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道树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感悟,情感熏陶
   ——《行道树》的听课评课
   (一)听课实录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班蓝天同学画的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内容。
   生: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
   生:我还能说得再细一些、再具体一些一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树。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喜欢这些行道树吗?
   全班:喜欢。
   师:同学们,你们是喜欢蓝天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学生笑,有人说“都喜欢”。)好,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师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2.练习朗读,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生: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生: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自述。
   师:好!两位同学分别从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来谈,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很快,又有学生举手。)
   生:我最喜欢第3自然段,因为这段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的痛苦是它自己选择的。
   师:你能把这段读给我们听一听吗?
   (该生饱含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读完之后全班同学热情鼓掌。)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的掌声是给你最高的评价。(全班同学再次鼓掌)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谈一谈,读一读。
   生:我最喜欢第2自然段,它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生长的环境。我喜欢其它树生长的环境,更喜欢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它懂得奉献。请同学们听我读一读。
   (生朗读第2自然段。)
   师:她读得如何?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她读得没节奏,没感情,声音小。
   师(笑):哦,是这样的吗?请你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得好!朗读不光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有感情,语调有抑扬顿挫。下边的同学可得多注意朗读要求,向他学习啊。请同学们继续谈。
   生:我喜欢最后一句。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是忧愁而快乐的树。
   (生读,全班掌声鼓励。)
   和生:我喜欢第5自然段。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生朗读第5自然段,同学鼓掌。师环视教室,无人举手,便再次强调朗读的要求,然后要学生再齐声朗读课文。)
   3.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下面我们要进入攻坚阶段,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大家还是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学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集体探究。
   生:我们的问题在第3自然段。为什么说“神圣有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太有深度了,我们得好好探究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生: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生(补充):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
   师:在课文中能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吗?
   生纷纷答: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
   师:很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这份痛苦带来怎样的深沉?
   生:“制造清新”。
   生(补充):“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生:给市民带来快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生纷纷答:“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师:对啊,是“以苦为乐”的精神。是“奉献精神”。那么,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好人”、“伟大的人”。
   生(补充):“大写的人”、“奉献者”。
   师:答得太好了。是的,这些人叫奉献者,行道树象征了这种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一下,写在素材本上。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提问题。
   生:第2自然段中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是行道树的主观感受。
   生:我觉得这里的“堕落”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堕落”不同,它是行道树同森林里的伙伴相比较说的,好像是一种幽默的说法。
   (师肯定。学生继续就“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探究。)
   生:我们组认为第4自然段有两句话不好理解。“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生:这是假设。
   生:不只是假设,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我是这样思考的——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师:回答得有道理。要理解课文上的疑难问题,一定要结合课文,看看前后是怎么说的。这就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同学们继续探究吧。;。
   生:我们的问题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好像有点矛盾。
   师:大家认为这两个词矛盾吗?
   生齐答:不矛盾。
   师:为什么?谈谈理由吧。
   生:因为“忧愁”是说它有抖不落的烟尘,人们不重视它,“快乐”说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
   生:“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为城市制造清新。
   师(指着板书):对,“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自,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二)评课
   《行道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改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康念菊老师的这堂课,是我们实验区的一堂研究课,它给我们参力。实验的老师很好的启发,对我们如何以课改理念指导教学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其主要特点有:
   l.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开始时用该班学生的一幅画引入,让学生说出画的内容,这种方法很妙。因为画是熟悉的同学画的,学生感到亲切,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带着轻松自公。的心态进入学习,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成功开局。
   2.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
   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把一篇整体的美文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美,影响了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厌烦,这正是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体现,也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注重灌输知识的原因所在,这些都是我们当前进行语文课改必须摈弃的。康老师的这堂课,是对过去的所谓“规律”的反叛,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康老师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的撞击,与老师的撞击,以及生生之间的互相撞击,都是在思考中闪现的智慧“火花”,体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按四人小组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均在不经意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4.处理好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随时做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8 16: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