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体育公开课《跳远—助跑与起跳》教学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09:3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为目的,注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材分析及确定

跳跃运动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通过跳跃练习,既可以促进学生多方面身体素质的发展,又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战胜自我,体验成功乐趣,获得自尊和自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进行跳远教学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

(三)、教学过程

1、 课的准备部分

本课采用免子舞、跨越壕沟游戏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并通过舞蹈、游戏起到热身作用,使学生以较好的生理、心理状态进入基本部分。

2、 课的基本部分

(1) 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自选器材,自编练习内容,自主进行跳跃练习,目的是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跳跃能力。

(2)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四种急行跳远的方法:

A. 助跑踏跳箱起跳练习

B. 助跑腾越低皮筋练习

C. 助跑起跳后头顶悬挂物练习

D. 不同起跳点的急行跳远练习

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取跳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3、 课的结束部分

音乐和舞蹈结合,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身心放松。

(四)、本课特点

本课的教学主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尝试、体会、交流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学形式同原来单向交流,变成了师生,生与生多变互动的交流,通过小组学习、友伴学习、协作学生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让学生学会几种提高跳跃能力的方法,并能在快速助跑下完成跳跃动作,通过练习,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愉悦身心 热身活动

1、 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

2、安排见习生 1、 体育委员整队,检查出席人数,并向教师汇报。

3、 师生问好!

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精神饱满,集合快、静、齐。

4、“免子舞”(音伴),教师领做,师生共同练习。

组织:集体练习

要求:让身体“动”起来

5、游戏“跨越战壕、夺取红旗”

方法:向前跑进10米,跨过战壕(折叠垫),再跑进绕排球架返回,最后一位同学夺取红旗,

教师组织、指挥、鼓励学生 4、“跨越战壕、夺取红旗”。

规则:每位同学要击掌后才能跑出,返回时必须绕过排球架。

要求:团结合作,齐心协力

组织:全班分成四小组进行比赛

育心强身 发展跳跃能力

1、 教师请学生按学生个人兴趣、爱好、自身情况等,自主选择跳跃练习。

2、 教师启发、诱导、为学生出谋划策。

3、 教师巡回,观察学生情况,与学生交流练习体会,并提出合理建议

4、 教师综合学生意见,评价练习效果。

5、 学生进行尝试性练习,小组交流讨论、共同创编出多种跳跃方法

6、 组与组进行交流,互评自评,与教师交换意见,自评练习效果。

增智促技急行跳远

  1、 教师介绍几种急行跳远的练习方法,让学生自行选择

A. 助跑踏跳箱起跳练习

B. 助跑腾越低皮筋

C. 助跑起跳后头顶悬挂物练习

D. 不同起跳点的急行跳远练习

2、 观察学生,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中,适时鼓励学生、表扬学生,针对练习中的问题,小组进行分析、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自评,并请学生说说本课的学习感受,教师总结本课情况。

各小组选择跳远点进行尝试性练习

组织:按个人能力、兴趣选择练习点。

要求:动脑、动体、小组交流助跑、起跳的体会。

1、 观察教师或其它同学助跑起跳的方法,结合自身情况自定目标,并不断的努力。

2、根据自己完成情况进行自评,谈一谈学习的心得体会。 40-42

恢复身心整理活动

  1、 放松练习——“幸福拍手歌”教师参与到学生中

2、 师生道别

3、解散

练习密度 35%~40% 平均心率 130~135次/分

器材 皮筋、沙包、垫子、跳箱盖等场地 大操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15: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