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交流 【新学期】没停课更没停学,空中课堂这样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15 11:5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于疫情的严峻态势,各地均推行延迟开学的政策,目前无法断言这样的状态会持续到何时,我们都要按照上级的要求走,在确保孩子的生命安全后再回校复课。全社会都很关心停课在家这段时间孩子们的成长和学业会不会因此耽误,政府也及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开放公共教学资源进行线上学习,老师会在线上进行答疑,适应能力是人必备的生存技能,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尽快调整自己适应线上学习。新的形式必然会引起新的探讨和思考,社会各界都热切关注着线上上课的效果和方式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早晨,市教科所的胡远明主任给我发来了一个小调查:“老师们原本都在家里过节,手头并没有多少素材可用,一些学校放着大量国家省市区精心组织各级名师,花费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精心录制的优质教育资源不用,反而组织全体老师临时变身直播,弄出一些画质渣、音质杂的所谓直播课,这基本是做无用功和重复劳动,耗时耗精力。”

           调查问题:1.这段话您怎么看?发表个人观点。

                           2.你们学校老师使用哪一种线上教学方式?为什么?

                           3.是否可以署名?谢谢您的支持。





             认真阅读和思考后,我给胡主任这样回复:

             胡主任好,就这段话我的观点:

             课程目标的设置要跟上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授课特点,现在的防疫形势下要求居家,老师和学校要正确认识有人喊的“停课不停学”的内涵,我认为没有停课只是用了“空中课堂”这种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既然手段定了,老师的课堂地点变了,如果各级资源库有,就“拿来主义”,课标教材一样,谁上都行。



             但班级教学毕竟有针对性的特点,对于有资源的学科老师要和孩子一起在各自的家里收看,没必要让所有老师去录课,这是一种低效无意义的劳动,老师的重点工作,一是管理督促孩子收看名师课堂;二是要安排在班级群在线答疑解惑,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



              但是一校一特色,从课程的三级管理也有校本化这个特点来说,每个学校不可能都按照统一的资源库里面的课程,在学校特色化发展上面还是要补录一些。比如说我们幸福路小学会让孩子学习跟防疫相关的知识,做学校特色课程的补充,设计一些有居家特点的游戏。文中说老师手头缺资源这个观点我也不认同,因为现在网络很发达,不管老师在哪个地方,如果想做触手可得。



              学以致用,生活即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就我们学校,不会把学生从当前疫情生活中割裂开,回到无疫情状态下的资源库的课程品种,我们本土化、时代化相结合,补充全校的公共学科:防疫知识、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的要求,心理疏导、阅读和书写!一种是公共课件、一种是公共视频,提供模板因老师的特点制定或自选,最后大家做校级资源共享!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要依靠生活,社会承载学校,教育依靠社会的力量,响应社会的需求,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和社会、生活脱节的教育缺乏灵气。疫情居家是社会的大环境是社会需要,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线上教育,网络依旧畅通无阻,有大量网络资源可供使用,筛选后再结合校本做到本土化,既不脱离目前生活也能兼顾文化知识学习,呈现出精彩的“幸福课堂”!



        【幸福观点】:各位家长朋友,在居家学习的特点下,您是家长更是孩子老师,切实负起用行为示范引领孩子、用您的学识浸润孩子、牵手学校共同教育我们的孩子的责任,利用这段居家时间形成家庭学习共同体,让这段时光成为最好的成长陪伴,成为难忘的记忆,孩子们也要自觉自律!家就是教室,父母就是老师,要像在学校一样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2-15 11:56:15 | 只看该作者
二七区幸福路小学校  胡建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7 04: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