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项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专题08:课文理解检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14 17:4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题08:课文理解检验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    (蹦、冲、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划、点、摇)开船,在桥石上一    (磕、撞、抵),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请给上面文段拟写一个四字的小标题______________。
2.从文段①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3.文段②从哪几个角度进行了描写?请用曲线在文段①中划出与文段②中划横线的语句相照应的语句。
4.文段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中 “沉静”和“自失”是否矛盾?为什么?本段中加点的“他”具体指代什么?

阅读《安塞腰鼓》,完成下列小题。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5.下列概括文段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赞美了黄土高原养育了有无穷无尽力量的劳动人民。
B.形象地写出了安塞腰鼓的壮美。
C.写出了西北黄土高原的广阔厚重。
D.写出了西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落日大旗腰鼓厚土……
6.对“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多水的江南比作易碎的玻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南的柔美秀丽,与文中气势磅礴、震天动地的安塞腰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雄伟豪迈。
B.利用柔美的江南来反衬出腰鼓的阳刚之美。
C.北方大汉身体强壮、生命力旺盛,沸腾着生命的激情。而南方男性比较温文柔和,不适合那种表现大开大合有气势的艺术。
D.用江南衬托黄土高原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蕴涵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7.对“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多次使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
B.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
C.强调了安塞腰鼓给人的震撼感觉,给人的精神力量。
D.夸张的手法,反复说有增强气势之感。
8.对选文后三段使用到的写作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对比                             B.反衬                              C.以静写动                    D.以动写静
9.对“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犷、豪迈、开放的。
B.表现了陕北高原人们的叛逆、自由和狂放。
C.“那么一股劲”挣脱、冲破了恶劣的自然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物质、精神上的压迫,追求一种自由美好的生活。
D.贫瘠的黄土地,闭塞的生活,让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和束缚。安塞腰鼓正是要打破这种束缚,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10.对选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对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是对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B.文章运用铿锵有力的短句和大量的排比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和一泻千里的气势,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
C.“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是对上文“大彻大悟”的诠释。
D.“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两句,用对偶的手法表现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要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不消几天,沼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1946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象,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11.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12.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13.“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应如何理解?你能读出作者在此句中所含的感情吗?
14.“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这“希望之光”意味着什么?
15.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人类应该怎样做?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节选自《恐龙无处不有》)
16.“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17.“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出现”中“那时”指什么?
18.试分析下列句子中画线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②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19.分析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②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20.本选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被压扁的沙子(节选)
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1)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③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④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⑤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⑥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2)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⑦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⑧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⑨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⑩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1.结合全文,说说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角度。
22.简要分析节选部分的说明思路。
23.第一段中画线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24.节选部分说明斯石英如何变成沙子,比说明沙子如何变成斯石英更详细,为什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6-14 17:44:13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1.“月夜行船”或“看戏途中”等
2.跳  点  磕
3.嗅觉、视觉、听觉。
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4.不矛盾。
“沉静”的意思是安静,这里是指宛转、悠扬的横笛声让我的心里感到很安静,而“自私”是指因听得入神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由“沉静”到“自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并不矛盾。
“他”是指宛转、悠扬的横笛的声音。
【分析】
1.本题给语段拟小标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读懂所选语段,选段内容发生在看戏途中,写了我们月下行船的所见所闻所感,据此可拟题为“月夜行船”或“看戏途中”。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答此类题需先将所给词语逐一浏览,就词义与词性做到全面掌握。要从多角度去考虑,把语境、语法、常识、固定搭配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是做好选词填空题的最佳方法。第一空:“蹦”通常是指在原地跳,而且有突然性;“跳”伴随着位移,都是有准备的主动的跳;“冲”的意思是不顾一切,一直向前;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应该选“跳”。第二空:结合前句“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因为是用竹篙开船,可知此处应该选“点”;第三空:“撞”的意思是两个物体猛然相碰,“磕”的意思是碰在硬东西上,“抵”的意思是支撑,此处指的是竹篙碰在桥石上,故选“磕”。
3.本题考查写景角度以及对伏笔句和照应句的掌握。文本第二段主要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运用嗅觉、触觉写出了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通过视觉的描写,写出了行船速度之快和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运用听觉表达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第2段画线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写行船速度之快,和第1段“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相照应。据此概括作答。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沉静”的意思是安静、寂静、没有一点动静,“沉静”写出笛声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表现“我”“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这之后的一种踏实;“自失”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沉静其中,两者是不矛盾的。结合前面内容“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可知“他”指代的是宛转、悠扬的横笛的声音。

5.A
6.C
7.D
8.C
9.D
10.D
【分析】
5.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读文可知,选段细致地描写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把表现的焦点放在了表演安塞腰鼓的后生们。“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等语句表现了作者对养育了有无穷无尽力量的劳动人民的黄土高原的赞美之情。故选A。
6.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C.多水的江南给人的感觉是过于柔媚,所以承载不了安塞腰鼓这种原始的、粗犷的力量。这是地域的差异。本项将其解读为北方大汉与南方男性的对比,属于过度解读,无中生有。故选C。
7.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D.“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这是反复的修辞,强调了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意,并没有夸张的成分。故选D。
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C.细读文末三段可知,前两段以江南的柔美衬托了黄土高原的厚重,此为对比或者说是反衬。末段以安塞腰鼓的动态表演来突出黄土高原于静默中蕴含着的力量,这是以动写静的写法,并没有“以静写动”。故选C。
9.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黄土高原土地贫瘠,人们生活贫穷困苦。交通不便,生活闭塞。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受到了太多的压抑和束缚,这就是句中“束缚、羁绊、闭塞”的含义。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天性却是不羁而狂放,他们要打破这种束缚,让生命的壮美自由绽放在天地之间,于是他们创造了安塞腰鼓这种表演形式,用声音与形体的结合宣泄着内心的压抑,于是他们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种“劲”就是生命的力量,就是安塞腰鼓的魅力所在。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D.“对偶的手法”赏析有误,前后两句之间对仗并不工整,不是对偶的修辞。故选D。
【点睛】
理解句子含义可以入手的角度有:(1)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2)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11.①来的季节是3月春天。②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③3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④11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⑤爱寻食玉米粒。⑥常六只列队飞。⑦4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12.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13.拟人,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小雁,冬季则允许猎杀,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14.“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的一只,多得多。”也就是说,孤雁不多,或者说很少。这“希望之光”意味着人们捕杀雁的现象得到了控制,保护鸟类的意识有所加强。
15.珍爱有益无害的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解析】
11.整篇文章围绕大雁来写,找出关键句概括即可。如,根据“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可以概括得出,大雁在3月份到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根据“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可以概括得出,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找出关键句,依次概括,注意不要有遗漏。
12.在作者笔下,大雁们团结一心,互相关爱,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同伴,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对抗灾难,同时又给大自然带来了无尽的诗意。据此表述自己的收获即可。
13.大雁知道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制了的地里捡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说“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表明了作者对聪明的大雁的喜爱。
14.“希望之光”后面的内容解释了“希望之光”是什么:“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这表明,孤雁的数量是有所减少的,猎杀大雁的情形有所减少。
15.综合全文来看,作者的态度是倾向于保护大雁的,大雁给人类带来了欢快与生机,对于有益的生物,我们应该予以保护,与它们和谐相处。根据文章内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6.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运动。所以大陆应该用“漂移”,恐龙用“迁移”。
17.“泛大陆”时期。
18.①“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与准确性。②“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与准确性。
19.①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使地质界以前的不解之谜迎刃而解了,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20.逻辑顺序。
【分析】
16.解答本题,应首先表明观点——不能互换,再根据词语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漂移”与“迁移”两词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漂移”更侧重于在水中移动,而“迁移”则是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大陆应用“漂移”,而恐龙应用“迁移”。
17.根据前文“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可知,“那时”指“泛大陆”时期。
18.为了使说明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第①句话中的“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这个理论只是解决了大部分问题,还有一些无法解决。第②句话中的“似乎”表示这只是一种推测,如果没有“似乎”一词,所表述内容就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相符。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与准确性。
19.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
①句,由“如火山……等”可以看出,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很多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这一观点。
②句,将“南极洲”比作“大冰箱”,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20.阅读文本可知,文章首先说明恐龙是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而恐龙曾经生活在每一块大陆上,所以现在的各块大陆在远古曾经是联结在一起的一整块大陆(或“泛大陆”)。然后详细说明这块“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据此可以看出,是采用了逻辑顺序。

21.说明对象: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说明角度:以“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为证据进行说明的。
22.首先由科学家的发现引出斯石英形成话题。然后由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性质得出结论: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接着,指出事实: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中存在大量斯石英。最后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23.⑴列数字和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沙子被挤压后“变得极为致密”。⑵举例子,具体说明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24.因为只有详细说明斯石英如何在高温下还原成沙子,才可以排除斯石英是从地壳深处随着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的可能。排除这个可能,就可以推断斯石英是因外星撞地球而形成的,从而说明外星撞击是恐龙灭绝的唯一原因。(意思对即可。)
【分析】
21.考查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根据末段中的“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分析文本可知,作者在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时,首先分析的是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而且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进而证明了恐龙灭绝是因为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所以本文是以“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为证据进行说明的。
22.考查写作思路。读文可知,首段由苏联科学家发现斯石英说起,引出说明的话题:被压扁的沙子。第二段到第八段通过分析斯石英不稳定的化学性质证明了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不会有火山活动。第九段和第十段列举事实,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中存在大量斯石英,从而得出结论: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3.考查说明方法。
(1)句中有准确的数字“一”,并把被压扁的沙子与普通的沙子做了对比,所以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联系首段中的“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可知,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沙子被挤压后“变得极为致密”的特点。
(2)这句话列举了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而且这些地方都曾经受过撞击的实例,这是举例子。联系第五段“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可知,具体地说明了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24.考查文本详略的安排。作者详写斯石英变成沙子,具体地说明了只有在极高温的条件下,斯石英才能还原成沙子。地球内部高压,斯石英只能随着火山喷发来到地面,而火山喷发的高温又会把斯石英还原成沙子。这就排除了斯石英随着火山喷发的岩浆来到地面的可能性。那么就剩下了一种可能,地球表面发现的斯石英只能是外星高速撞击地球,在地球表现形成了斯石英,从而推断出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喷发,而是外星撞击。这要安排详略,更有说服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03: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