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咖授课学策略 拨开迷雾见明月——整本书阅读项目第二次活动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5 13:2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0年11月3日和4日,我有幸参加了郑州市义务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小学语文学科第二次改进活动,这是一个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学习过程,既有课程任务的梳理又有过程性方法指导。

活动第一天的开始,项目成员就首先组建了《夏洛的网》整本书阅读项目教师工作坊,四人为一小组开展工作坊第一次活动。接着,西南大学任明满教授结合精彩的报告和老师们进行了《夏洛的网》整本书阅读教师阅读实践,第二天,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吴欣歆教授带领工作坊成员共同进行《夏洛的网》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其实,在活动之前,所有参与项目的老师都读了《夏洛的网》这本书。但是,真的读懂了吗?真的读透了吗?这样的经典怎么样学生也能读得透彻?当经历了两天的学习后,我发现,原来,一切的自信都是自傲,我读懂的还只是皮毛。原来,整本书阅读可以做得这样精彩!虽说两天的培训“烧脑”,但绝对没错,两天的培训太值了,忙碌并快乐着、收获着!

一、认识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工作坊”

任教授在活动的伊始,就向我们介绍了工作坊的来历和基本要素。相对于传统培训学习来说,传统培训侧重在“学”,以往都是排排坐、讲大课,皆为老师单向灌输授课,学习中老师倾向于被动学习而不是参与式学习,而工作坊侧重在“做中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挑战性目标而进行知识的获取,而我们这次组建工作坊的目的就是根据《夏洛的网》这本书,在吴欣歆教授等专家的引导下,通过学员的多元互动,使思想与观点的交流更充分,最后研究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法。

工作坊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们每一位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让这个方案如何推动,这样是一个比较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

二、在活动中互动、对话、学习方法。

活动一:写故事摘要

     任教授首先进行了策略解析,教师讲解故事的基本要素(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整体把握故事。于是,任教授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讲解了如何做摘要,除了要精炼情节外,要有自己的体悟。接下来,任教授让大家任务分工,每四个人一个小组认领故事的一个篇章,将这一章节的故事用简练的句子写清楚。很快,各组完成了第一关的任务,各组的成果分别贴在了展示墙上。通过这一步,我发现自己在进行故事摘要时还存在一些缺失,知道了读懂故事,就应该先进行事实性阅读,这是基础。

活动二: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

任教授,让我们跳读,圈画全书关键人物并分类,继而思考《夏洛的网》这本书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完成威尔伯的人生曲线图,用蜘蛛网上出现的几个词串联起来感悟作者的心声,解析“夏洛”“威尔伯”的关系。其实,每个人在读到每一个情节时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小组交流阅读感悟与理解。这样形式的阅读活动灵动而又富有个性,走进人物,触摸到了灵魂。

三、理论案例结合,梳理建构成体系。

活动的第二天,引领我们的是期待已久的大咖吴教授。原以为认真听、用心思考就行了,没想到,仍然需要我们的大脑快速运转,将所学迅速梳理、建构成为一个体系。吴老师花了一天的时间,通过教师工作坊的授课形式,手把手地教我们以《夏洛的网》为例带领大家从“教学价值分析”“阅读的四个阶段”“阅读策略”“阅读活动方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层层展开,让我们对整本书阅读的行为价值、实践路径、具体操作都有了清晰的认识。一天的课,我们不觉得累不觉得苦,不但接受到了丰富的信息,同时引发了我们对以往阅读指导观念和做法的反思。(吴教授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建构颠覆了我之前的观念,我过去一直认为整本书阅读必须要有的三个课型,但通过吴老师的讲授,我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非常简单肤浅。)

(一)从梳理关键词开始步步为营深入理解文本。吴老师带领老师们交流、梳理关键词,用语言建构的过程来看小说的多元主体,通过推荐阅读深入走进本文。

(二)吴教授认为阅读价值分析主要包括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策略建构和精神成长。真正的阅读者应该是能够持续地、稳定地、有选择地、有兴味地进行阅读。陆陆续续地也看了不少关于名著阅读的实例,有时候也会学着其中的一些做法去教,然而每当面对一本新的书时,茫然又会重新泛上心头。专家吴欣歆教授的引领,顿时如醍醐灌顶,特别是其中的构建“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整本书阅读策略五种:

1.内容重构:阅读主题基于进一步的研究目的,通读全书后,提取相关信息,按照新的形式重新组合并呈现。要完整分析一本书中的人物需要梳理与人物相关的事件,重新组织这些内容,建构客观完整的认识。所谓内容重构,就是选择要关注的一个点,可能是一个人物,可能是一个事件,基于这个点,去重新梳理这本书当中的相关信息,借助这些信息对人物、事件或者某一个方面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捕捉“闪回”。“闪回”是整本书创作的常用手法,作者常常利用画面、场景、人物在整部作品中重复出现,形成勾连、强化印象。作者是这样建构的,那我们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来解构。吴教授以《追风筝的人》为例。“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书中出现6次。捕捉这句话形成的“闪回”效果,就可以了解作者的主题。还有,在《夏洛的网》中,小猪威尔伯一共哭了十次。通过研究这十次哭,就可以了解小猪逐步成长的整个过程。

3.对照阅读:在阅读中自觉地将具有一定关联的人物对比参照,区分细微差别,探究差别产生的本质原因。

4.跨界阅读:整本书常常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跨界阅读指阅读本书过程中,学生突破学科边界、突破纸质媒介进行的综合阅读。有些书的阅读需要打开学科的界限,综合利用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知识获得更深刻地理解;有些书需要打开不同艺术形式的边界,借助戏剧、电影、评书、连环画等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对比细节,发现差异。学生在跨界阅读过程中,体会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现人物、设置情节方面的特点,立体化地品评人物,加深对原著的理解,有助于客观地、多角度地评价分析原著。例如《红岩》的表现形式从报告文学到小说,再到电影、歌剧、舞剧等等,借助不同的形式,学生可以在文本的语言细节上有更多的体悟发现,能够体会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现人物、设置情节方面的特点,立体化地品评人物,加深对原著的理解,有助于客观地、多角度地评价分析原著。

5.经典重读:吴教授是这样认为的:意大利学者卡尔维诺将经典定义为“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时留下的足迹”。学生阅读的整本书大多是经典著作,语文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读完整本书,还要引导他们养成重读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能够陪伴自己终生的书,常读常新,在不同年龄获得不同的滋养。

两天的活动堪称一场头脑风暴,虽然学习的过程一点儿也不轻松,一群人自由地行走在语文的天地里,深度思考、交流碰撞,是一场“幸会”!再加上大师们的引领、指导,可谓是俯拾仰取,收获甚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0 21: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