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0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0 09: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观实验小学 刘蔚芳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一名课改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用新的理念,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教学片断]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一个性质,你还记得吗?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2、学生猜想:
(1)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2)你准备怎样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二、操作探索,发现规律
1、操作探索:
(1)让各小组的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天平,根据要求动手摆一摆。
(2)写一个等式,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呢?然后讨论思考: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都是等式吗?
(3)引导发现: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发现规律:  
(1)师设疑:如果我们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呢?
(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验证得出结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时“0”除外)

(3)学生汇报验证方法。
(4)小结:多种方法都能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一个性质。
3、想一想:刚才我们哪些猜想是正确的,已经得到验证?
……
[教学反思]
  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是在学生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关于加减的)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
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猜想入手 ,激发学习兴趣
  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验证, 培养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把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然后思考讨论: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引导学生发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让学生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结果怎么样?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发散思维,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
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通过“摆写想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也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让学生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探索规律,感悟等式的性质,这样的学习方式,学困生更像一个旁观者,教师该怎么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8-6-20 15: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8-6-20 15: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加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22 05: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