。抓住词的二三四句人物描写的句子感受一家五口人的幸福温馨的生活。其中对于每一句的学习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主要运用想象、表演的方式感受翁媪的幸福;学习“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最喜、亡赖、卧”等重点词同时借助于课文插图、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幸福。最后,达到熟能成诵。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生成情感。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3及2的前半部分,教学难点得以突破,用时16分
环节五、拓展延伸,引领积累
这一板块的学习 把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步,在学习本首词的基础上教师推荐了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心童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积累相关描写田园风光,童心童趣的诗词,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此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4,用时约6分
    当然,这只是预设,教学中肯定会有新的生成,我会努力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来调整我的教学策略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0 09:25:04 | 只看该作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对词这一种体裁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
预习作业:
1、自读诗词,借助工具书尝试理解“相媚好、翁媪、最喜、无赖、卧”等重点字词及每句话的意思。
2、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作者辛弃疾的情况。
3、搜集此类有关田园风光和童心童趣的诗作。
目标预设:
对于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依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及单元训练重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认识“醉 媪 锄 剥”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鸡笼 莲蓬”等词语。预计98%的学生能够掌握。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联想诗中情景的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预计93%的学生能达到目标。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预计90%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4、感情朗读诗词,并背诵诗词。预计97%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受到美的熏陶。我准备运用图文对照,想象说话,表演等方式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中教师运用音乐渲染、想象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入境,领会词的意境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运图文对照、小组合作、想象说话等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本课的教学设计,初步预设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歌曲导入  激发兴趣(预计用时3分)
   1、课前播放歌曲《清平乐· 村居》(学生欣赏歌曲)
2、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首歌曲的内容,也是《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解题,齐读题目。
【设计意图】以歌曲《清平乐·村居》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充满期待。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本环节预计完成学习目标1,用时约9分)
过渡:《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怎样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恬淡闲适的乡村画面,又借助语言给我们转达了怎样的意境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通顺,一遍不行就多读几遍。读完后可以读给同桌听。(学生读词,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2、指名读  反馈交流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字词,重点掌握“翁媪” “吴音” “无赖” “莲蓬”等字词的读音。
3、齐读全词
小结:大家读得准确流利,但对于学习古诗词而言,这还不够,还需要我们理解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学习诗词首先要能读通读顺,为下面的理解词意、品读词境做好铺垫。本环节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词读通顺读正确。
环节三、自主研读,感知大意。(本环节预计完成学习目标2的后半部分,教学重点得以突破,用时约6分)
1、静心默读《清平乐 村居》,借助注释、工具书、课文插图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和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学生自学探究,默读释义。)
2、交流自学结果,弄懂词的大概意思。(学生发言交流)
3、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学生发言交流)
小结:大家在读的基础上理解了这首词的大概意思。很棒!古人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 村居》就是一幅绝妙的村居图,而这幅村居图就隐藏在这首词的字里行间。
【设计意图】“先学而后及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更能让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相机点拨,真正做到读懂课文。
环节四、品读想象,感悟词境(本环节预计完成学习目标3及2的前半部分,用时16分)
1、轻声朗读这首词,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学生朗读 体会)
预设1:美丽的村居图。
(1)、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幅美丽的村居图?读到这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交流想象)
(2)、教师指导学生带着想象读(学生感情朗读第一句)
(3)、如果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你还能听到些什么?闻到些什么呢?(学生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
(4)、指导学生把感受和想象送到词中有滋有味的读读(学生感情朗读第一句)
预设2:幸福的村居图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学生交流词的二 三 四句)
预设a:“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仔细品读品读,你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字或词用的最准确生动?(学生品读)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最喜”“亡赖”“卧” 感受小儿子的天真活泼、自由自在,并指导感情朗读。(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结合插图感受小儿子的天真活泼、自由自在。)
(3)、感情朗读本句。
小结:词的第一句主要抓住“茅檐  溪上  青草”三处景物进行描写,淡淡几笔勾勒出了江南乡村美景,这处景物描写也为下面的人物的出现提供了特定的环境。
预设b:“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你怎么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的?(学生交流)
(2)、这对幸福的老夫妻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就是安居的幸福啊!现在他们悠闲地坐在窗前,品着小酒,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同桌试着聊一聊。(同桌扮演翁媪进行聊天,感受老夫妻的幸福)
(3)、师生模拟聊天,生生模拟聊天。(学生在聊天中感受翁媪的幸福)
(4)、带着幸福之情朗读(指名读 齐读)
小结:看来,幸福不是住豪宅,坐好车,有时幸福就是低矮的屋檐下开心的聊天,倾心的长谈!
预设c:“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1)、从哪里感受到幸福了?(学生交流)
(2)、感情朗读 体会幸福(学生朗读)
2、词的二三四句抓住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进行了刻画,使得这幅村居图更加温馨幸福。当你看到这幅清新自然的村居图,看到这温馨幸福的一家人,你想说什么?(学生交流 感受作者对农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带着热爱和向往配乐读整首词。(学生配乐读词)
4、试着看着插图背诵词(学生试背诗词)
总结:这首《清平乐 村居》,作者写时从写景入手,淡淡几笔勾勒了江南美景,然后又转为写人,抓住一家五口的情态进行细致的刻画,有景有人,人景交融。虽时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眼前,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就是诗词的魅力!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诗词流露的感情不能单靠老师讲解,必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生成情感。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环节五、拓展延伸,引领积累(此环节预计完成学习目标4,用时约6分)
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田园风光,童真童趣的诗作呢?(交流搜集的相关诗作)
2、出示杨万里的《稚子弄冰》
3、借助注释读读,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童真童趣呢?(学生思考交流)
4、感情朗读本首诗。(学生朗读)
总结: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厚土。尤其是这些描写田园风光、童心童趣的诗词更是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寄托着他们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同学们课下多积累这方面的古诗词。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学习 把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步,在学习本首词的基础上教师推荐了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心童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4 09: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