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感悟 我读张楚廷先生的《课程与教学哲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12 09:5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当今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界,敢于写一部“课程与教学哲学”的人是令我敬佩的。多年前,我就奢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够写一部带有哲理性的教学论,那时还没有把教学论与课程论整合的想法,更谈不上什么课程与教学哲学的构想。不过,我坚信,将来肯定有人会写出来的。今天见到的张先生的大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既证实了我当时的预想,也超出了我当时的想象。

在我看来,对于国内从事教育哲学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人来说,扯一点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所谓哲学问题,阐发一点看法,并不困难。哲学特别是西方哲学讨论的议题实在很多,随意将其某些结论及其论据拿来运用到教育上作为教育哲学或教育基本理论,这已司空见惯了,而且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可是,要用到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相对就难一些,用不好,就如小孩戴着大人帽,很别扭。所以,很多人不愿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感觉这个专业领域太过于具体化了,没有也难以使之有理论性,更不用说什么哲理性了。而这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领域不好直接套用哲学特别是西方哲学的一些理论罢了。只是近几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引来了一些非专业人员的加入,于是功利性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日隆,相关成果甚丰,然而真正值得研读的著述不多,要想从中汲取启发和启示的就更少了,这反过来也证明了当今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理性的薄弱。因而,先生《课程与教学哲学》的问世对于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和学术建设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先生关于课程与教学哲学的思考既是他四十余年教学经验的积淀,也是他近二十多年教学理论研究的延续和深化,更是他对自己乃至国内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一种超越。先生首先用了很大的篇幅畅谈了西方学者的一些论点,但决不是直接的拿来主义,其中渗透了他诸多的批判性分析,既反映了先生广阔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视野,又展现了先生基于自己经验和体验而生发的感悟。这种颇具匠心的设计和安排本身是对西方学者成就的尊重,更是一个中国成熟学者学养的体现,显然区别于那些一味地追逐西方学术潮流、不求甚解而又自诩为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人,也与那些缺乏学术涵养、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政策和行政管理领域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变得越来越政策化和商业化的人划清了界线。以先生的资历和学养,他原本无意也已根本不需要彰显自己的学术地位,而这又不左右于他自己的主观意志。因为,学术研究成果一旦公之于世,便具有的社会性,其影响常常超出了作者的预料,尤其在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出现诸多非正常现象的今天。当然,这也取决于每位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甚至社会良知。

先生尽管用了很大的篇幅畅谈了西方学者的论点,实际上这仅仅是先生课程与教学哲学的导论或序言,该著的后半部分才真正反映了先生对课程与教学的哲学思考。对于那些似乎为人熟知未必真知却又流行以致歪曲和误导课程与教学现实的思想和观点,如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和社本主义,先生不仅给予了批判性的分析和澄清,同时也提供了基于现实的我国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可行性思路。可以说,承继与发展同在,批判与建设并存。先生条分缕析中充盈着逻格斯的缜密,字里行间又见不到分析哲学惯有的语言缠绕,在对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和人文理解中,超越了经验或常识性的思维,消除了种种主义式的臆断和偏执。我折服于先生的博学和专攻,更深深地敬佩先生的从容镇静和宽容大度。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领域里的人们学习、研究、解释得最多的论题之一。先生认为,这个论题的永恒意义就在于使我们进行课程与教学哲学研究时无法回避,因而先生通过重温马克思的这一学说,试图获得一些新意。先生真的做到了!现在,我清楚了:全面发展的“全面”主要不是一个量的概念,全面并非一切方面、所有的方面,全面发展主要是一些基本方面的发展,全面发展是一个个人的发展,全面发展是发展着走向全面,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个性发展,只有自由和谐的个性发展才能导致全面发展……在我们教育理论界,多少人多少年重复讲读着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可又有多少人能够阐发新意呢?先生重温马克思时在思辨,却不全在思辨,也有对经验的考察,先生之高明过人恰在于此。

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观是先生课程与教学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从著述安排上,最后一章是正式的点题,如果你想全面地把握先生的思想,仅仅读最后一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为先生课程与教学哲学核心思想的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观是贯穿全书的。但是,即使你因时间的限制而仅仅读这一章,我相信你也会受到教益的,如果你想拓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视野,想增强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学术理性的话。知识是什么?我们有哪些知识?在课程与教学中,提供哪些知识?这无疑是课程的基础性问题。假若我们不思考人是什么,那就像律师不思考法是什么,就像医生不思考生理、病因、病理一样,就像行路人不问路在哪里,就像牧羊人不知草场在哪里一样。先生所言一语中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缺乏知识论和人论上的涵养何以展抒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学理底蕴?所以,先生在这一章首先进行了知识论和人论的正面探讨,然后指出了在课程与教育活动中的一些倒置的模式,最后才分析了人文课程的特殊意义。

先生写出了国内第一部《课程与教学哲学》,也许在内容及体系上尚有可商榷之处,因为每个人对课程与教学的哲学理解不同。但是,先生的贡献是任何人都不可抹杀的。大浪淘沙,是沙自流,是金自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0 00: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