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统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22 07:4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同步作业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诺贝尔(nuò)   颁发(bān)    逝世(shì)     卓有成效(zhuó)
B.渗透(cān)    授奖(shóu)   巨款(kuǎn)    即日(jí)
C.瑞典(ruì)     挪威(nuó)   疗法(liáo)    仪式(yí)
D.遗嘱(zhǔ)     拨款(bō)    贡献(gòng)    荷兰(hé)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B.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C.《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表达了作者对获奖者的羡慕之情。
D.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B.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通过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能力。
D.一进入体育场,大家就看到了五颜六色的旗子和欢呼声。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德国的贝林(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效。
B.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C.网络热词在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现象,大家各抒己见,争论激烈,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5.下列各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频有建树。
B.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栽的各国议会联盟。
C.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颚收入。
D.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
二、填空题
6.新闻的基本结构:
(1)_______: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标题包括主标、引标、副标。并非所有消息的标题都如此,可根据消息情况灵活运用,有的消息只有一个主标。引标,用来说明意义,引出主标;副标,则是对主标作阐述和补充。
(2)_______: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的印象。
(3)_______: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 步的阐释和拓展。
(4)_______和_______:消息的结语一般是最后一句或者一段话,常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的小结,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或根据所报道的事实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5)_______、______、____是不能缺少的。_______和_______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6)_______: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7.指出下列句子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
(1)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____)
(2)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____)
(3)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____)
三、综合性学习
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人民网东京2019年12月11日电《朝日新闻》网站报道,201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于当地时间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因对锂离子电池开发做出巨大贡献,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学者,旭化成名誉顾问吉野彰也现身典礼现场,接受颁奖。
材料二
2018年1月5日,屠呦呦在摘取诺贝尔奖短短两年的时光后再度率领团队一鸣惊人,他们发现了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医治作用。这一成果,无疑又将解救千千万万被病魔缠身的人。
材料三
①我笑,是因为生活不值得用泪水去面对。
——亨利克·显克维支(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②乐观的人在每个危机里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里看见危机。
——丘吉尔(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③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海明威(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阅读材料一,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读完了材料二,一向喜欢娱乐节目的李敏同学不以为意,说:“那是科学家们的事,与我无关。”对此,你该如何劝说她?
(3)读完材料三后,你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开展“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海陵中学也开展了“光盘进校园”的活动,请你来参与。
(1)请你为学校餐厅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材料)统计部门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和脂肪就分别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至少倒掉了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而我国目前仍有一亿多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从材料可以看出,推行“光盘行动”有何积极意义?
(3)学校“光盘行动宣讲组”在学校进行宣讲,大多数学生积极响应,但小明同学仍然我行我素,每次饭后倒掉大量剩饭剩菜,作为宣讲组一员的你,如何劝说他呢?






10.能力综合: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成功。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组成,两名航天员将在太空飞行33天。
根据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报告,火箭飞行正常,甚至十一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太阳帆板正常展开,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将开展一系列的太空实验及科普活动,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8-22 07:46:44 | 只看该作者
(1)请你为这则新闻加一个标题。(用正楷字书写,不超过10个字)



(2)从这则新闻中,你读出了哪几条重要信息?请分条陈述出来。(至少列2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①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②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③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④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了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11.消息也称新闻,在结构上分为哪几部分?(   )A.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B.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C.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D.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12.本则消息的导语是(   )A.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B.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C.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D.第①段。13.下列说法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概括了这则消息报道的事件。B.本则消息的主体介绍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基本情况;二是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及颁奖时间、地点。C.第④段对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的说明,体现了诺贝尔奖评选的公正性和规范性。D.这则消息没有背景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节选)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撒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罐上,雏菊花在怒放。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因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在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14.这篇新闻报道,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请简要分析这个题目的好处。15.选文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16.“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17.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



拓展阅读中国首次以国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章利新 石莹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刺耳的防空警报13日上午响彻南京城上空。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此举行,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胸佩白花出席仪式。“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说。77年前此日,侵华日军攻陷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施以长达六周烧杀淫掠的暴行,至少30万平民罹难,制造了二战中的大惨案之一。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共同名义举行,所在地点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下就是埋葬死难者尸骨的“万人坑”之一。公祭开始,全场高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随后,防空警报拉响,车辆轮船汽笛长鸣,人们低头默哀,抽泣声依稀可闻。一分钟后,《安魂曲》响起,礼兵将8个巨大花圈安放于“灾难墙”前。接着,77名青少年朗读《和平宣言》。习近平和85岁的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及遇难者遗属、13岁的阮泽宇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鼎自古是中国祭祀重器。古铜色的“国家公祭鼎”,鼎身和底座重2014公斤,底座重1213公斤,寓意2014年12月13日。大屠杀中,阮泽宇的先人被日军刺死。夏淑琴一家9口有7人遇难:祖父、外祖母和父亲被日本兵用枪打死,母亲和两个姐姐被轮奸后刺死,一岁的小妹被摔死。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2月通过立法,将每年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77年后的公祭,被此间舆论认为非常必要。近年,日本右翼为历史翻案动作频仍,试图推翻二战后国际秩序。在明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前,中国重申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中国进入民族复兴关键阶段,爱国主义成为凝聚13亿人建设强大国家的动力。习近平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以国家之名公祭,是为了让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大屠杀幸存者和遗属、国共两党抗战老兵、外国友人以及各界人士一万人参加公祭。大屠杀中对中国百姓施以援手的外国人的后人,以及《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已故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父母,也来到公祭现场。一些日本人也在公祭日来到南京。“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公祭,应该成为和平信号传递的新起点。”日本真宗大谷愿寺研究员山内小夜子说。18.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温馨提示:概括每句话的要点。)19.本文主体部分主要讲了哪些内容?(温馨提示:考查概括能力,和分段写段意类似。)20.说说本则消息在材料组织上有何特点。(温馨提示:历史与现实的材料如何组织?)21.说说最后几段为何提到众多参与公祭的人员。(温馨提示:从新闻的特点和新闻主题的角度去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19: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