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3: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评洪镇涛老师的语文教学本体改革
钱梦龙
在当代语文教坛的名师中,洪镇涛老师是一位永远不安于现状的探索者和改革家。他的语文教学改革早在1978年就已起步,1991年,在总结十多年改革效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的理论框架,亮出了“学习语言”的鲜明旗帜;同时,他还主编了从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本体改革实验课本,并在不少省市建立了实验基地。有理论、有实践、有配套的教材、有实验基地和实验教师,这样全方位的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在国内的语文教学改革名家中大概是独一无二的。
洪老师的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究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什么?
一、对当前困扰着语文教师的诸多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症结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些问题持久地困扰着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
有人说,语文教学无法走出困境的原因,是缺乏理论研究。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语文教学理论是一种应用理论,我们只需要那种真正从实践中来,经过概括提炼上升为普遍规律,又用以指导实践的脚踏实地的理论研究。我们所缺乏的,仅仅是这样的理论研究。那种从概念到概念的纯思辨的理论研究,那种仅以卖弄几个“洋概念”为高的所谓“理论研究”,事实上并不缺乏。中国应该有像苏霍姆林斯基和赞可夫那样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们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但其一切结论、一切理念,都来自他们亲身的实践、实验、观察和考虑。
我认为,洪镇涛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家和实践家。我不是说他已经达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和赞可夫那样的高度,而是指他所选择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之路和这两位大师是一致的。洪老师长期实践在语文教学第一线,同时又是一位不时在实践中进行着理性考虑和理论概括的建构“学习语言”教学体系的优秀理论工作者。他不只明确地回答了当前困扰着语文教师的诸多问题,而且其潜在的理论价值正在随着人们对语文教学认识的深化而逐渐显示出来。
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洪老师的回答是:因为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那就是“以学生研究语言取代了学生学习语言”,也就是说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被当做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过多的知识传授和理性分析,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
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洪老师的回答明确而肯定: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也就是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洪老师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协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尤其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因为朗读和背诵有助于语料的积累和语感的习得,是学习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的必由之路。认定了“学习语言”这个大目标,事情就变得这样明白而简单了。
有人也许会说:把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定位在“学习语言”,是不是把语文课程的内容和要求简单化了。
这是对“学习语言”的一种误解。
语文教学究竟是干什么的?假如我们把视野扩大到世界母语教育的范围,就不难发现,任何国家或民族都十分重视对下一代的母语教育,而这一母语教育的任务理所当然地都由国语(语文)课承当。例如《日本中学校学习指导纲要》关于语文学科目标的定位:
培养正确地理解和恰当地使用国语的能力,使学生在提高交流能力的同时,养成考虑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和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加深对国语的认识,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
此外如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课程规范或教学大纲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也都有类似的表述。我国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规范》)更明确指出: 必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所有这些表述,尽管用语不同,但实质上都把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定位于学习母语,这和洪老师“学习语言”的理念其实是一回事。
当然,语文课程具有目标多元的特点,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等等,但抓住了“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目标,就可以使多元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是因为:一、母语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不只是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他们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洗礼和熏陶的过程。正如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的,“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越了人们的任何想像。”可见,把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定位在学习语言,正是包括了语文课程应有的丰富内涵。二、在语文课上,学生面对的语言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笼统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的“言语成品”——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通过阅读范文,学习规范、优美的语言,迄今为止仍然是学习母语的一条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各国语文教材几乎无一例
外地都采用“文选”的形态,决不是偶然的。有的国家把语文教材分编为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即使是语言教材,也大多提供完整的小文章、文学作品的片段、贴近学生生活的社论、儿童剧等作为语言运用的范例给学生阅读。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这些范文,学习、揣测、品味、吸收它们的语言的时候,就不可能不同时受到这些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和熏陶。洪老师和参与实验的老师们的教学实践有力地证明:在教师正确指导下的语言教学(或曰“言语教学”)不但不会削弱语文课程的人文因素,而且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反,人文教育假如脱离了对语言的学习和品味,必定有架空之虞,结果是语言和人文两败俱伤。
[1]   下一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1 17: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