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经验交流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6 08:3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针对我班的教育现状,以及现在课程的要求,我们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现在小学生存在着不少的不良学习习惯,这些不良学习习惯,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摘 自 小 精 灵 儿 童 资 讯 站
  一.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
  针对小学生有好奇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奇特、大胆的猜想。教师提供的材料愈新奇愈有挑战性,那么学生追求解决问题的内驱里就愈强。对于我们偏远山区的农村学生来说,他们对外来世界、新鲜的事物都很好奇,我就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在课堂上大胆地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兴趣,让他们勇于去探索,进而来培养他们主动提问的意识。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创设教学情景: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礼物——“?”,请大家带着问号自学,在感到困惑的地方达问号。通过自学,有的学生提问:“移动小数点的目的是什么?”有的问:“移动的根据是什么?”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自己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改变了像过去只是老师提问的现象,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师要随时发现教材中的问题创设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
  二.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去操作。
  1.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探索新的知识。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让学生先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法则,然后问学生能否用已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来解决新知,学生马上就能想到能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完成二者之间的转化,从而用旧知解决新问题。摘 自 小 精 灵 儿 童 资 讯 站
  2.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让学生拼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凑,学生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它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它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通过操作,学生身临其境,兴趣浓厚,思维深刻。
  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闹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活动,它具体形象,有利于理解知识,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小学几何的时候,由于几何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求积公式,形成空间概念,都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所以教材在编排这一知识块时,就已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性练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摆、剪、折、量、画、分割、拼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四.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一堂研究市场营销的数学应用课中,引出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这节课,大家都是商场经理,商场里现在有10元的1200毫升的可乐和2元的200 毫升可乐,你能推出优惠措施进行促销吗?学生异常活跃,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展示三条措施:买大送小、一律九折、满30元一律八折。然后推出:班级野炊班委准备为每位同学准备约200毫升可口,该怎么买?转换角色,又一次激起兴趣。教师设计的生动问题,创设的情境不仅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07: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