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99|回复: 1

《山居秋暝》观课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 01: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月29日,惨淡的阳光虽不能驱散入骨的寒冷,但是互助路北校区的多媒体教室里,却有着浓浓的暖意。因为又到了我们工作室小伙伴齐聚的日子。孟利姐在这里执教的《山居秋暝》。

这是一首五年级的诗歌,看到诗歌,我就想到了教学诗歌的流程——解释题、知作者、读诗句、悟诗情、背诗句。暗暗在想,孟利姐会呈现怎样的课堂呢?

课堂伊始,孟利姐带领学生关注单元导语与语文要素,然后导入了本课。接下来,孟利姐让学生谈了对题目的理解。学生说出了山中的秋天,孟利姐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把题目解明白了。

第二环节,孟利姐问学生了解王维么,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然后,孟利姐出示了关于王维的介绍,并让学生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我想,这个环节如果让学生课前去查阅资料,课堂上简单分享,是不是也可行?

了解作者之后,孟利姐让学生结合插图、注释自己读读诗句。在这里,老师点了几个孩子读,读的各有各的味道。不得不说,虽然课开始时间不长,但孟利姐不疾不徐的语言,已经把学生带到了诗文勾勒的意境之中。读完诗句,孟利姐出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因为这是首次出现律诗,所以又让学生了解了律诗的特点,明白了哪句是首联,哪句是颔联,哪句是颈联,哪句是尾联。接下来,又让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诗句,读出自己的节奏。不同的孩子站起来读,节奏确实不一样,但都有自己的韵味。

读好诗句,孟利姐引出了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利姐让学生自己读诗句,结合插图和注释,想象自己身处其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一位女生站起来,说了诗句中提到的空山、清泉、浣女、船只等。孟利姐当时的评价是: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有声有色的画面呢?然而这个女孩子没有得到进一步回答的机会,或许她需要重新思考的时间。

接下来的环节,就有些不太清明。孟利姐既想让学生自己谈想象出的画面,又想按照自己的预设,先讲二、三句,再讲一、四句。一看学生答不到自己想要的句子,干脆出示了句子,指名读,结合想象谈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句中,孟利姐追问学生:什么样的月亮?圆的还是缺的?松树怎样样?在老师的细细追问式的引导中,学生的语言变得精妙起来,画卷似乎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可见,老师的细致引导非常重要。但在后面的一句中,老师的引导似乎把控不住了。“竹喧归浣女”一句中,孟利姐引导学生想象,这些洗衣女子,是胖的还是瘦的?梳着怎样的发髻?她们会谈论些什么呢?这个时候,毕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差距太大,所以学生的想象就局限于看过的古装电视剧中关于洗衣女子的定位——肥胖的中年女子,穿着重颜色的破麻布衣服,谈论着谁家老公发大财了,谁家又生孩子了。这个时候,学生的发言将课堂美的氛围暂时打破了,一时间拉不回来。于是孟利姐出示了仕女图,纤瘦的女子们,一袭白衣,仙气飘飘,画卷的美感,才又回来了。学生的想象,把诗句的画面丰实起来,但由于插曲的出现,学生的将画面想象的过于热闹了。我个人觉得,应该是明月青松飒飒声,清泉激石空灵静。浣女归来嬉戏笑,舟行莲动恍惚声。那声响,一定是有的,却不必大,也不会大。这样才能更好的衬托出山的静来。

解决了“动”的部分,孟利姐问学生:明明有声音,有人,作者为什么说是“空山”呢?这时候,学生就明白了“以动衬静”写法的精妙。老师又相机解释了王维晚年奉佛,追求空灵的生活与心境,还回顾了王维诗中含有“空”的诗句。最后,诠释了“王孙自可留”的意思是王维自己愿意留在山中。孟利姐又补充了这句的来历——《楚辞.招引士》中提到:王孙归来兮,山中兮不可留。在这里,作者是反其道而行之。

课堂最后,孟利姐带领学生拓展了王维的一首《终南别业》,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悟一悟,哪一句也表达了王维的淡然、自在。学生交流的时候略有难度,毕竟没有学过。之后,又带领学生背诵了《山居秋暝》。至此,《山居秋暝》这一幅画卷,方慢慢收起。

回顾这节课,精妙的是教师的环节安排,不落俗套,读的好,悟的明,想象丰实,思考有深度。这精妙,源自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出口皆文章,美妙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拉进文本之中。回想上一次听古诗,还是很多年前听刘燕洁讲《送元二使安西》,也是精彩的语言接连不断,记录都来不及。多年以后,又听到这样的好课,快哉幸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01: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幅美丽画卷

——观互北孟利课有感

锦江小学   郭春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8 18: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