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83|回复: 2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课时练习题有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5 15: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套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时练课后练习免费下载为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所有内容与教育部审定新编教材同步,本站试卷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打印。
       因为试卷复制时一些内容如图片之类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可以到帖子下面(往下拉)二楼下载WORD编辑的DOC附件使用!

内容预览:



23 带上她的眼睛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点缀(chuò)          漫步(màn)                  迟钝(dùn)
B.闲暇(xiá)                凸现(tū)                        拍摄(nì)
C.蔚蓝(wèi)                合拢(lǒng)                吟唱(yīn)
D.孤零零(gū)                心有灵犀(xī)                天涯海角(yá)
2.把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找出来,填在表中,然后改正。
(1)在肥大的太空服中,显得很骄小,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2)我睡眼蒙胧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到外面后发现月亮真的刚升起来,月光下的草原也在沉睡。
错别字               
改正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炽热的岩浆刺目地闪亮着、翻滚着、随着飞船的下潜,在船尾飞快地合拢起来,瞬间充满了飞船通过的空间。
B.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C.“那就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吧”,她说。
D.她说:“这是德彪西的‘月光’。”
4.选词填空。
(1)我在草原上    ,很快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
A.漫步           B.散步
(2)也是无意识的,在    时甚至睡梦中,她身处的环境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
A.空闲        B.闲暇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里有一群接受高强度训练的特警,追踪穷凶极恶的犯罪嫌疑人到天涯海角。
B.曲阜作为一座旅游名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观光游玩。
C.假烟制售团伙气焰嚣张放荡不羁,但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粉碎了。
D.多读好书能增长知识,丰富思想,增添情趣,与书为友让人获益匪浅。
6.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E.环境描写        F.细节描写
G.外貌描写
(1)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  )
(2)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
(3)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  )
(4)大草原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背后的群山覆盖着绿色的森林,几座山顶还有银色的雪冠。(  )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落日工程”的前五艘飞船都成功地完成了地层航行,安全返回地面。“落日六号”的航行开始很顺利,但在飞船航行15小时40分钟时,警报出现了。从地层雷达的探测中得知,航行区的物质密度急剧增高,物质成分由硅酸盐类突然变为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飞船显然误入了地核区域。“落日六号”立刻紧急转向,企图冲出这个危险区域。当飞船在远大于设计密度和设计压力的液态铁镍中转向时,发动机与主舱结合部断裂,失去发动机的飞船在地层中失去了动力,“落日六号”在液态的地核物质中向地心沉下去。
现在的地航飞船误入地核,就如同20世纪中期的登月飞船偏离月球迷失于外太空,获救的希望是丝毫不存在的。
好在“落日六号”主舱的船体是可靠的,船上的中微子通信系统仍和地面控制中心保持着联系。在以后的一年中,“落日六号”航行组仍坚持工作,把从地核中得到的大量宝贵资料发送到地面。飞船被裹在6 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 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它们密密地挤在“落日六号”的周围,密得只有中微子才能穿过,“落日六号”仿佛是处于一个巨大的炼钢炉中!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后来,航行组中的另外两名地航员在事故中受伤,不久相继去世,从那以后,在“落日六号”上,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现在,“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飞船已下沉到6 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飞船上有一个中微子传感眼镜,这个装置使她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但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落日六号”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而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我听到了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这时来自地心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声音时断时续,但这声音很平静。
“……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在以后的岁月中,地球常常在我脑海中就变得透明了,在我下面6 000多公里深处,我看到了停泊在地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感受到了从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听到了她吟唱的《月光》。
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8.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现在,“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

(2)从那以后,在“落日六号”上,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5 15: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23 带上她的眼睛.zip (57.13 KB, 下载次数: 7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5 15: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案:
夯基达标
1.D 解析 A项,“缀”应读“zhuì”;B项,“摄”应读“shè”;C项,“吟”应读“yín”。
2.(1)骄—娇 (2)胧—眬
3.B 解析 A项,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C项,逗号应改为句号,并放在引号里面。D项,单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4.解析 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句子意思;其次要理解词语含义,选择的词语大都是近义词,要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代入句子中,看看是否符合句意,词语是否搭配等。
答案 (1)A (2)B
5.C 解析 “放荡不羁”意思是行为放纵,不受约束。用在句中不恰当。
6.(1)A (2)D (3)C (4)E
课内品读
7.“落日六号”因失事而误闯地核,“她”也因此在地心处的封闭中一个人自愿按照原计划工作。
8.(1)“已”“完全”表示最大程度的肯定,表明这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2)“只剩”“一个人”尽显“她”孤绝一人独处地心的凄惨无望。
9.“她”本是个在“落日六号”失事后悲剧色彩浓厚的角色,但文中表现出的却是“她”的坚强、勇敢、乐观和善良。困于地心而无法返回地表的深重苦难与对人间美丽的留恋和自愿按照原计划努力工作的选择,彰显出“她”的人格魅力。
10.略(想象大胆合理,思想积极健康,表达完整通顺即可)
课外拓展
11.示例 外星文明发来的一个探测器——水滴,以人类和计算机无法想象的速度毁灭太空战舰,爆炸后的船体金属全部变成白炽的液态在太空中飞散。这种毁灭给我带来深深的思考:宇宙是一片无止境的神秘的空间,人类自以为历经沧桑,其实才蹒跚学步;自以为懂得了生存奥秘,其实还远没有竞争的资格。
12.示例 “水滴撞击了‘无限边疆号’后三分之一处,并穿过了它,就像毫无阻力地穿过一个影子。”“像毫无阻力地穿过一个影子”,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水滴穿过舰体的神速以及无法估量的力量,让我们震惊于水滴的神奇和地球外文明的高超。
13.示例 问题:人类是不是应该停止互相残杀的战争?
理由:这篇科幻小说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宇宙是无限的,在人类朝着无尽太空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只要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团结在一起,就能一同应对灾难,一同面向未来。所以,现实中的人类应该把眼光放长远,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14.解析 (1)拟写活动栏目可从读书、读书交流、书目推荐、读书征文等角度考虑。(2)开场白针对的是学生、老师,内容上要突出读书的好处,言简意赅,三言两语引出后面的活动。
答案示例 (1)经典诵读(好书伴我行) 书目推荐(读书交流会、小百家讲堂等)
(2)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要想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就来读书吧!下面让我们开启今天的“悠悠书香伴我行”之旅。
15.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18: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