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2 第1课时 用配方法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word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21:2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套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优秀教案word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转载前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表格、公式、特殊符号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们可以到本帖子二楼(往下拉)下载word压缩文件附件使用!        如有疑问,请联系网站底部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为您解决问题!
2.2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 用配方法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1.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重点)
2.理解配方法的基本思路;(难点)
3.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
                   



一、情景导入
一块石头从20m高的塔上落下,石头离地面的高度h(m)和下落时间x(s)大致有如下关系:h=20-5x2,问石头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16=0;  (2)3x2-27=0;
(3)(x-2)2=9;  (4)(2y-3)2=16.
解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时,要先将方程化成左边是含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是非负数的形式,再根据平方根的定义求解.注意开方后,等式的右边取“正、负”两种情况.
解:(1)移项,得x2=16.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x=±4,即x1=4,x2=-4;
(2)移项,得3x2=27.两边同时除以3,得x2=9.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x=±3,即x1=3,x2=-3;
(3)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x-2=±3,即x-2=3或x-2=-3,所以x1=5,x2=-1;
(4)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2y-3=±4,即2y-3=4或2y-3=-4,所以y1=72,y2=-12.
方法总结:直接开平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最基本的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平方根的定义,它的可解类型有如下几种:①x2=a(a≥0);②(x+a)2=b(b≥0);③(ax+b)2=c(c≥0);④(ax+b)2=(cx+d)2(|a|≠|c|).
探究点二: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用配方法解方程:x2+2x-1=0.
解析:方程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需将左边配方.
解:移项,得x2+2x=1.
配方,得x2+2x+(22)2=1+(22)2,
即(x+1)2=2.
开平方,得x+1=±2.
解得x1=2-1,x2=-2-1.
方法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按照步骤严格进行,以免出错.配方添加时,记住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三、板书设计
用配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1.直接开平方法:形如(x+m)2=n(n≥0)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方程转化为(x+m)2=n(n≥0)的形式,再用直接开平方法,便可求出它的根.
3.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移项,把方程的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使方程的左边只含二次项和一次项;
(2)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原方程化为(x+m)2=n(n≥0)的形式;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出它的解.

通过观察,思考,对比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21:33:34 | 只看该作者
下载链接 2.2 第1课时 用配方法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doc1.rar (329.15 KB, 下载次数: 466)
    打开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公众号“czwkzy”,关注初中微课资源公众号,   免费获取解压密码      如已关注,请进入“初中微课资源”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更多教学资源,免费、持续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0 04: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