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pep)版 三年级下册 Unit 3 How many A Let’s learn 燕子矶教案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08:5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Numbers,numbers这一话题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三年级下册 Unit 3  How  many ? A中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字单词“1~10”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数字单词“11~15”的,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数字单词“16~20”、四年级上册学习“21~50”等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单词教学中,学生除了能再认单词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用所学的单词进行交际,从而完成单词听、说、读、写的任务。因此,我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话交流,从而完成单词与句型的学习。

学情分析

1、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充满好奇,有很浓的学习热情;有较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学生活泼好动、乐于参与、善于模仿、不怕犯错误、不怕害羞,而且特别在乎别人的表扬。因学生受词汇及语言情境的限制,语言交流能力不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听、说、认、读: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这5个数字单词。

2、能听懂、会说:How  many  …can you see? I can see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能力目标:学生能在实际情景中完成任务和游戏,能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会用语言,感到学习英语是有用的,从而产生成就感,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听懂、会说:How  many  …can you see? I can see ….

教学难点: How  many句型后面名词复数的读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08:5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22 08:54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热身/复习
(Warm-up/Review)


1、教师播放三年级上册Ten Little Candles Dance.

2、Let’s do:
Show me 1and 2  Show me 3 and 4
Show me 5 and 6  Show me 7 and 8
Show me 9 and 10.

1、Sing the English song.
2、 Let’s do.


在唱唱、做做中复习了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做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
(Presentation)

1、(把教室布置成Sports场景:踢毽子、拍气球、跳绳、拍皮球)教师指着跳绳小组(10人)问:How many boys and girls can you see?
教师引导学生用:I can see 10回答。

2、教师改变跳绳小组的人数(11人)问: How many boys and girls can you see?


教师悄悄地告诉他答案。

教师读 :eleven。
3、教师再次改变跳绳小组的人数(12人),引导学生提问。
教师算人数:five and seven is twelve,并自信地回答: I can see 12

教师读: twelve
4、教师指着拍皮球小组(13人),让学生提问。


教师根据场景,引导学生算人数后回答: I can see 13
教师读:thirteen
【教师指着踢毽子小组(14人)、拍气球小组(15人),让学生提问。】

5、教师带读: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6、引导学生掌握单词: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的词汇信息。
师生合作读单词,教师读单词的前部分。
7、教师播放 Let’s  learn部分的录音。

1、学生集体回答:10

学生跟老师说一遍。
2、请老师身边的学生回答。
学生支支吾吾的
答: I can see…
学生自信地回答:
I can see 11
学生跟读两遍。
3、学生集体问: How many boys and girls can you see?
学生跟说: I can see 12
学生跟读两遍。
4、请学生个别提问: How many boys and girls can you see?
学生跟说: I can see 13
学生跟读两遍。
【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学习fourteen
fifteen】
5、学生跟读。
6、学生读单词的后部分。
7、学生指着数字跟读。




营造积极而又紧张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而且能引发学生的一系列自主活动,从而促进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所以,我在此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舒适的Sports场景。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已有语言的迁移,而且便于他们形成新的语言与能力。








趣味练习
(Practice)

1、报数:教师让全班学生按每15人排成一排。

2、教师示范抽卡片,翻译说中、英文。

3、布置小组用“ How  many  …can you see? I can see …”对话。





4、选单词填空。(学习卡: fifteen  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6+8=_ 10+3=_4+7=_ 9+6=_ 7+5=_)

1、学生Count from 1to 15后回到座位。
2、同桌抽卡片说中、英文。
3、S1拿出课前画有表示物品数量的图片说:Look at the picture.S2: How  many  …can you see? S3、S4(其余学生) :I can see ….
(小组成员互换角色完成任务)
4、学生填写学习卡后交流。


在操练巩固中,注意动静结合、多种组织形式结合、多种训练形式结合,不断丰富、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展性活动
(Add-activities)

1、教师讲明游戏规则:游戏两人一组。甲把自己制作的表格给乙,乙拿到表格后努力记住表中各物品及其相应的数量,甲把表格给乙后马上用英语从1数到15,数完后从乙处取回表格,问: How  many  …can you see?乙回答: I can see …甲对乙的回答做好记录。按这样的方法完成表格中其它物品数量的忆记后互换角色,最后正确率高的获胜。



1、学生自制写有几种物品名称和数量的表格,并与同伴比记忆力。


课外扩展练习的安排,不但使学生巩固了已学的知识,还给学生创设了课外自主学习的环境,营造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

板书设计

Unit 3  How  many
How  many  …can you see?
     I can see ….
     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08:54:07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出发,创设语言交流环境,精心设计各种课堂活动,带动学生感知、体验、参与意识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创设真实舒适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我根据本课的话题内容把学生已学的话题内容和后继学习的话题内容结合起来,把运动场“搬”到教室,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活化状态中开展语言交流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 另外,此语言交流环境的创设,能便于组织学生对已学数字单词:1~10的复习,也有利于本课新学数字单词:11~15及其句型的学习,还能为学习本单元的B部分做铺垫。

     2、让学生体验参与语言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围绕学生的生活环境与趣味性强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感受英语,体验运用英语的快乐。本课是说数词,但我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跟教师或录音读单词、句型,而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需要学习11及以上的数字单词。我在引导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注意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并让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表达,让他们接受挑战,当小老师。

     本课最后的一个环节,我设计延续数字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课外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开展合作学习,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本课的“填数比赛”这一练习中,我的主意是沟通英语与数学学科之间的知识,但因为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拿起学习卡就“降温”,把我吓了一大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分析时,不但要分析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情感及已有知识情况,还要分析学生对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9 13: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