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3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关于阅读教学的专题讲座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03: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老师好。从这讲开始我们来探讨阅读教学。我们给整个专题起了一个名字──“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大家知道,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阅读才能学会阅读,否则我们的教学是起不到实际的效果的,所以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是我们的一个主线。也希望各位老师,通过这四讲的学习自己能够感受到怎样在自己的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



我们进行第一讲──“阅读教学目标与文本解读”。在开始这个专题以前,我在网上发了一个问题调查,一共是10个问题,分为两组。我们先来看第一组问题,共有四个题目:一、你认为当前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二、你认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三、你对自己阅读教学最不满意的是什么?四、你想了解阅读教学哪些方面的知识或信息?这四道问题,是对于阅读教学的认识;第二组问题,有这样六个题目:一、应该如何定位不同体裁课文的阅读目标?二、你是怎样看待多元解读的?三、能举出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案例吗?四、你认为小学生应该具备哪些阅读能力?五、你能举出小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阅读教学的案例吗?六、阅读兴趣是如何培养起来的?通过对这两组的问题的反馈,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一线的老师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进行本质上的思考。



下面,看几位网友的回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阅读量太少,学生的语言积累太少。积累的太少的原因是把课文看作文学分析的例子,因而内容分析语言分析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课外运用大量的书面习题剥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学生读书少,背诵少。这位网友还说,背诵是语言积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第二,他说我们把阅读教学繁琐化了,教师觉得越来越难教,而学生却胸无点墨。这位网友是叫“老而学”,他说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弄清阅读的本质,也没有弄清阅读教学的规律。这两位回复的都是关于教学问题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也通过教研员调查了一些老师,很多老师对我提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回避,括号里写着略。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很多老师对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包括学生个性体验的这种案例,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解决。



再接着来问,阅读的本质是什么?阅读教学的规律是什么?立足汉语的阅读本质是什么?立足于汉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是什么?当我把这个问题再贴到网上论坛的时候,后面就没有老师再回复了,可能很多老师对这样的问题都没有进行过思考,我们汉语教学的阅读的本质和规律究竟是什么,我想我们有必要去进行深入地探讨。



下面来看一下,“阅”字在《六书》里面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后来转成了篆书,就是大家看到的前三种。最后的这个,是《说文解字》当中对于“阅”字规范性的写法。我们可以观察前三个字,他们都是上下结构,上下两部分是不同的。前一个字的下一部分是一个“新”字,最后一个字的下一部分是一个“口”字,大家可以看到的是“阅”字一开始的基本组成。后来,“阅”字变成了门里面一个对字,就衍变成了一个形声字,像在门里清点东西,它的本意是查点计算。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到“阅”字最初本身的意义在于内心要有感觉,要有一个基本的衡量,后来引申成看和阅读的意思。



再来看“读”字,“读”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它在《六书》里面也有三种形式,前面三种大家都可以看到“读”字不可缺少的就是都带“言”字旁,最后面的是《说文解字》当中对于“读”字的规范的小篆写法。“读”是形声字,它的本意就是读书和分析,理解书的意义,引申出来有看和出声阅读的意思。



我之所以要把“阅”字和“读”字本原性的字出示给大家看,就是想提醒大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些汉字的基本构成规律,这样我们才会思考基于汉语的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来看第一个问题──怎样把握不同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不同的课文的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是在现实中,走进课堂的时候,我们每一节阅读课是不是有一些千篇一律?大家走进课堂,把课本放到讲桌上,然后在后面的黑板上写上课文的题目,“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哪一篇课文”,这就是我们平时大家见的最多的阅读教学的开场。



现在,再来看课程标准的当中对于课文文体的归类,课标对四个学段的文体都进行了归类,第一个学段: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成语和格言警句;第二学段: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第三学段:说明性的文章叙事性作品、诗歌。从中可以看出前三个阶段,也就是小学六年,课标所给出的阅读的文体,相互之间也有一些交叉,有叙事性,也有说明性,在性质上对这些文章进行的归类。到了第四阶段,还有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这是课标中所列出的小学生应该学习的文体。



如何把握不同文类的阅读教学目标,关乎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和走向,关乎到阅读教学最终去向哪里。所以就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巢宗祺先生,他是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的成员,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来看待如何把握不同文类的教学目标的。



巢宗祺教授:我想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就是有的语文老师习惯于用一种方式来教阅读。所谓的一种方式教阅读是指,有的老师习惯于用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方式教学生,他追求的目标始终是盯住理解。什么认读、理解、分析具体的语句意思。这种方式如果遇到了文学类文本就脱离了文学文本的特点,文学的文本更多的注重体悟,我们在文学类文本中要强调这么几个词,一个是品位,品位语言;第二是感受形象;第三是体验情感。文学的文本,我们要用这样一个方式去阅读:品位语言。比如小说,里面描写人物,是这样的那样的。你怎么说是这样那样的?它通过语言,用什么样的词语去表达的,品位语言,然后让你感受出形象。人物的也好,事物的也好,它的形象是怎么样的。“感受”,我们说“感受”这个词,就是用你更多的器官,另外调动你的想象和联想,你写的人物或者是事物是什么样的,联系你自己的原有的事实。最后还有情感体验,在这样的环境下它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体验文学阅读。



有的老师可能偏重文学类文本的教学,始终知道什么样的阅读材料用这种方式来阅读。有的议论性的文章不是这样有形象的,应用文也不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要抓住里面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解,这又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文本,我们要用不同的阅读的方式。



另外,还有一个阅读方式就是精读和泛读。该是精读的我们要用精读的方式,该是泛读的我们要用泛读的方式。泛读是专注追求量,有的时候可以不求甚解。精读是要把里面的词句加以认真地推敲,因为精读就是老师要带着学生学会应该怎么样去推敲文本。所以这里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阅读材料,我们要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阅读的方式。这里讲到精读和泛读的问题,不同类型的课文应该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



昨天我们聊天的时候谈到一句话,老师经常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对不对?在特定的环境下,应该说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脱离具体的阅读情境,我们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不一定妥当。如果孩子在读一本小说的时候,你让他动笔墨的,就破坏了他的阅读兴趣了。



李怀源:刚才巢宗祺教授从课程标准制定者的角度谈了“不同门类的阅读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再从阅读教学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如何把握不同年段的阅读目标。大家要注意,不同文体的阅读目标就决定了我们如何上这节阅读课,我们如何学这篇课文,我们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但是不同的年段,同样是说明文,同样是童谣儿歌,应该达到不同的目标。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崔峦先生来谈“如何把握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的目标”。



崔峦:从成人来看,凭借我们的语感可以读的文章,小孩子不行。所以读字正确,字不颠倒,不重复字句,读出长句子之间词语之间的停顿,读出段落的停顿,都要一天天训练的,不容易啊!这是我们低年级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要推给中高年级。到了中高年级读课文还不时的丢字、加字、读不正确,这在于低年级的责任,这是不到位的例子。现在的低年级教学就跟中年级差不多,也提出许许多多问题,进行内容的分析,这就是阅读。这不该你管的事儿,你管什么?你管的是把该识的字识好了,把该写的字写好,该记的词汇都积累了,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读流利了,有点语气更好,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有个别的好的词语可以积累了,甚至能够在口头上进行清楚的表达,在写文章时候能用,这就成了,这就是低年级的。



中年级是“段”的教学,“段”的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篇”的教学的微缩,只要把段的教学训练好,篇的就很容易了。这一段有没有重点句子,有没有中心句?这段结构的大致方式是什么?是先分后总啊,还是先总后啊,还是总分总啊?诸如此类。



另外,我们课文里面的好词好句,让孩子要学习积累运用,比说《美丽的小兴安岭》有这么多好的词啊,“抽出什么什么枝条”、“浸在浓雾里”、“像利剑一样的什么金光”等句子,都可以让孩子好好体会一下,不仅知道它好,而且知道它好在哪儿。甚至这篇文章是按照季节来写的,春夏秋冬,而且是抓住每一个季节景物的特点来写的,这就是让孩子有所感觉,有所了解,久而久之就能够迁移到他的表达里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其中就有一个按照时间的顺序表达,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可以按照一天的顺序。还有中年级要培养阅读能力,培养默读能力,以及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这是中年级的事情。



到了高年级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把握脉络,理解叙事的顺序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特别是不同文体的文章的阅读,怎么读懂记叙文,怎么读懂散文,怎么读懂小说,怎么读懂说明文。而且在阅读当中怎样揣摩,这些都是文章最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高年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浏览,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这个很关键!



李怀源:通过以上两位专家对课标的解读,对不同年段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我想大家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就是不同的文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我们所给予的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凭借文体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来实施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了,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走向才能够更加丰富更加多元。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多元解读”“独特体验”这样的词语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当中,在我们听到专家讲座当中,出现的越来越多,有很多老师也有很多困惑。



我们下面来看第二个大的问题──怎样恰当把握多元解读,如何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独特体验之间的关系。



关于多元解读和独特体验,一线教师在网络上有这样的观点:第一个观点,首先应该肯定多元解读是学生创新性阅读的一种体现,但是多元解读应充分尊重文本的价值观,不能偏离文本原本的价值取向,这是一个老师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在多元解读的时候,不要偏离作者写的愿意,我们应该尊重作者树立的价值观的取向,偏离了这种取向就不是多元解读;还有一个老师是这样说的,他说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文章有着不同的见解,我们可以欣赏和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只要是正确的。当然每篇文章在写作时都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愿望,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作者。课文可以多元解读,但不能误读和曲解,因此我们最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阅读方向。



我想这位老师主要意思是和上位老师是一样的,就是我们在多元解读的时候要尊重作者原有的创作时的价值取向。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个已经不是在多元解读了。在网上有的网友是这样说的: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方式及结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多元解读是指对文本的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是指阅读个体对文本有多种的情感体验。这个论述是比较严密。还有网友谈到多元解读与个性解读的关系,他说多元解读与个性解读,一个重在“多”,一个重在“个”。所谓的多,是指理解的角度多、层面多、背景多、文化差异多,还包括不同个体的不同解读和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环境和阶段的不同解读。这位网友的观点对“个性”也有一个自己的解释。究竟怎么样去多元解读和怎么样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我想我们通过看这样的一组文章,就可以感受。



下面是选自五年级下册的一组文章,大家可以看到图片上是这一组的导读:“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的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许多感动的人,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形象却清晰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本组课本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还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学习课文的要求,这组课文究竟有哪几篇:《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和《梦想的力量》。如何把握这种类型课文的价值取向?《再见了亲人》是抗美援朝时期发生的故事,《金色的鱼钩》是在红军长征的路上发生的故事,《桥》是在我们过去的一个年代发生在一个村子里的故事,《梦想的力量》是发生在外国的一个故事。这种课文的价值取向怎么讲,老师自己想一想,当你教《金色鱼钩》的时候,当你在教《再见了,亲人》的时候,你是不是谈到最多的词语是“崇高”“伟大”“无私”“奉献”?如果过于谈到的这样的词语,过于谈这样的精神话,我们这样的价值就是离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远。大家想一想“崇高”“伟大”这些词语离学生是非常远的,这样就造成了阅读最后的取向都趋向于高尚,而不贴近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组课文的意义呢?我想这组课文和我们的生活是稍微隔的远了一些,但是人和人的之间的感情是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这类课文我们完全可以用我们身边人身边的事儿来解读。



比如,在甘肃舟曲泥石流发生的时候有这样一件事儿:有一个中年妇女听到了泥石流就在她家每口附近,于是她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叫醒准备逃离这个地方,这个时候她发现邻居家还在黑着灯,一家人都在熟睡之中,所以她就拼命地敲门,敲了相对比较长的时间,终于把邻居敲醒了,但此时泥石流已经来到她和她邻居一家的门口。好多人都被冲在泥石流当中,虽然没有牺牲,但是每个人都受伤了。当记者问这位中年妇女,“你还会做同样的事情吗?”她非常憨厚地笑着说,“如果有下次,我还会这样做!”其实大家想,这位中年妇女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你说她崇高吗?那肯定很崇高,那她的基本的动机就是崇高的吗?其实有时候我们可以把她解读为善良,解读为一个人的信仰。



我们可以看《再见了,亲人》当中的志愿军战时和朝鲜的人民为什么有深厚的情谊,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战火之中相互依存,建立了战争当中的革命友谊。在《金色的鱼钩》当中,老班长对那些小战士的时候,他出于一种人性的,一种老人对孩子的特别的关爱作出了那样的事情。在《桥》当中,这位年老的支书把他的儿子揪出来,说共产党站出来,其实就是作为一个人和一群人的一种信仰让他这样去做。《梦想的力量》就直接表达了梦想的力量。



大家来想,我们再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就不会空洞地来说他的崇高与伟大,这些故事都是非常感人的。我们应该注意去看每组课文前面的提示,其实这组的提示已经说的非常地清晰,就是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我们要体会那些令人震撼的情。但是同时这里也告诉了我们,我们要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如果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和同学进行交流,这些都是阅读的要求。



第三个问题我们来谈一下,如何找到课文的最佳切入点。有时候我们知道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但是如何才能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去进行我们的教学,这个也是一线教师是应该重视的。



我们来看这篇课文。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去年的树》。同样对这一篇课文,不同的人在设计的时候,他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教学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这是在两岸四地研讨会上,同课议构《去年的树》的时候,四位老师的阅读教学目标。



我们先来看看香港的王清凤老师的教学目标,他有三个教学目标。一、学生通过学习《去年的树》了解诚信的可贵,进一步从不同有关友谊的故事当中领悟到朋友的相处之道,并且能够从中挖掘例子说明。这是他的教学目标之一,了解诚信。二、学生能够感觉小鸟心情故事的脉络并加以复述。这是学生能对“诚信”二字作出个人的见解,并从生活中挖掘实例。三、学生能从不同有关友谊诚信的故事中找出朋友之道,并与朋友分享。大家可以看他的教学目标,他把《去年的树》中小鸟的这种情解读成为诚信,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要让学生去了解故事的脉络,并加以复述,这是语文学习的角度。第三,搜集整理一些其他的相关的故事,这是王清风老师的教学目标。



再看澳门的这位老师。他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用即兴戏剧教学让学生感受和了解童话故事《去年的树》。他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就是已经有了的对课文的基本认识,本课是作为一个课后的延伸。他默认的教学目标是:第一,透过角色的扮演理解课文内容;第二,以多元学习的这种形态进行思想教育,并且感受童话寓意;第三,开发感官想象力及肢体的美感;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第五,增加团体合作性。他的目标比较多的,但他有一个基本的教学瓶颈,是通过戏剧教学让学生完成所预设的这些目标。



再来看台湾的黄敏老师,她的设计理念是:童话故事是孩子喜欢阅读的类型,这一篇童话故事不论是续写的方式,用词用语,乃至故事的表面意含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都应该是简易的。在教学上仍停留在生字与词和故事表面意含的讨论上就会让学生觉得较无趣味,说教的意味过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将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朋友守信及牺牲奉献等概念与行为进行深入地探讨上。透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这则故事对以上的概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大家可以发现,这位老师的设计理念是我们平时所忽视的,因为我们过去在阅读教学当中往往停留在生字与词和故事表面意含的这种讨论上,而这位老师把课文更深入了一步。我们再来看她的教学重点,她有一个合作的要求在里面,还有一个就是学习如何深刻地描绘朋友的关系,这个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从阅读去学会写作,她在这里面就让学生去学习如何深刻地描绘朋友的关系。她认为《去年的树》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深入地表达了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刘静老师,他当时的教学目标比较简单是三个目标,一目了然。第一,多元理解感悟对话;第二,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第三,激发阅读新美南吉童话的兴趣。就是说他的第一目标是要多元理解,第二是要给学生一些想象和思维留一定的空间,第三是要课外阅读,再去伸展。



这四位老师上课以后效果怎么样,他们对自己的效果是否满意?下面我们看这四位老师对自己上课情况的一个说明。



王清凤(香港):其实我想说《去年的树》就是一篇每个人看了以后都会为之动容的童话。好象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小鸟和树之间的友情是真的,在那种淡淡的忧伤当中又带着甜甜的希望。所以我就有一个冲动,设计了一个“真情对话栏”,我希望让树和小鸟再见面再重逢再倾诉他们心中的钟情。所以在第一个环节,创设了一个叫做“真情对话栏”的环节,北京的孩子都很棒,他们自己把自己带进了角色,把内心的情感趁着这个机会表达了出来。小鸟历尽辛苦千回百转地找到了已经变为了灯火的树,我在想小鸟并不是仅仅地为实现他的承诺作一个有诚信的人,更多的是因为他心里面牵挂着那棵树,心里面想着他的朋友,那是出自于对于朋友的关怀。所以在第二个环节让孩子们聊了重见之后,我就想让孩子们对友情有更深入地了解,于是就有了第三个环节,就是与友情对话。让孩子在不同的故事当中,去体会一下朋友是怎么样相处的,怎样才是友情的真谛。其实我很紧张,今天早上跟小朋友们一起聊的时候,他们的状态比我还好,他们可以聊出很多很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想,有的我可以及时回应,但是有的我回应的还不够。有时候真情的流露会让我们有一种冲动,就想把他写出来。我想孩子们也跟我们一样,所以我后来就加了一个叫“向朋友表白”的环节,希望他们趁着这个机会给跟朋友们表达一下。最后在结尾的时候有点匆忙,我想带出的一个理念: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其实都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是微妙的,需要我们大家的关注和关怀。我想这个世界是很和谐很美好的,这就是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的理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03:19:00 | 只看该作者
男(澳门):大家好,我们是来自澳门的。我们今天早上的课为什么之前有点提问,为什么我们会配合这个来呈现教学的活动?其实这节课我们通常会安排到一到两个课时去研究课文,就像传统的我们以前的课程那样,然后再利用一点时间,在教学中做一些小道具啊,一些面具啊,准备一些东西让他们产生开始投入课文中的感觉。然后再利用第三个课时,就是今天呈现出来的,利用信息工具让他们更深入地去了解课文。我们比较重视的是情感的交流,因为我不想让学生太严肃地面对,我们比较喜欢给他们一种欢乐的,一种游戏的感觉。打个比方吧,语文的教学本来就是追求简单的,追求真善美的。提高到另外一个层次,情感在游戏里面产生,学生用身体用自己的语言来研究就能够很真诚地表现出来,这是我很真实很实在的一个地方。第二点是我觉得童话里面提出来的是一种善良的道德教具,如果通过自己演出就能更相对的了解这种情况。之后一点就是“美”,可能文字上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才能不一样嘛。但是如果通过戏剧的表演我们可以更提升审美观,用美的眼睛,美的心灵去观赏文字。就这种希望而言,是我们戏剧的教育和配合我们传统的教育的一个想法。其实我们的戏曲教育就是应用的戏剧,因为戏剧本身分很多种,比如说有寂寥的,也有一些教育上的,我们今天早上用的就是教育性的。这种戏剧本来是在英国的,就让我旁边的专家来讲一下关于戏剧的教育吧。



男(澳门):我不是专家,我的普通话说的不好。在外国,尤其是英国美国欧洲等地方流行一种叫EIE,就是用戏剧方法来学习,让学生可以在多元次的技能下学习。早上跟学生玩游戏,就是想让他们感受到这一点。



男2:另外还要讲一个多年级的部分,为什么戏剧教学的介入可以体现其他的方面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让他们来做。有些同学可能唱歌的比较好的。对音乐比较有感觉的,可以配音,有些同学利用他们的引导,然后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的,你比如说接下来情况是怎么样啊,他们可能会满门地推理出来,然后又是一些基本上的一些团体、社交,还有创意的技能等这些都可以在戏剧的通体中体现出来。这从小学开始就比较重要,因为中学的教育比较科学一点,或者是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但是小学的教育如果能培养他们的情感,我觉得是比较重要的。就我个人来讲,我希望他们从游戏当中学到一点就是“面对”。所以今天早上看见他们的排列,我觉得很感动的。



黄敏(台湾):喜欢教育的好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台湾的老师。既然是好朋友,客套话我就不多说了。我简单地说一下我的设计,其实在设计基本故事的时候,我主要有两个基本的理念。一个是作者已经借着文字描述情感。所以我在想,他背后有很大的想象空白,让孩子在空白处加入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让他有能够走入想象的空间这个理念。第二是,台湾有一句俗话,我不知道大陆港澳知道不知道,“聪明的妈妈不会有笨笨的小孩,可是妈妈太能干的时候,小孩就什么都不会”,我自己看法的是老师太能干了,太聪明了,学生大概就不太会,所以我的工作尽量就是穿针引线。今天的时间要留给孩子有机会去想去说,所以这是主要的理念。有了这个理念以后,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刚开始我们做的一件事儿就是想让孩子自己透过自己的想法在不知不觉中能够增加一些故事的细节和内容。因为作者其实讲的很简单,但是孩子在写作文,或者是我们在教孩子们写作的时候,很怕孩子们太空泛太抽象了。“我和这个朋友很好,好到多好?非常好!到底好到一个什么程度?就是好的不得了。”他不懂得怎么写的更具体,所以我们希望借用这次机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懂得,我们可以具体地描写一些具体的相处行为,然后再加一些细节进去,这是第一个想做的。在守信用的这个部分,其实我们希望借用孩子彼此的对话,彼此的澄清,让他理解守信用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比如你不要轻易地下承诺,或者是你承诺了以后要有坚持的意志去做到。这些想法,我们希望让孩子们自己能够体会出来,引发出来,而不是我们来教给他的。孩子有不同的想法意见是我们最乐于看到的。我认为北京的孩子真的很厉害,他们能够自己看到这一点,也能够借助同学之间的对话理解大家的体会。我希望做的只是一步一步地带着他们借用媒体进入故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这些概念,这是我们想让他们达到了一个情感引发或学习策略。



刘静:简单地说两点,第一,我对童话这个文化的特色的认识,我想用一个文学评论家说的一段话来说,他说“童话故事非常简单,简单到连三岁的幼儿也能听懂,才高八斗的大学问家也为之动容”。我有一个朋友是儿童文学博士,他曾经对我说,他读了童话以后断了他写童话的念头。而我自己每次读到童话的时候就会慢慢地发呆,就会想很多很多,觉得童话有很多地方能让你的情感的升发。我想作为一个成年人就能有这么多的感触,那么作为四年级的孩子,到底会是怎样一种状态。我在想童话为什么会这么迷人,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释,也许有的东西根本不需要解释。然后第二点我想讲的就是文学解决的多元性。因为要上这一课,我就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了办公室一个老师听,讲完了然后问他感受,她说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感觉,心里觉得堵得慌。然后我又给讲给她八岁的女儿听,小女孩儿就说“我很难过,我心里像堵着东西一样”,我感觉她们母女俩很同心。然后又讲给一个朋友听,朋友说他想起一首诗叫做“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他觉得非常落寞。还有一个成年朋友说《去年的树》很哲学。讲给一个小男孩听,他说人们不应该砍伐树。我问过很多人,每个人都是随口说出了第一个感受。人是个体的,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他的感受自然是曲折的。我们的文学作品的解读要符合人性,所以是多元的。这就是我之所以把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作为一个重点。对此我作了一些具体的尝试,比如说运用交流条。交流条作为辅助手段,让学生自由交流个人感悟。课堂上学生确实写出了一些东西,确实有感悟。我曾经犹豫过,要不要在课堂上用交流条,因为一旦写东西就会花时间,有的时候花了时间所起效果如果不大的话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可是后来我思考再三,还是觉得应该用交流条。有两点:第一,学生交流时最后有可能把他最初的一些想法给忘掉,而随大流走了;第二,有一个交流条进行提示,利于学生的表达。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我觉得部分学生会养成抓关健词抓重点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另外在课堂上我也讲要将个人的一些感受加进去。原因很简单,在文学作品面前,我也是一个学习个体,我也对童话有个人感悟,并且将这种感悟传递给别人,所以我愿意在课堂上和学生们分享乐趣。虽然文学作品需要多元解读,但有的根本的东西还是共同的。比如说读者都会被故事感动,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读者,我个人认为还是一种情。不管是孩子认为的友情,还是我个人认为的爱情,这种情很简单,单纯认真。甚至我是觉得鸟的这个角色很像我看的电影《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他就单纯、简单、执着。所以我觉得文学再多元解读都是有一个魂的。但是朋友们提醒我,你先要稳步把这个魂用自己的语言解剖出来,如果说白了澄清了就没有意思了,有些东西含蓄一点,有空间会更好一些。最后想说的是,今天上午听了三节不同地方的课,香港、台湾、澳门,真的是让人耳目一新,我觉得有些东西需要我下来慢慢地思考。



李怀源:从以上四位老师的说课,我们可以看出同一篇课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不要说学生,就是同样的四地的老师对童话《去年的树》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老师会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进行自己的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我们刚才的视频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实教课文只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或者说教课文只是阅读课文的一小部分。下面,我们可以听一听台湾小语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是怎么看待教课文与教阅读之间的关系的。



赵镜中:让我们开始重新去思考,教课文不等同教阅读能力。我绝对没有否定课文教学的意思,因为课文教学承担的是积累孩子的一些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所以需要。但是我也深深地认为,我们学校的教学不能再只盯着课文教学。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比例原则来看,我们一学期花一半的时间来教课文,另外一半时间老师的关注点应该是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那到底要怎么来提升这些阅读能力,我觉得这是很多老师的一个问号,教课文难道就不能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吗?我们大陆有很多的公开课,各位老师可以从这些公开课来看,不是这位老师教的好不好,而是你看这位老师在这堂课里面关心的是什么,是不是像我这边所分析的,他关心的是学生如何去掌握这篇文章的内涵或者语词或者是关于语文的相关知识的技能,老师有没有带着学生迁移,学生将来自己读文章的时候可不可以读出这些东西来。我觉得刚才的课有一个好处,也许是因为环境不熟用词用语不一样,中午的时候,我很他谈,我觉得是不是带着孩子逐段地再走一次。



李怀源:刚才通过赵教授的这段不长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语文课文与人文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大家想一想我们语文有两个字,可以拆分语文文学、语文文化、语文文字,但是其中什么没有改变?是“语”没有改变。语言学习,语言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在阅读教学当中学习语言,感受语音,领悟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我们再看人文,我们在阅读教学当中,应该去探讨精神思想层面的东西,但是也应该去探讨我们如何去用语言文字来描写这些情感。还有一层就是在阅读教学当中,我们千万不要丧失了真的人文性,就是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独特感受,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有的东西都是老师加给他的,这个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身就失去了人文性。比如说有的老师教《去年的树》,他总是引导学生要把这篇课文的价值取向走到环保的这条路上,他认为人类乱砍伐树木,所以小鸟找不到他的朋友大树了。大家想一想,如果学生本身已经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那种诚信,那种奉献,那种美好,而老师非得把他拉到现实当中,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要保护大树。这个时候,对学生来说,就是不人文的,甚至是不人道的。在这里面还有一个“课文”,我们如何看待课文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凭借,而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文、课文、语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要我们真正地把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捋顺,我想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有一番新的天地。



这一讲当中,我们可以梳理一下,主要有这样的三种观点。第一,阅读教学目标,决定阅读教学过程的走向。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目标就是你的方向,如果你不知道你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应该达到一个什么目的,那么整个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没有方向;第二,多元解读,是从不同角度,对相同文本的解读。比如从主题的角度,从精神的角度,从人文内涵的角度,还可以从同体裁的角度。如童话、说明文、小说、散文这些体裁是不一样的;第三,还得从语文风格来看。不同的作家的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元解读,应该是从这些方向对一个相同的文本进行解读,而不是对相同课文价值取向的多方向解读。我们基本的《去年的树》这片篇课文,表现的就是朋友之间的成心奉献这些也好,还是朋友之间的,或者是刚才刘静老师谈到的是相爱的人之间的,其实这并不重要,但是它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对的。如果作者新美南吉的取向是要保护地球保护环境,这样的解读就应该是一种误读,所以这不是价值取向的多方向的解读,而是相同的方向的,可能是不同形式不同侧面的进行解读。第三个观念就是文本解读的最佳切入点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尊重学生的需要,不是不要老师的预设。比如我们自己针对一些解读点给学生一些预设,让学生去选择,给学生搭一个台阶,我从哪一个点进入这篇文本比较合适,学生就会慢慢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切入点。我们还说《去年的树》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抓住两个地方,就是“小鸟看了看”,其中有两个“看”,每一次的“看”是否一样,其实这就是我们解读文章的一个切入点。学生喜欢不喜欢这个切入点,能不能从这个点切入到整篇文章的解读当中去,老师出示这个事例以后,慢慢地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这就是我们这一讲的主要的观点,大家可以对这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或者自己的建议。



下面有这样两个作业:第一,你原来如何认识和设计阅读教学目标的,选取一篇课文,根据课文特点和年段特点设计出阅读教学的目标;第二,选取一篇课文,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写出这篇课文的解读文章,包括价值取向、语言特色和教学切入点等等。



给大家推荐两本书,第一本是《语文教学解释学》,曹明海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本是《名作细读》孙少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样的文本解读方面的书,对文本解读本身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其实文本解读能否解读的正确恰当和老师的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对教学的认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到底阅读教学的目标与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最终的取决者还是老师,希望各位老师能够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来准确的定位阅读教学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20 17: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