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您自己情况来说,下一步的数学教学中有些什么新的打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1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您自己情况来说,下一步的数学教学中有些什么新的打算?
发布者:郑子河
        学习了新课标后,我认为下一步的数学教学中伴随着新课程新理念的不断改革、发展、更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彩,数学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开放。如何实施有效的开放性、创新性课堂教学,丰富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这是当前课改研究的一个重点。
一、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首先,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实现师生对等交流。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进行情感上和学习上的交流,改变生硬的提问方式,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思考?”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其次,应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实现课堂发言民主化、广泛化,解题思维多样化。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一个学生答不上来再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唯一答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还没有发言的机会,纵然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性、封闭性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曾听过一节分数应用题教学课,教师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一段路长5000米,修路小组已经修了5天,修了这段路的   ,按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还要几天才能修完?多数学生的解法是:  
5000×  =1000(米),1000÷5=200(米),5000-1000=4000(米),4000÷200=20(天)。教师没有满足于学生的常规性解题方法,而是继续追问: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这道题呢?学生得到老师的有效启发,又得出了以下几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    ÷5=    , 1-  =    , ÷    =20(天);
    解法二:1-  =   ,  ÷   =4,5×4=20(天);
    解法三:1÷   ,5-1=4,5×4=20(天)。
    当学生得到各种不同的算法后,老师安排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启发,理解每一种解法的算理,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逐步形成乐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
    第三,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方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赏识、尊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其次的,是可以通过引导启发逐步形成正确看法的。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
    二、创造性开发使用教材。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奥秘的有效载体,而不是唯一载体。
    从生活实际出发,适当删减教材的例题教学内容。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考虑到生活中已很少用到分币,可直接教学“元”的认识,教学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1元钱可以买什么?”让学生“认识元,知道1元=10角”最后“认识分”。教学时适当删减教材中分币的学习份量,减少分币的教学时间,着重让学生解决用“元、角”进行模拟购物的生活问题。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兑换人民币游戏,模拟商场购物等开放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人民币进率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从操作实验出发,增加教材的动手操作内容。教学中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安排一些具体的动手实践活动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如教学“三角形特性”时,老师可以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发现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捏住两对角拉动几下,结果很容易变形,然后在它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再让学生拉拉看,这下拉不动了。老师趁热打铁:“现在,为什么拉不动了呢?”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样,从演示到实验,从静到动,教师讲得很少,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
    从社会实践出发,充实教材的课后练习内容。改变布置作业的传统做法,从以前让学生做课本第几面哪几道题的作业布置方法中开放出来,多增加一些实践性的作业练习内容。例如“回去量量你的床铺有多长”,“找一找家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星期天帮妈妈买一千克的菜”等作业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施灵活有效教学方法。
    教师要勇于冲破灌输式一言堂的束缚,用新型的教学观建构有探究性、创造性、实践性、趣味性的自主活动情境,使每位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多一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提供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热情。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才有动力。思考是创新的基础,教师要尽可能以新颖、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例如,“厘米的认识”新课引入,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上的两支铅笔,说说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手上的两支铅笔,一支长一支短。”
    师:“对,物体有长短。”
    (2)实物投影:两条堆在一起的红色和黄色的绳子。
    师:“这两根绳子,哪根长,哪根短?”
    生:“一眼看不出来,但是可以把它们拉直了叠在一起,比出长短。”
    学生演示,对比出红绳子比黄绳子长。    (3)师:“如果要知道课桌有多长,该怎么量呢?”
    有的同学用铅笔来量,得出有5支多一些的铅笔合起来的长;有的用小棒来量,得出有大约10支小棒合起来的长;有的用尺子来量;测量方法多种多样,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讨论,明白了为什么会出现不同测量结果的道理,统一了这样一个认识:测量物体长度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至此顺利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这节课一开始就以现实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发现去探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出现新的知识增长点,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技能。    提供合作交流机会,增强学生集体观念。21世纪科学技术竞争激烈,竞争的成效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敢于陈述自己的看法,虚心接受别人的见解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学一年级《统计》一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喜欢吃西瓜、苹果、梨、香蕉哪一种水果”的调查统计,发现班内喜欢吃西瓜的人数较多,喜欢吃香蕉人数较少后,老师对喜欢吃香蕉的同学提问:如果你是班长,为班里买一种水果,该买什么水果呢?有的学生既想照顾班内大多数学生的喜好,又想买自己喜欢吃的香蕉,陷入两难的选择,并由此引发一番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从应买大多数学生喜欢吃的西瓜谈到不应该只考虑个人,应多为别人着想,少数服从多数等等想法。 这时,一个同学突然说:“买西瓜并不是考虑到大多数同学。”当其他同学纷纷向他质问时,他说“喜欢吃西瓜的人数虽然最多,但喜欢吃其它三种水果的总人数比喜欢吃西瓜的人数还多。”多么有创意的想法呀!我们应该为他喝彩。最后,同学们经过商量一致通过,最好的办法是四种水果都买,西瓜买得多些,其它水果买得少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6 05: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