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2: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次培训完之后,颇有心得,下面结合自己几个月来的教学经历谈谈教学感悟。一些教师上语文课或照教材、教参照教科书,全无生动性、创造性;或如古代老夫子讲学“高语满堂”。这样不但剥夺了学生主动思考、表达的权利,而且使语文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波澜,更无高潮。其实,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活性,认真挖掘语文教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把课堂搞活,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切实融入语文课文内容,可以运用各种有趣故事积极调动学生兴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他认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课堂教学“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就活跃,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心理动力。许多教育家都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从何而来?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首先来自新异的刺激,凡是新的事物、新的形象、新的学习内容、新的教学方法都能引起认知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敢于打破常规,以新颖的设计吸引学生,使学生优先加以注意,情趣盎然地进行认知,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经常听到有些教师埋怨学生上课不专心、思维不活跃,也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唇焦口燥,而学生视若无睹。原因何在?原因大多在于教师不考虑学生思维特点、心理要求而完全抢占了讲台,把学生当成了自己教鞭下的奴隶、纯粹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无法参与双边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如果这种潜能得不到开发,那它将成为永久的“地下宝藏”。在语文学习方面,小学生已有创造能力的萌芽,他们已经能独立提出某种新观点,作出某种新构思,选择某种新的表达方式。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扶植这一萌芽,并设法使其茁壮成长。因此,要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就要善于从学生心理要求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放手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点,充分激励学生自我表现。

有人曾问魏书生为什么上课很顺手,他答来简单:“就是和学生商量,商量商量就顺手了。”讨论式课堂教学,往往能起到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促使学生相互启发、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并在交流、争论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使他们能发现并解决“未经老师教授的种种问题”,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课堂引进论辩机制,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所以它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拓宽学生思维领域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兼具的学科。许多课文都是文艺作品。文艺能提供认识,这个认识既有真理性,也有形象性,所以这种认识往往是模糊的,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即使是非文艺作品,提供的认识也不是僵死不可更改的。语文学科的这一特性为师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教师上课不仅要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的个性魅力,还要积极创造条件,扶植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对作品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人物形象、语言表达诸方面进行分析时,教师应尽量“开放”课堂,放手让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生一些合理(或有合理因素)的见解,教师要充分肯定;对一些不够完善或失之偏颇的见解,教师也要作正面的引导;对一些有争议的、课堂上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并鼓励学生课后钻研。

    “教亦多术矣”,激活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一定会显示出青春的活力,释放诱人的魅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6 04: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