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0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静夜》公开课教案(殷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3: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漫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发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2、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3、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三、探究学习
  1、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⑴ 这首诗哪局部写实?哪局部想像?写实与想像局部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⑵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⑶ 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⑷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协助学生明确:
   ⑴ 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⑵ 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⑶ 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局部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⑷ 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2、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⑴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家长身边的时候……
   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身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局部,用自身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课文
  1、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五、安排作业
  1、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2、想像练习。
    在上虞有一座孝女庙,是为纪念孝女曹娥为寻父投江而死而建的,因此孝女庙又叫曹娥庙,那条江被叫做曹娥江。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曹娥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身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3、优秀:郭沫若诗集《女神》。
【课后记】
  诗歌的意境与创作手法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诗歌需要用心品味,但前提教师应该交给学生一把打开诗歌瑰丽世界大门的钥匙,协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诗歌,鉴赏诗歌。本课从内容,到创作,教给了学生一种体味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3:38:00 | 只看该作者

《郭沫若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身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理念】
  1、加强对诵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抓住诗魂。
  3、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
 
【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学习《天上的街市》,比较阅读法学习《静夜》。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天上的街市》
  导入:同学们,每当繁星闪烁或明月高挂的夜晚,我总爱仰望星空,发生无限的遐想。我多想摘一颗最美的星星送给你们。今天我终于有一件礼物可以送给大家了。(出示星空图)喜不喜欢?(喜欢)是啊,我们不能摘到星星,但我们有飞扬的思绪,有丰富的想象。大诗人郭沫若用他奇特的想象,写成了《天上的街市》,今天,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进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二、初读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掌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⑴ 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⑵ 掌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三、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
  3、师评点。
  4、师读。
四、细细地品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1、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
   ⑴ 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⑵ 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⑶ 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
  2、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⑴ 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
   ⑵ 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3、第三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骑牛图)
  4、第四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闲游图)
    这两节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复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师起头:从前,有一位勤劳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
   ⑴ 诗中所写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吗?
   ⑵ 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不一样.表达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这一点时,交叉介绍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⑶ 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和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不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明确:不存在. 想象。
     教师讲述:同样是通过想象发明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结:这首诗诗人通过两个神话般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五、归纳想象思路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六、区别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发明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七、联想和想象练习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者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笼中的小鹦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在家长身边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比较阅读:学习《静夜》
  1、背景简介: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这期间他曾两次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实际,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描绘了一个非常凄美的局面,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在对月深思。这是诗人对时代的忧伤、无奈、难过和思念祖国亲人的心灵投射。
  2、小组合作学习:
    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题材:由实际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主题:表示了诗人对当时黑暗实际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感情:都充溢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
    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九、朗诵竞赛
【教学后记】
  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精神令人赞赏。教学内容很多,程度高的班级能圆满完成任务,程度差点的宜用两课时,但都能达到当堂背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3:38:00 | 只看该作者

《郭沫若诗两首》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当时他的作品经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发明,从而表达自身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这两首诗歌都有这些特征:《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解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发明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发明。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和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只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身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并按“名、时、地、作、评”确定记忆重点
三、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自身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沛调动想象力,用自身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四、探究讨论
  1、课件打出问题组,学生先自身考虑,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⑴ 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⑵ 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示出来的?
   ⑶ 这些想象表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 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
   ⑴ 街灯(联想)明星(想象)天上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设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实际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设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发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实际情景和实际生活为基础的。
   ⑵ 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示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示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干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⑶ 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⑷ 诗中的“定然”、“定”表示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标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溢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五、背诵诗歌,体味语言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身的体会即可。如:
  1、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发明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安排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用自身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奔驰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配上二胡曲《月夜》。
    考虑:这首诗哪局部是写实,哪局部是想象?写实与想象局部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身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3:38:00 | 只看该作者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身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发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括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三、朗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掌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考虑: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四、比较阅读
  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五、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家长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教学反思】
  学生还是很喜欢这两首诗的。让他们谈更喜欢哪一首这个环节很出彩,学生大多能谈出自身的感受,尤其是对第二首留白艺术的认识分析很让我意外。他们在这课还是有所获的。这也提醒我,新教材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体悟,只在学生感受的层面上做文章,还必需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师应该有适当的点拨和传授,以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3:39:00 | 只看该作者

《郭沫若诗两首》公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布置】
  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发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新课
  1、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⑴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局部,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⑵ 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考虑以下问题:
    ① 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② 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和想像过程。
   ⑶ 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① 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② 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2、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街市上陈设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3、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示的思想感情。
   ⑴ 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① 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示出来的?
    ② 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 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协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协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保守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分离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解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① 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示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示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干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② 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③ 诗中的“定然”、“定”表示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标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溢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交叉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和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和得过多过深。
   ⑵ 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4、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⑴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实际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设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协助学生明白发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发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实际情景和实际生活为基础的。
   ⑵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
    ① 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② 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③ 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
    ④ 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三、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四、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发明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五、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安排作业
  1、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2、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静夜》。
〖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3:39:00 | 只看该作者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漫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发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2、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三、探究学习
  1、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⑴ 这首诗哪局部写实?哪局部想像?写实与想像局部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⑵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⑶ 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⑷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协助学生明确:
   ⑴ 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⑵ 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⑶ 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局部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⑷ 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2、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⑴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家长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身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局部,用自身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课文
  1、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五、安排作业
  1、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2、想像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身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3、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1 11: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