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化学中考专题复习:专题8 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导学案word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21:3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套人教版化学中考专题复习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转载前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表格、公式、特殊符号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们可以到本帖子二楼(往下拉)下载word压缩文件附件使用!
        如有疑问,请联系网站底部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为您解决问题!

文件预览:
中考专题复习

专题八 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以及鉴别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
1.物理方法:1.过滤法. 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通过过滤而分开的方法称为过滤法
          2 结晶法.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可用结晶的方法分离。
2. 化学方法:
(1)、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原物反应。
(2)、反应后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3)、反应后恢复原物状态。
(4)、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3、物质检验的方法:
一般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等)或利用化学性质。在做题时必须交待操作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根据现象而得的结论。同时要注意共有现象的干扰。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酸液(H+)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碱液(OH-)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Cl-))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和(SO4 –)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NH4+):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中考在线
【中考在线1】(2013•怀化)下列方法可以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是(  )
A.插入燃烧着的木条 B.闻气体的气味
C.观察气体的颜色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答案】A
【名师解析】
A、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种气体中,若木条燃烧无明显变化,则是空气;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瓶气体,故选项正确.
B、三种气体都是没有气味的气体,用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C、三种气体都是没有颜色的气体,用观察颜色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无法鉴别氧气和空气,故选项错误.故选A.
【名师剖析】
本题有一定难度,解答气体的鉴别题时要熟练掌握鉴别的气体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区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达到一次鉴别出三瓶气体的目的.
【中考在线2】下列各组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就能鉴别出的是(   )
A.Na2SO4 、BaCl2 、KNO3 、NaCl     B.Na2SO4 、K2CO3、 BaCl2、 HCl
C.NaOH、 MgSO4、 FeCl3 、BaCl2   D.CuCl2、 AgNO3、 NaNO3 、HCl
【答案】A
【名师解析】
因FeCl3是有色的,最先可知道,氢氧化钠与它反应后生成红褐色沉淀,硫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最后,余下氯化钡也知道了。
【名师剖析】
首先直接观察有颜色的溶液,或者通过两两相互混合根据现象先判断出一种,然后在进行对其他的物质进行定性的辩认,可根据几种物质的不同特性,区别开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中考在线3】下列各组中的物质,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KNO3  NaCl  NaOH            B. KOH  Na2CO3  HCl
C. KNO3  NaOH  FeCl3            D. AgNO3  BaCl2  HNO3
【答案】A
【名师解析】
B项CO32-和盐酸电离的H+反应放出气体,C项Fe3+和NaOH电离的OH-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D项Ag+和Cl-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故答案为A。
【名师剖析】能否共存就是离子间能否反应,离子的鉴定也是利用其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看看离子相互结合之后有没有水、气体或者沉淀生成。

【中考在线4】实验室有三瓶没有标签的液体,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和稀盐酸,不用其他试剂,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鉴别,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与结论
1、         
2、         
【答案】
1、观察三瓶没有标签的液体        溶液颜色显蓝色的为硫酸铜
2、取任一少量无色溶液注入试管中,用胶头滴管向其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如果有蓝色沉淀出现,证明无色溶液为氢氧化钠,反之为稀盐酸
【名师解析】
本题要求不用其他试剂,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报告的物质鉴别题。在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和稀盐酸中,抓住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而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是无色的这一特征现象,首先确定硫酸铜溶液;然后根据是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确定其他溶液。
【名师剖析】
解此类题目,可根据被鉴别物质的特殊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热稳定性等)先确定其中一种或几种物质,然后以此为试剂,再分别鉴别其他物质。
【中考在线5】如果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
A. 点燃混合气体,使一氧化碳转变成二氧化碳
B. 把混合气体通入石灰水中
C. 使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 把混合气体从一容器倒入另一容器
【答案】C
【名师解析】如果要除去CO2的少量的CO点燃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在一般条件下CO2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大量CO2存在时,少量的CO是不可能点燃的。当把混合气体通入石灰水中时,CO2会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反应,除杂行不通。当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时,二氧化碳不发生反应,而CO与CuO发生CuO+CO=Cu+CO2,这样不但除去了CO且又生成了CO2。若把混合气体从一容器倒入另一容器中,虽然两种气体密度不同,但不会因为倾倒而分离,所以无法分开。
【名师剖析】此题属于混合物提纯问题。处理这类问题的原则是:
① 提纯方法应简单易行;② 操作过程中尽量不使被提纯的物质损失;
③ 除去杂质的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④ 最好能生成被提纯的物质。
☞例题经典
【经典例题1】(2013兰州市)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        待鉴别的物质        鉴 别 方 法
A        CO2与O2        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烧情况
B        酒精与白醋        闻气味
C        BaCO3与NaCl        加水,观察是否溶解
D        NaOH与Na2CO3        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答案】D
【名师解析】
A、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故A正确;
B、酒精有酒香味,白醋有酸味,闻气味可以鉴别,故B正确;
C、将BaCO3与NaCl分别加水,不能溶解的是BaCO3,能溶解的是氯化钠,故C正确;
D、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钠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不能鉴别,故D错误.
【点悟】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要求选择的鉴别方法要有不同的实验现象出现.
【经典例题2】(2013荆门市)把A、B、C三种金属片分别加入稀硫酸中,A、B表面有气泡产生,C无变化;把A加入B的硫酸盐溶液中,A表面析出B。则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B>A>C        B.A>B>C        C.C>B>A                D.A>C>B
【答案】B
【名师解析】
由题意可知,把A、B、C三种金属片分别加入稀硫酸中,A、B表面有气泡产生,说明A、B在氢前,C无变化,说明排在氢后,把A加入B的硫酸盐溶液中,A表面析出B,说明了金属的活动性A>B,即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B>C,观察选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悟】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
【经典例题3】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中错误的是(  )
A.烧碱溶液和石灰水--取样,分别加入无色酚酞
B.食盐和纯碱--取样,分别加入食醋
C.硝酸铵和生石灰--取样,分别加水溶解
D.水和双氧水--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
【答案】A
【名师解析】
A、由于烧碱溶液和石灰水的溶液均呈碱性,滴加酚酞试液后均会呈现红色,故此方法不能鉴别两者;
B、食盐、纯碱与醋酸接触后,食盐不能与食醋反应,而纯碱能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出现气泡,故该方法可以鉴别两者;
C、硝酸铵和生石灰溶于水后的溶液温度变化不同,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而氧化钙溶于水后温度会升高,所以故该方法可以鉴别两者;
D、水和双氧水加入二氧化锰后的不同现象,水加入二氧化锰后没有现象,而双氧水遇二氧化锰后会产生气泡(氧气),故该方法可以鉴别两者;故选:A.
【点悟】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经典例题4】含CO、N2、H2、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依次通过NaOH 溶液、灼热的CuO和浓硫酸,最后剩下的气体是(    )
A. N2和CO2                     B. N2和H2     
C. N2和CO              D. 无任何气体
【答案】
A
【名师解析】
由于N2性质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起反应,所以剩下的气体中必有N2,排除掉选项D。CO2能被NaOH溶液吸收,其余气体不反应,显然通过NaOH溶液后混合气体中含CO、N2、H2和水蒸气,再通过灼热CuO时又发生如下反应:CuO+CO=Cu+CO2及CuO+ H2 =Cu+H2O,再次出来的气体中含有N2、新生成CO2和水蒸气,最后通过浓硫酸时,由于浓硫酸有吸水性、除去了混合气中的水蒸气,结果只剩下N2和CO2。
【点悟】
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是:不仅要考虑混合气体中哪些气体能参加反应,还要考虑反应后有无新的气体生成。而且在处理问题时应注意通过试剂的顺序。
☞精选名题巧练
【名题巧练1】下列各组物质不能用水鉴别的是(  )
A.硫酸铜和氯化钠    B.烧碱和纯碱
C.碳酸钙和碳酸钡     D.熟石灰和生石灰
【答案】
A
【名师解析】
A、硫酸铜溶于水溶液为蓝色,氯化钠溶于水溶液为无色,可以鉴别;
B、烧碱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纯碱是碳酸钠,溶于水放热不明显,可以鉴别;
C、碳酸钙和碳酸钡都是不溶于水的物质,加水无法鉴别;
D、熟石灰溶于水放热不明显,氧化钙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可以鉴别;故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
【名题巧练2】已知A—H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且
C能产生温室效应;B为红棕色,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是紫红色金属;H是蓝色
沉淀。根据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
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B         、C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反应②的基   学科王
本反应类型是        。
【答案】(1)Fe2O3      CO2   (2)①Fe+CuSO4=FeSO4+Cu (合理答案均可)
② CuSO4+2NaOH =Cu(OH)2↓+Na2SO4(合理答案均可)  复分解反应.
【名师解析】
(1)B为红棕色,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所以B是氧化铁,化学式是Fe2O3;C能产生温室效应所以C是二氧化碳,化学式是CO2;
(2)B为红棕色,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所以B是氧化铁,C能产生温室效应所以C是二氧化碳,A、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所以A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D是铁,F是紫色金属属于铜,H是蓝色沉淀属于氢氧化铜沉淀,所以D和E反应是铁和铜的化合物反应,所以可以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方程式是:Fe+CuSO4═Cu+FeSO4;硫酸铜到氢氧化铜可以用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用观察法配平即可,氢氧化铜后面标上沉淀符号,所以方程式是:2NaOH+CuSO4═Cu(OH)2↓+Na2SO4;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
【考点定位】本题属于物质的鉴别和推断,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找出突破口,知道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紫色金属是铜,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再根据学过去的知识进一步进行分析推断即可.

【名题巧练3】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如图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
(1)请你在编号②、③处各填入一种物质.②是               ;③是      ;
(2)根据上图可以总结出稀硫酸的五个化学性质.请你写出编号①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
(3)若编号④的物质是盐.请你写出符合编号④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是     
【答案】
(1)铁或Fe;氧化铜或CuO;
(2)硫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BaCl2+H2SO4=BaSO4↓+2HCl(合理均可);复分解反应.
【名师解析】
(1)含有亚铁离子的溶液显浅绿色,所以稀硫酸是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含有铜离子的溶液显蓝色,所以硫酸水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
(2)根据稀硫酸加入指示剂后变红,说明是在稀硫酸中滴加石蕊,从而说明了硫酸可使石蕊变红;
(3)硫酸可与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对应的酸,与氯化钡反应的方程式是:BaCl2+H2SO4=BaSO4↓+2HCl,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考点定位】
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明确常见溶液的颜色,及所含离子,反应类型的特点等知识,才能依据题意顺利分析解答,得出正确的答案.

【名题巧练4】A、B、C、D、E五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相互之间连线表示能发生化学反应.A、C、E均为氧化物,A是人体呼出的主要气体;在实验室中B可以用来制取A,而D可以用来检验A;C和E反应能生成D.
(1)A的化学式是       ,
D的化学式是          ;
(2)B除了制取A之外的另一种用途是               ;
(3)C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答案】
(1)CO2;Ca(OH)2
(2)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3)CaO+H2O=Ca(OH)2;化合反应.
【名师解析】
因A是人体呼出的主要气体,所以A为二氧化碳.而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氧化物,只有水,所以C为水.而与水反应的氧化物除了二氧化碳之外,还有氧化钙,所以E为氧化钙.而D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所以D为氢氧化钙.而即能与氧化钙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物质只能是酸了,所以B为酸,又因在实验室中B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所以B为盐酸.盐酸除用来制取二氧化碳外,还用来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考点定位】本题属于物质的鉴别、推断;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在做题时要知道金属氧化物只能与酸碱盐中的酸反应,所以我们根据B即能跟氧化钙反应,也能跟氢氧化钙反应,所以我们确定B为酸.
【名题巧练5】在一瓶无色澄清的溶液中,可能含有Cl-、Cu2+、SO42-、CO32-、Na+、Mg2+、Ba2+这七种离子中的某几种,对此进行实验:①向少量该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②取少量原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1)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                .
(2)为检验可能存在的阴离子,需要进行的实验                                     .

【答案】
(1)SO42-、Mg2+;  Cu2+、CO32-、Ba2+;
(2)需少量溶液加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有氯离子
【名师解析】
(1)由无色溶液知,Cu2+不存在;由实验①的现象判断,加入氢氧化钠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得,原溶液中含Mg2+,Mg2+和CO32-不能共存,所以原溶液不含CO32-;由实验②的现象判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得,原溶液中含SO42-,SO42-和Ba2+不能共存,所以原溶液不含Ba2+;根据以上分析知,无法判断原溶液中是否含有Cl-.故答案为:SO42-、Mg2+;Cu2+、CO32-、Ba2+;
(2)Cl-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所以可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氯离子是否存在.
故答案为:需少量溶液加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有氯离子
【考点定位】
本题是以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为载体,考查离子的共存问题.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共存的规律为:1、一色--溶液颜色 ,若限定无色溶液,则铜离子、二价铁离子、三价铁离子、高锰酸根离子等有颜色的离子不存在.2、二性--溶液的酸性、碱性 ,①在强酸性溶液中,氢氧根离子及弱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存在;②在强碱性溶液中,氢离子和弱碱阳离子不能大量存在;③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在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存在;能相互反应的离子不能共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21:33:10 | 只看该作者
下载链接 中考专题复习:专题8 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rar (31.95 KB, 下载次数: 454)
    打开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公众号“czwkzy”,关注初中微课资源公众号,   免费获取解压密码      如已关注,请进入“初中微课资源”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更多教学资源,免费、持续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23: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