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下古诗词①:译文+赏析+主题+写法+实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4 11:0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词人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

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词人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雁去”句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边声”句,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孤城”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下阕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词人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建立军功、勒石燕然,表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精神。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主题】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写法】

①上阕着重写景,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②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③运用典故、互文。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            。

2.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                。

3.《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5.《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                。

6.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                。

7.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                。

【答案】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二、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限2个字)。

2.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句,除《渔家傲•秋思》中的以外,你读过的此类诗句还有“           ”。(填出一句即可)

(二)简答题

3.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情景,有何作用?

5.这首诗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8.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9.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10.“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11.这首词上阕写景,既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又写出了边塞的雄浑险峻,寄寓着丰富的情感,创设出悲凉壮阔的意境。请结合上阕中的语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的。

12.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选择题

13.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4.这首词下阕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表达出了归乡、报国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酒”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借“酒”或传达愉悦的感受,或引发深沉的幽思,或展示豪迈的情怀……下列诗句中,借“酒”来展示豪迈情怀的一项是(      )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C.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B.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D.“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崇山峻岭。

16.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

A.衡阳雁去        B.四面边声

C.长烟落日        D.孤城紧闭

17.下列对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浊酒一杯”怎能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来表现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决心。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18.下列诗句中与“羌管悠悠霜满地”使用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B.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四)对比阅读

赏析《渔家傲·秋思》《使至塞上》,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9.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戍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

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傍晚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D.“浊清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对戍边生活的怨恨之情。

20.【甲】【乙】两文都是写边塞内容的。试结合具体语句品析两文在思想感上的不同(从修辞、炼字、表现手法等任意一个角度)。

阅读《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1.两首宋词都写到了秋天的边塞。《渔家傲》侧重记实,用一个“  ①  ”字统领下文的景物描写,揭示了边关将士  ②  的处境;《破阵子》侧重回忆,“  ③  ”一句为将士们的出征渲染了肃杀悲壮的气氛。

22.请你说说两首词的作者借“白发”各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一)填空题

1.雁去

2.示例一:角声满天秋色里    示例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示例三:枯藤老树昏鸦

(二)简答题

3.天冷;声杂;城孤。

4.①景物: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写出了塞外的奇异风光。

②作用: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5.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慨叹功业未立,思念家乡。

6.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7.①慨叹功业未立;②思念家乡。

8.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9.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10.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11.示例:“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大雁离去的坚决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长烟落日孤城闭”抓住典型景物铺排描画,写出了边塞的雄浑险峻。其中既寄寓着伤感,又寄寓着豪情。诗人以此创设出悲凉壮阔的意境。

12.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凄凉悲苦”“愤懑不平”,答对两点给3分)

(三)选择题

13.C    14.C

15.B(“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寒冷,生活很艰苦。)

16.A    17.C    18.D

(三)对比阅读

19.D

20.示例:《渔家傲·秋思》“浊清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心理描写(或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功业未成,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和思乡愁苦之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或外貌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愁苦之情。“羌管悠悠霜满地”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愁苦之情。《使至寒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苦闷之情。“单”“张”写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落寞之情。

21.①异    ②险恶危急    ③沙场秋点兵

22.答案要点:《渔家傲》借“白发”表现将士们长期戍守边疆怀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思想感情;《破阵子》则体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壮志未酬之情。

02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将雕弓拉得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渴望身临战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上阕写出猎的场面。起句用一个“狂”字笼罩全篇,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气。“卷”字表现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的情景。“看孙郎”,用孙权的典故,突出了词人犹如少年的豪情。下阕写酒酣后的豪情,以“鬓微霜”的“何妨”衬“少年狂”,表现出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和豪放开阔的心胸;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含蓄典雅地表达出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自己的愿望。“射天狼”表达了词人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最后两句抒发了词人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

【主题】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写法】

善于用典,含蓄精练地表情达意,风格粗犷、豪放。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         。

2.词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两句:              ,              。

3.词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           。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             ,             。

5.词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         ,         。

【答案】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二、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这首词的作者是      朝的      ,字      ,号      ,与      和      并称“三苏”。他的词属于      派。

2.词萌芽于      (填朝代名),形成于      朝,盛行于      ,最初称为“      ”或“      ”,也有人把它称为“      ”。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      、      和      。

3.词中“太守”指      ,“孙郎”这里借指      。

4.本词上片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片言志,抒发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

5.本首词中,作者用了“      ”“遗冯唐”“      ”三个典故。

6.上阕一个“      ”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姿和如虹的气势。

7.全词抒发了作者                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8.词的上下片都用了一个“射”字,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前者突出表现的是作者的    ,后者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感。

9.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      ,下阕重在      。

10.这首词在写法上最具特色的是运用典故抒发感情,其中这些典故涉及作者心目中两位英雄人物,他们是      、      。

1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从本词的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    词。

(二)简答题

12.这首词的结尾三句勾勒出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3.请对下阕中“特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14.本词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其中“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1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16.词中“又何妨”一句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联系上下句,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8.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9.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20.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

21.词的下片中用“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三)选择题

22.在词中作者运用冯唐的典故,用意是(      )

A.希望君王听从己见,废除新法。

B.希望君王能重新启用他,赋予大任。

C.希望运用冯唐的力量,让打猎更顺利。

D.希望君王能够将冯唐派遣至己处。

23.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开头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上片中“千骑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粗犷、豪放;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婉约、纤柔。

2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作者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表达了词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2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出猎的壮阔场面。

B.“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词人渴望摆脱政治窘境,为国效力的心情。

D.“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26.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27.下列对本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描写了一个冬猎场面,下片侧重抒情,全词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随从武士头戴锦帽,身着貂裘,跟随太守如疾风般驰骋在山冈上。

C.“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写太守率众人观看孙郎亲射虎。

D.本词语言风格粗犷豪放,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28.下列对本首词中“狂”的内涵分析不恰当的项是(      )

A.“狂”在外在。身着锦帽貂袋,手中左牵黄犬,右擎苍鹰。

B.“狂”在行为。率千骑“卷平冈”,“亲射虎”“射天狼”。

C.“狂”在姿态。尽兴“酒酣”,“胸胆开张”,不惧鬓霜。

D.“狂”在志向。期盼着朝廷“遣冯唐”,早日能报效国家。

29.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狂、豪放的,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狂气”。

C.“何日遣冯唐”一句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D.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0.苏轼是   (朝代)文学家。

3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欣然起行(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33.“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有何妙处?

34.从《记承天诗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诗文内容回答。

【答案】

(一)填空题

1.宋    苏轼    子瞻    东坡居    苏洵    苏辙    豪放派

2.南朝    唐代    宋代    曲词    曲子词    诗余    小令、中调、长调

3.作者自己    作者自己

4.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    渴望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

5.亲射虎    射天狼

6.卷

7.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者

8.少年狂气(狂气)

9.描写(叙事、记叙、叙述)    抒情(抒怀)

10.孙权    魏尚(顺序可颠倒)

11.江城子    豪放

(二)简答题

12.勾勒出一位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竭尽全力抵御外敌、为国立功的决心。(表达了词人报效朝廷、抵御进犯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13.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14.上阕描绘了太守出猎的壮阔场面。“狂”字统率全词,既是全词的线索,也是全词抒情的依据。

15.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天狼”喻指辽和西夏。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6.自己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

17.作者以魏尚自喻,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引用典故,使情感表达委婉含蓄。

18.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意思对即可)

19.“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20.不一致。《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送了作者’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写无限热爱。

21.“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三)选择题

22.B    23.B    24.C    25.B

26.D    27.C    28.B    29.C

(四)对比阅读

30.宋代(宋朝、北宋)

31.(1)高兴的样子(愉快的样子、喜悦的样子)(2)只是(只、仅)

32.示例: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围绕“空明澄澈”回答即可)

33.“卷”字突出了气势的宏大,和速度的快。(围绕“神速;声势浩大”答出一点即可)

34.有闲情雅致;诗意地生活;心胸旷达;壮志难酬;英武豪迈;有报国之志等。(答出两点即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2-4 11:03:19 | 只看该作者
0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沙场场景的回忆,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上阕描述军旅生活。“挑灯看剑”描写动作、神态,表现词人杀敌报国愿望的迫切;“吹角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描绘了一幅词人曾经经历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下阕前四句描写战争场面。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了却天下事”表现了词人渴望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经历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大概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了。此处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

【主题】

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写法】

①抒情、描写、记叙与议论融为一体;②语言生动而夸张;③想象丰富;④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         。

2.这首词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         。

3.这首词中,辛弃疾以“                ,                ”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4.这首词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                。

【答案】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二、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本词作者是       (朝代)爱国词人辛弃疾。词中的“天下事”是指      。

2.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      ,从语言风格上看是      。所以,词作者在题目中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二)简答题

3.请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表达效果。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6.赏析句子“醉里挑灯看剑”。

7.虚实结合是这首词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外,请你找出另外一句实写的句子。

8.“沙场秋点兵”与“可怜白发生”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9.“马作的卢飞快”一句引用了“的卢”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10.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却在结尾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概叹,你对此如何理解?

11.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三)选择题

15.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16.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17.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18.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      )

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玉楼春》)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五更归梦两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妆州作》)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四)对比阅读

详见前面《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对比阅读。

【答案】

(一)填空题

1.南宋    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2.军旅生活(军营生活、战斗场面);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爱国激情、雄壮、悲壮、壮志难酬);刚健(豪放壮美、壮丽)

(二)简答题

3.示例:作者运用刘备与的卢马的典故以及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自己希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4.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意对即可)

5.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让人心惊不已。

6.动作描写(神态、细节描写),写词人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表达词人渴望早日奔赴杀敌战场的急切心情。

7.可怜白发生

8.前句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后句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意对即可)

9.引用“的卢”马的典故,从侧面衬托出战斗的激烈、人物的英勇无畏。(意对即可)

10.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里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梦醒回到现实,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不由发出壮志难酬的慨叹。

11.对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1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意对即可)

13.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愤慨(一腔悲愤)之情。

14.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

(三)选择题

15.C    16.C    17.A    18.D

04 满江红(清·秋瑾)

【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赏析】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写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从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上阕写词人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表现出词人对富贵生活的不留恋和蔑视。下阕写“身”和“心”的对比,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词人的忧虑和担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踏上革命征途前的思想状况。

【主题】

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写法】

①感情基调高昂;②语言刚健清新。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秋瑾的《满江红》中,“            ,            ,            ,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2.秋瑾的《满江红》中“                ”一句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答案】

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2.为篱下黄花开遍。

二、阅读理解

(一)简答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有人评价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作用?

7.本词呈现出怎样的风格,主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9.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二)选择题

10.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三)对比阅读

【甲】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乙】夏日绝句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①靖康二年(1127),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

11.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

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答案】

(一)简答题

1.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2.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3.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4.“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5.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6.本词先写中秋景物,“篱下黄花”为特写,“秋容如拭”为概写,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面满纸的抒情蓄势,景与情前后相继,各自分明。

7.本词多豪放语,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属于豪放风格作品。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8.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9.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二)选择题

10.C(别号是“鉴湖女侠”)

(三)对比阅读

11.“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12.B

05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略有冷意,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的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上阕第一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第二句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第三句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风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下阕开头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阕所写的风雨相对应,又为下文所发的人生感慨做铺垫。结尾三句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萧瑟”二字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主题】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写法】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                ?                。”

2.《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         。

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                ,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丝丝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4.《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的句子是:                ,                ,                。

【答案】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阅读理解

1.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2.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3.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阕内容所展示的画面。

4.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突兀而起,“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从正面写雨,一个“打”字,证明雨下得很大,首句就给读者营构了一个突然而至的不利环境。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C.“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D.“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词人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答案】

1.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作者把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通过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如:“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3.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

4.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答到“乐观”“旷达”等相关词语均可得分)

5.A(作者没有正面写雨,而是写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06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

【原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我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赏析】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抒发了词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上阕忆旧。一二句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也曾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接下来三句写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以初春的树林、明月的清辉、花影下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反映了词人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

下阕感怀。开首二句,是写词人曾遭谪贬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国破家亡的痛苦。在残酷的现实与往昔对照中,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闲登小阁看新晴”这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最后两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词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主题】

这首词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写法】

①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②上下两片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                ,                。

2.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激剧变化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的句子是:                ,                。

3.词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反映出来的词句是:                ,                。

4.词中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思考的词句是:                ,                。

5.词中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极度不满,同时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以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的词句是:                ,                。

【答案】

1.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4.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5.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词上下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        和        ,全词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3.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4.下面对这首司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再。

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

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答案】

1.记叙和议论(抒情)  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2.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3.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与知交的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意对即可)。

4.D

07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

【原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赏析】

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上阕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嫦娥和桂树,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阕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主题】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写法】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词句是:                ,                ?

2.词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词句是:                ,                ,                。

3.词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       ,       ?

【答案】

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被白发,欺人奈何?

二、阅读理解

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4.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答案】

1.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2.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3.(1)作者问姐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2)“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意对即可)

4.B  C(B.“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C.“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概括不当)

08 浣溪沙(清·纳兰性德)

【原文】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译文】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赏析】

这首边塞词,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上阕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云山”,接下来“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阕以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的寥廓意境尽出。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词人对浩渺宇宙、纷繁人生以及无常世事的独特感悟。

【主题】

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词人对浩渺宇宙、纷繁人生以及无常世事的独特感悟。

【写法】

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在纳兰性德《浣溪沙》词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着相同寥廓意境的句子是:                ,                。

2.纳兰性德《浣溪沙》词中,以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                ,                。

【答案】

1.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2.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词作通过刻画“       ”“       ”“       ”“       ”等边塞之景,将         和         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         。

2.这首词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答案】

1.北风  晚烟  戍垒  斜日  塞外的荒凉  词人内心的悲怆  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2.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②“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荒凉、残破之感。

③另外“一、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22: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