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8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优质课《鲸》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21: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鲸》教学设计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陈学应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第1自然段讲鲸特别大;第2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3自然段讲鲸的种类;第4自然段讲鲸怎样进食;第5自然段讲鲸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讲鲸如何睡觉;第7自然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概括起来说,4至7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鲸比象还要“大得多”。接着,用翔实的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大”。然后,又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再次列举具体数字,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很大。作者在介绍鲸吃食物以及鲸的生长时,又一次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在介绍鲸的呼吸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2)研读课文,体会鲸的特点及生活习性,领悟说明方法。



(3)读写结合,仿说仿写《鲸的自述》.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肺部、判断、胎生、过滤、又粗又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学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弄明白鲸为什么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学 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说说印象中“鲸”的特点。

2.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书写难字:腭、哺、滤、肺、矮

(2)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默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小标题;按鲸的“特点→进化→种类→习性”把课文分成四段。

4.用连接段意的方法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写说明文最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举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默读第一自然段,勾画批注说明方法。

6.讨论:鲸是怎样进化的?

7.自读4—6自然段,填表
习性
特点
说明方法
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8交流“鲸”的课外资料,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
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写作思路。

1.自学生字,指导书写难字。

2.读通读顺课文。

3.自读,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特点

进化

种类

习性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4.指导归纳主要内容.

二、精读第一段,理解鲸的特点,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1.鲸的特点: 大

2.说明方法

(1)第一、二句:“…其实还有比象大…”(作比较)

第三、四句:“…十六万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列举数字)(举例子)

第五句:“人站在它嘴里……”(假设)

3.指导读出感情

三、指导迁移学习4.5.6.7自然段,自读自悟鲸的生活习性,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四、课外拓展,交流资料,仿说仿写《鲸的自述》。
练习提纲

1.听写字词。

2.阅读迁移练习《猫头鹰》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9 18: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