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75|回复: 1

小学美术老师教学论文 让提问成为绘画艺术创作的源动力—培养学生爱画画的积极性和能独立创作的能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7 06: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学校开设两周一次的教研沙龙计划活动,这给了老师们很多交流、探讨教学问题的机会。在一次沙龙活动中,有老师提出:“现在很多学生在画画时,老是一筹莫展,像一个充满心思的大人。问了他原因后才知道,说是不会画,这种问题在同行老师中是否出现过?”其实,对于这种情况,相信每个教美术课的老师都会有同感,学生在课堂上不会画,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这样的学生存在于班级,时间一长,会影响到其他学生,最后导致整个班级的绘画风气下跌,而在需要时(各种比赛时)找不出尖子生。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是我们目前教育教学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提问,绘画兴趣,独立创作,观察,语言引导。  

正文:  

很多时候,我们在一起交流或是在听他人讲述中,说道,孩子画画就是要个天真,给他一支笔,张纸就足够了,只要他们能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就行了。这样的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在,但如果没有扎实的绘画创作基础,那这个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于是,我们在教研沙龙时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讨论,觉得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当然是学生缺乏更多地欣赏和与外界的接触面。这是最本质的,学生脑子里对所要描绘的对象一无所知,在创作时当然就无从下手了。“闭门造车”,绝对不是艺术创作的更本手段。  

第二,学生过多地参与各种比赛,忙着参与各种应酬活动,使学生产生了创作疲劳。对于这样的好学生,画过了的内容不愿再“创作”了,转而想去创作新内容,这样也就产生了所谓的“不会画”。  

第三,是辅助方面的,也是外在因素。课堂上教师提供的可参考作品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再创作;家里面,家长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这一点,经过初步分析与探讨,觉得重点在于家庭环境、氛围的教育影响。现在大部分学校里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施,教师除了提供必要的范画作品(包括挂图)外,还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应的示范作品,当然这必须是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转。而在家里,其实很少有家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很多家长在脑子里还是这样的想法:“孩子嘛,学好知识就行了,学这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干吗?”殊不知,正是由于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才能配合学生的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成长。有少数家长虽然为孩子报了N多的艺术培训班,但在家里却是做得不够,规定孩子学校里、培训班里的作业,绝不允许再带到家里完成,因为家长认为在外面给孩子的时间已经够多了。  

这样多方面的问题造成了学生的“不会画”,但是反过来看,其实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小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坚持为学生去做好引导与铺路的工作。作为引导者,我觉得最重要的工作是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顺着问题去发散思维,进而引发脑子里原先有的那些可创造因素,从而进行顺利的创作,当然,这个时候的创作,因为学生心里已经有了底,加上教师的辅导,已经是不在话下了。总结为一句话:“提问,是创新的开始。”  

《中国少年儿童报》里,曾报道过内容大致如下的一则报道:家住新疆库尔勒铁路旁有一个叫杨静远的小朋友,常常为日夜工作在铁路岗位上的爸爸担心不已,特别是2001年1月的火车脱轨事件使他为爸爸担心了三天三夜,所以他想发明一种能观察铁路轨距变化的东西,如果铁路轨距上出问题,它就能及时发出信号,铁路工作人员知道后,就会防止掉道事故发生。于是他向爸爸提出了建议,爸爸听了直叫好。现在他们已经完成了这一创想,只是无法把它献给国家,于是在向报社求助。  

是啊,一场车祸发生后,人们往往关注的是事故本身,而杨静远在思考:怎样让事故不再发生?正是这强烈的爱国心,启动了他大脑的思维,从而产生了创新的动力。终于,他和爸爸发明创造了《铁路钢轨距变化报警系统》。  

在绘画创作中,同样也需要这样的提问,随着学生从幼儿到小学低中高年级这一路走来,每个阶段的教学时,老师的提问也应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作画大胆、富于想像,他们只满足于作画的过程而不注重它的结果,因此作画虽然幼稚,但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年级的学生开始注意起周围的事物,逐步摆脱图式化,作品描绘的事物也逐步向实物靠拢。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渐渐提高,但绘画的技能技巧却跟不上,因此造成眼高手低,对画出的作品不满、羞于见人,逐步对绘画失去信心。掌握和了解这些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  

对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画画就像写日记一样,他们会用那些自己所习惯用的点、线、面等各种图样来记录心中的生活经验,所以老师要以变谈式的提问形式来引导学生的创作。比如:学生要画“大象”,那老师可以先和他一起讨论大象的特征,再加上大象的真实图片的帮助,或是带学生到动物园去观看,来加强学生的创作力。然后,鼓励学生再去创作,这时老师可以和学生以交谈式的提问来帮助学生创作了,“想一想,大象的头和长长的鼻子像什么形状呢?”“是圆形的还是长方形的呢?”“大象的身体又是什么形状呢?”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都会做出适时的反应,这样我们的创作教学就成功了,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比那种海阔天空式的创作来得好多了。  

对于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生理关系的因素,教师在教学时的提问应该带有一定的情节性。比如:在学校举行春游活动后,要求学生创作一幅热爱家乡的风景画。这时很多学生只会像写流水帐作文那样记录春游的一点过程,极少有学生能利用独特的视角进行取舍创作。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一系列带有情节性质的问题:“在怎么样的一个日子里我们去春游了?”(这其实是一个时间、天气、环境的问题,能帮助学生画好背景)“那一天,我们具体是去哪个景点游玩了?”(这是一个关于场景的问题)“在游玩的过程中,带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件什么事?”(这是关于具体事件的问题)“在这件印象最深的事情中,具体有哪些人参与了,每个人的行为表现又是怎么样的?”(这是关于人物的问题,当然具体创作时的人物动作的变化应该是多样化的)这样一系列的情节问题 ,把绘画创作的“四要素”都带动了,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样,学生在进行再创作时,就会显得轻松多了,并且创作出来的形式与效果也就丰富多彩了。  

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更多地可以从反向的角度来进行。就拿全国至地方都在举行的“青少年科幻画创作”来说吧,年复一年的创作,使很多学生在创作时都产生了审美疲劳,一到了这个时间段,学生都变得像懒虫一样了,缺乏上进性。这个时候,教师不能仅引导学生“哪些发明出来的事物对人类有利啊?”“哪种科学工具能带给人们方便啊”之类的话了,而应该利用思维的逆向性,向学生提问之后,让学生自己来回答问题的症结所在。比如:我们去医院看病,经常会看到小孩子一进医院就会“无端”地大哭起来,那是因为他们怕打针,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该如何来解决呢?于是,在这个时候,有学生就提出来,既然打针怕疼,可不可以换种方式来“打”呢?对呀,问题就这样被解决了,于是,学生创作出来的画面中,孩子去医院治疗,并不是医生拿着粗粗的针筒,一边小孩子在大哭,而是医院拿着能替代打针的“先进药帖”在给孩子“打针”了,小孩子呢,正在妈妈怀里开心地笑着呢。再比如:以前牛奶刚生产出来时,都是一味的纯牛奶,而很多小朋友并不喜欢喝纯牛奶,这时,老师提出:“你们不喜欢喝纯的,是不是喜欢喝的甜的呀?那怎么样使牛奶变甜呢?”于是有学生就创作了一幅利用先进技术给奶牛进行糖份注射的作品,画面中很多小孩子正在喜滋滋地喝着甜牛奶。之后市场上的甜牛奶的出现,或许正是受了学生画面的影响呢!  

创新往往是为改变现状而产生的奇思妙想。为把生活中的不方便变为方便,向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提出问题。  

瓦特是200多年前英国的大发明家。童年时代的瓦特特别爱观察、思考。一天,小瓦特在厨房里玩,忽然发现炉子上的一壶水开了,壶盖在跳动,他问奶奶“壶盖为什么会跳动?”奶奶也说不清。带着这个疑问,瓦特长大了。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水壶的水被烧到100℃以后,会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成倍增加,产生极大的向外扩张的力,这样就把壶盖顶起来了。瓦特突发奇想,水蒸气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力量,能不能用这种力量推动机器工作呢?这种为人类造福的动力,使瓦特终于完成了对纽科门蒸汽机的三次技术革新,使用权蒸汽机的效率大大提高,应用范围更广。后人把瓦特蒸汽机的问世作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人们为了纪念瓦特的发明创造成,还用“瓦特”作为计算功率的一种单位。  

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时时做一个有心人,处处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那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彩,我们的创作也会变得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网络文摘《儿童画辅导与探究》。  

2. 浦东模范中学 周蓉的《科幻画创作教学》。  

3. 卢飞英的《儿童画创作阶段性的辅导》。  

4. 作者:卢勤《提问:是创新的开始》,摘于《中国少年报》2007年3月28日第2548期第5版的知心大本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06: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金伟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01: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