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6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云晓:童年的捍卫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认识孙云晓,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就在写序的头天晚上,我们在儿童剧场一起观看了第一部由儿童与成人一起主演的儿童剧《弹珠 巫婆 魔法国》。我们都对剧中出现的“巨婴”形象非常感兴趣。哭着的“巨婴”几乎占据了大半个舞台,他一出现,便引起小孩子们的惊呼,而那个魔法无边但却总是烦小孩子的巫婆奶奶倒比他小好多好多。孙云晓说:这让他想起了陶行知的一首诗,“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当时,我几乎与他同时脱口而出。我们都很喜欢这首《小孩不小歌》,全文是: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认识孙云晓的快乐就来自这种寻找儿童世界的共同感觉。从1988年相识,到1991年开始合作作儿童研究,至今快20年了。我们一直试图研究如何从儿童的视角来理解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我不能忘记孙云晓的文学作品《“邪门大队长”的冤屈》。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被冤枉的历史,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想说而难以说出口或不敢说出的话,几乎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大人的理解和尊重。回顾我们刚刚成长为大孩子,还没有学会尊重小孩子时,我们往往对比我们小的孩子不屑一顾,但当我们再长大些,我们就逐渐知道了:人,无论大小,都应该受到尊重。我们的社会化不仅应该包括学习与各种文化、社会背景的人的沟通,也应该包括学习与各种年龄的人的沟通。因为这个世界不仅是由大人组成的,也是由儿童组成的。真正成熟的人应该是尊重儿童并有能力与儿童沟通的人。儿童需要教育,但如何教育儿童,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在这里我愿意全文录下陶行知的《教师歌》: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了解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了解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解放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解放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信仰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孙云晓主编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封面上,你会发现一行醒目的标语——“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十年过去了,今天,当我问孙云晓,什么是他最重要的教育观点时,他说:“发现孩子”和“解放孩子”。从他发表的各种著作中,不难看出,陶行知的尊重和平等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
与其他儿童研究者不同,孙云晓是从数万封儿童与青少年的来信开始进入儿童教育研究领域的。我清楚地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堆满书籍和杂物的单人床,床下有成箱的儿童和青少年来信。他曾对我说,“我对教育的看法主要不是来自理论,我真说不出那些流派,我的看法主要来自生活,来自对中国儿童命运的思考”。1990年儿童报告文学集《16岁的思索》出版以后,他接到了少男少女来信2500多封,并对其中1500多封信作了回复。无论讨论什么话题,或分析什么现象,发现和理解儿童的世界永远是孙云晓研究问题的起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从发现和理解儿童开始,这对许多大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多数大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儿童有什么好理解的,有什么可发现的,他们那点儿事一目了然,也因为大人们总认为自己比儿童“高明”。即使在我们能够发现和理解儿童以后,我们将对儿童进行什么样的“教育”也是个需要严肃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儿童观问题,即:童年生活的价值是什么?是为成长为现在标准的成人(或成人理想中的成人)作准备,还是应当享受童年生活,日后成长为儿童自己愿意成为的那种人?

历史上已有很多教育学家探索过这一问题。卢梭认为,儿童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重要意义不仅仅是成人生活的预备。儿童应该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只有经过这样的阶段,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才有可能。儿童的现在和将来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教育不应为儿童的未来牺牲儿童的现在,而使他们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教育应该重视儿童的现在。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同卢梭一样,主张儿童的心理需求要从儿童现在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从儿童的未来角度来考虑。杜威也充分肯定了童年生活的价值,他指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在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教育者要“尊重未成熟状态”。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29~3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对教育的这种反省和批判,同样也出现在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论著中。她在《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像所有别的人一样,儿童有着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现代教育的错误在于“经常注意的是儿童的明天,他将来的生活。现在从来没有被严肃地考虑过。所谓现在,我的意思是儿童为了要能按照儿童期的心理需要充分地生活,他要求些什么”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90~9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在对教育目的的探讨中,美国现代教育家克伯屈提出:在现代,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新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把出生后的儿童看做有行为、有感觉的人,而且借助于尊重和利用儿童现在的状况,帮助儿童把目前的生活变成更有效、更高质的生活。“这种强调儿童的现在并不否定适当重视儿童的将来。”“我们希望这种对更广大、更遥远前景的重视是从内部发展起来的即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如陈旧教育的通常办法,是从外部强加于儿童的。” 克伯屈:《学习的现代理论》,《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54~5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我国儿童文学奠基人之一周作人对此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总结。他说:“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地理解,不是将他当做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做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我以为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1920年10月26日在北京孔德学校所作的演讲,发表于《新青年》第8卷第4期,后收入《儿童文学小论》,儿童书局,19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承认儿童是完全的独立的个体,那么,教育的目的也需要相应改变。以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延续种族或为了更好地完成成人社会赋予儿童的使命,但是现代教育就要考虑儿童如何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天赋能力,以获得个人完善、幸福,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从理论上针对“学会生存”这一主题进行了阐述。报告指出:“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教育不仅是一种手段(如达到技能、经济目的等),也是获得幸福目的本身,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教育对个人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扩大自己的潜力方面,还应该表现在获得对外界的选择和判断能力方面。在这方面,报告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在21世纪,“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45—46/1995—96》,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中文科译, 68、 76页和8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总之,学会生存要求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正如这份报告所指出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而“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孙云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挑战传统的教育观,挑战“应试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没有“尊重儿童的生命状态”,也没有尊重儿童的个性。在他看来,发现和理解儿童不是为了更有效地用成人既定或僵化的标准来教育儿童,而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儿童的生命状态”。他针对父母们的各种不尊重儿童发展需求和个性的“强为”现象,倡导“父母无为乃大为”,提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播知识,而是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

我曾参加过《实话实说》中的一个关于动画片的节目,当主持人问儿童为什么喜欢看动画片时,许多孩子一齐拉长声说:“受——教——育。”孙云晓曾将这类现象概括为“集体失语”。孩子们按照统一的成人的标准在塑造着自己,结果失去了自己。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对自己影响、控制环境的能力感到越来越自信,而不是相反。应该强调教育不是机器,儿童也不是批量生产的产品。

二十多年来,孙云晓挑战了无数在大家看来非常正常的教育方法,提出了相反的教育观点,诸如:“向孩子学习”、“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听话’儿童可能是问题儿童”、“教子应有平常心”、“为确保小学生十小时睡眠而奋斗”、“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人的幸福离不开自由的选择”、“世上没有坏孩子”、“考试分数应当成为学生的隐私”、“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儿童教育从体育开始”、“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更严重”、“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父母要做童年的捍卫者”、“要像保护孩子眼睛一样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打开孩子身上的枷锁”、“教育是一种唤醒”、“让每个孩子都有梦想”等等。以上罗列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些说法,并不是煽情的口号,孙云晓用事实论证了这些新的观点比传统观念更有益于儿童的幸福生活和健康发展,并针对每一观点,为教师和儿童父母提供了如何具体实行的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从现在来看,这些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有些观点在刚提出时却遇到了甚为激烈的质疑和反对,例如:《夏令营中的较量》、“分数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采集并发表在儿童中自创的“童谣”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把孙云晓的做法称之为挑战的原因。1997年我曾在孙云晓主编的《少年儿童研究》上发表了题为“儿童的权利”的文章,尽管当时中国政府已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达七年之久,但还是遭到了“儿童如果有这么多权利,我们还怎么教育儿童”的质疑,并导致某个地区集体退订《少年儿童研究》。当我向孙云晓表示歉意时,他说:“这是正常的。这也正是我们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在我的心目中,孙云晓的形象就是儿童的发现者形象,也是一个挑战者的形象,一个为了儿童利益而随时准备出发的挑战者。谁都不能保证孙云晓的每一个观点都是正确的,但至少,他的发现和挑战使人们重新思考以往许多看似自然合理但可能束缚儿童发展的观念,由他的这些挑战引发的广泛的社会讨论,产生了许多新的有关儿童教育的观点。《较量》所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就是一个明证。他的发现和理解儿童的能力,使他始终保持了对儿童问题的高度敏感性,而他与儿童共悲欢的性格则使他似乎命定要成为这样一个挑战者。我们的社会实在需要更多像孙云晓这样的发现者和挑战者。

孙云晓是一个研究儿童问题的专家,但他并不是一个受过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训练的学者。孙云晓在任何场合都不讳言这一点。因此,在所有课题中,他诚恳地邀请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和参与他的研究,为他的研究把关。我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参与和评论过孙云晓主持的研究。我曾与很多专家一起激烈地批评过他的“向孩子学习”课题的设想、“培养儿童好习惯”课题的假设等等,也曾多次在私下激烈地批评过他的一些观点。多年来让我感动的是,孙云晓永远真诚地面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既不在他不懂的方面自命为专家,也不盲从专家,他会从他所观察到的有关儿童的社会事实中鉴别专家的看法,尽量使自己靠近科学的思维方式。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尊重科学和有经验有思想的研究者,并始终对科学研究怀有“敬畏之情”。在这种时候,他往往不像一个研究机构的领导,而更像一个小学生。

《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从发现儿童的视角出发,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挑战传统教育的过程。对所有关心儿童教育的人来说,都值得一读。

卜卫

2006年7月31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大众传媒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7 10: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