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1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4 12:2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社会关系的丰富性。

  2.能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3.感受社会给个人带来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4.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培养亲社会的能力,提高全面地、客观地、联系地分析社会的能力。

  5.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心、了解、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培养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的情感,塑造健康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实施

  第一框“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活动情境,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理解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知道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提高参与和适应社会生活的本领与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享参与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使学生理解参与社会生活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引导学生理解“我”是社会的一分子,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的身份不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我”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本框建议安排一课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4 12:25:38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介绍】

  【新课导入】

  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我们的生活圈在不断扩大,从家庭、学校慢慢到社会。社会生活内容丰富,社会交往形式多种多样,这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对我们的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是我们成长的课堂,我们在其中学习、锻炼、发展。

  导入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并讲述鲁滨孙的故事。

  教师提问: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但为什么鲁滨孙能够脱离人类社会,在孤岛上生存28年?他靠的是什么?(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鲁滨孙能在孤岛上生存28年,除了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还有火枪等工具。这些都是他在人类社会中获得的,没有这些他是无法生存的。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因此,我们要主动认识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在生动鲜活的社会课堂中学习、成长,在异彩纷呈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发展。个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和参与社会?我们参与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身份是不变的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

  【新课学习】

  一、感受社会生活

  (一)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2—3页“运用你的经验”中李铭周六生活的四个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梳理自己一天的生活,谈谈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

  教师提问:

  1.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提示:教师可将学生回答的具体方式分类呈现,引导学生认识参与社会生活的不同方式。)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如对个人、社会、国家的感受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有很多种途径接触和了解社会。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可以真实触摸、体验到,有的却是隐性的、很难察觉。通过日常观察、与人交流、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报纸网络电视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知识在不断丰富,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感受到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探究与分享”,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提问:

  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提示:学生可能会分享一些负面的事情或感受,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性面对、正确认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们现在的假期生活变得更加丰富。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生活空间不断延展,不再限于家庭、学校,慢慢扩大到社会中。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感受到我们的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感受到自己能够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自己需要提高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等。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建言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为之担忧。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的过程。婴儿时,嗷嗷待哺,妈妈就是整个世界;后来,牙牙学语,嬉戏于至亲膝下;幼儿时,开始和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小学时,像学飞的雏鹰,跟着家长、老师学习本领;现在,我们能够独自去图书馆看书、去博物馆参观、到电影院看电影、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参与的社会生活不同。随着我们生活圈的不断扩大,圈内的世界越来越丰富,圈外待探索的未知世界也越来越广阔。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

  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一)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一张社会关系网络图,并展示教材第4页“相关链接”,同时作分析说明。

  教师提问:

  结合社会关系网络图,理解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的名言。(提示:“相关链接”中的名言相对抽象,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们发现每个人在一生中会与其他人形成各种关系,如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亲戚关系等,人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联系更多人。在社会关系网络图中,如果我们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无数个人通过生产、生活、交往活动构成了社会,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例如,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买家与卖家、发明者与使用者等构成生产中的关系,亲戚、邻居、朋友、同学等构成生活中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与社会息息相关,社会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活动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探究与分享”。教师为学生提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的相关资料。

  教师提问:

  1.情境中的“我”有几个不同的身份?我们熟悉的钟南山院士有几个不同的身份?同一个人,为什么有不同的身份?

  2.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如未曾谋面的亲戚、爸爸的同事、同学的父母、学校的校工,你分别应该怎样介绍?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情境中的“我”在商场消费时,是一个消费者;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在一起时,是邻居大哥哥。钟南山院士是很多同学心中的偶像,他既是丈夫、父亲,又是导师、医生,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我们自身而言,在家庭中,我们是子女;在学校里,我们是学生;在小区里,我们是业主,也是其他业主的邻居;在祖国大家庭中,我们是公民,也是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发现,人总是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的身份。因此,我们在向不同的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也要根据特定的社会关系来定位自己。例如,向未曾谋面的长辈介绍自己时可以说“我是某某的孩子”;向爸爸的同事介绍自己时可以说“我是您的同事某某的孩子”;向同学的父母介绍自己时可以说“我是您的孩子某某的同学”;向学校的校工介绍自己时可以说“我是某某班级的学生”。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社会关系是定位一个人身份的重要坐标。

  (三)认识多种社会关系

  活动情境:

  教师呈现教材第5页“相关链接”,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你知道我们处于哪些社会关系中吗?(提示:教师可将学生的回答分类呈现,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组成的集合。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包括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切关系,如家庭关系、同学关系等。我们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社会关系分为不同类型。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角度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血缘关系是以血统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地缘关系是指直接建立在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如同乡、邻居等。业缘关系是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事关系、同学关系等。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我们还可以从关系的不同领域,将社会关系划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

  (四)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活动情境: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拓展空间”。同时,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从生活中与自己产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人出发,完成“拓展空间”中的任务,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

  教师提问:

  1.社会关系网络图中的这些人通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联系?他们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你绘制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生活经验,说说你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在社会中,我们与父母、同学、老师、公交车司机、医生、银行职员等很多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同学陪伴我们一起成长,让我们懂得友谊的重要性;医生减轻我们的病痛;清洁工给我们提供了干净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更好地生活;等等。

  除此之外,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还以多种方式和他人产生联系。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做的衣服,住别人建的房子,生病了去看医生。我们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资料都要从社会中获取。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别人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们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社会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且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所以说,个人离不开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和社会环境。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社会也离不开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们的生产劳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课堂总结】

  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离开社会,个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主动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关系,明确自己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把社会当作成长的课堂,在社会生活中学习、锻炼、发展。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4 12:25:5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支持和帮助,理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明确养成亲社会行为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懂得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通过本节课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活动,思考参加活动后的收获,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积极价值观,主动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

  课时安排

  本框建议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介绍】

  【新课导入】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在社会中成长。我们在参与社会活动中体验自己的成长,认识自己的价值。

  导入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6页“运用你的经验”,学生阅读后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自己的付出和收获。

  教师提问:你是否有与小东类似的经历?与同学交流分享你的付出和收获。(提示: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区或本校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付出和收获。)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大家的生活体验各不相同,看看我们的同龄人有哪些经历。中学生小林每周末参加“文明交通志愿岗”活动,在街头指路,引导行人遵守交通法规;中学生小丽利用课余时间走上街头,调查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并开展公益宣传活动。有的中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志愿活动,如小区内的垃圾分类、公交站的疏导工作;有的中学生为社区治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跟踪解决问题。参加这些活动,虽然当时可能觉得辛苦,付出了时间、精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真心投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后,相信你能体会到付出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我们收获了金钱买不来的东西,如同伴的认可、自己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提升等。在接触、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能帮助我们积累宝贵的社会经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常说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教会我们很多。社会对个人的成长起着怎样的作用?为什么我们要在社会中成长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始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的学习。

  【新课学习】

  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人们成长过程中的几组照片,学生思考个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教师提问:

  你是如何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名中学生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成长不仅是身体的发育,而且包括心理的发展、思想的日益成熟。我们的知识和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的。成长不仅意味着学习知识,还包括提高能力、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离不开父母的抚育和老师的教育,是他们陪伴我们成长、教育我们成才。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还有同学、朋友的一路同行,有社会的特殊保护和关爱。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前人的经验智慧、父母的抚养教育、同伴的交流互动、老师的关爱教诲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生动的学习方式和优良的学习环境。

  成长的过程,不仅是年龄增长、身体发育的过程,更是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的过程,是与社会产生联结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了解和认识社会,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7页“探究与分享”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来源。

  教师提问:

  结合图片,说明食物、学习用品、衣服等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们吃的食物,要经过农民翻地、播种、施肥、收割等一系列艰辛劳动得到粮食,粮食经过加工后在市场上销售,再经过蒸煮才变成可口的食物;我们的衣服,需要纺织工人纺成纱线,将纱线织成布料,再到制衣厂制成衣服;我们使用的教材,先由作者编写初稿,经过出版社精心编辑,定稿之后再由印刷厂印刷成册,最后送到师生手中。我们发现,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多来自他人的创造,需要经过社会生产的过程。个人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对社会除了物质上的依赖,还有精神上的依赖。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价值观念都是通过社会交往获得的,我们的文化素质也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可以说,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之于人,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之于植物,是必需品。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个人离不开社会,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不断成长。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一)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意义

  活动情境:

  教师为学生提供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具体案例。一些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生活上存在很多不便。一名中学生发现该问题后打心眼儿里为这些老人着急。于是,他和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问卷、走访调研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形成了一份“关于助力老年人进一步融入智能生活的方案”。

  教师提问:

  你如何评价这名中学生的行为?(提示:教师在这一环节也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生活经历,挖掘典型人物和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这名中学生的行为是亲社会行为。从字面上看,“亲社会行为”有“亲近社会”的意思,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行要扫健康码,购物靠网络,亲友联络靠视频。但是,一些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生活多有不便。这名中学生不仅关注这个社会问题,而且打心眼儿里为老人们着急,说明他关注社会、关心他人。他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方案,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关注,为老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同时,这名中学生践行和弘扬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学习。青少年正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心体谅他人,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养成亲社会行为对我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二)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活动情境:

  教师展示教材第8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也可以同时呈现本校本地区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分享。

  教师提问:

  1.你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

  2.结合图片和你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谈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提示: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具体的、描述性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实践活动的成果归类,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提升。)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同学们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如学雷锋活动、植树活动、学农活动、游学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和收获,我们或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或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或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或认识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锻炼了自己的沟通、组织能力,等等。这些收获增强了我们的亲社会意识,提高了我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通过人际交往,另一个是通过社会实践。亲社会行为有许多具体形式,例如,谦让、互助、合作、友善等道德行为,听新闻、看报纸、讨论社会热点事件、参加志愿活动等社会参与行为。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三)探究成功人物的成长过程

  活动情境:

  教师介绍一位成功人物的成长过程,呈现教材第9页“拓展空间”。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从自己读过的人物传记、看过的新闻报道或者身边的人中选择一位成功人物进行探究分析。

  教师提问:他们为什么能成功?(提示:教师可以从对成长环境的认识和判断、人生志向的确立、对社会条件的利用、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和社会对主人公的评价等角度,引导学生探究成功人物成长过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我们发现,成功人物都不是离群索居的人,其人生目标的确立是基于对社会生活的了解、认识和判断,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其个人价值也在服务和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课堂总结】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了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同学们需要了解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途径。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看到,近年来不论是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还是汛情,很多“90后”“00后”青年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主动在社会课堂中磨炼自己、担当责任。他们当中有“穿上防护服就不再是孩子”的护士,有利用课余时间服务社区的学生志愿者,有刚下考场就上防汛战场的学生。他们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成长,用投身社会的实际行动为自己献上了一份难忘的青春成人礼。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小关心社会,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将所学知识和本领应用到实践中,承担起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关心社会发展,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的大课堂里不断成长,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7 23: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