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学论文 谈品德与生活(社会)实施中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08:2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论文登载  谈品德与生活(社会)实施中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云南省玉溪第一小学 杨翠英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目标起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实现了从文本“偏重道德认知目标”,到旨在让学生更好的“过道德生活”的多维目标的转变。在教材上和教学中努力实现各学知识的整合和融合,在同一的话题中往往会体现多重目标要求的综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在具体实施实课堂教的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每一个话题有多重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每一个课时的目标过多、过大、过少、过偏等情况,从而使学生不能在课堂教学组活动得到应有的体验和感悟,导致完不成教学预期的目标,教学活动时效性差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堂目标过多、过高,课堂教学落实不了,学生没有获得体验。



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第二单元《秋天的节日》这一主题的时候,确立的一课时的教学活动目标为:1.了解一些中秋节的知识,体验节日的快乐,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2.了解一些与月亮有关的科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3.在尊老、敬老的节日里获得对传统文化的美好体验,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



在课时活动目标的指导下设计了三个课堂教学活动分别是:“谈中秋”、“说月亮”、“话重阳”。活动一:“谈中秋”,从唱《月饼》歌引入中秋节,然后观看是解放军守卫边疆生活图片谈感想。活动二“说月亮”,观看有关部门月亮的知识图片,讲解月相变化等。活动三“话重阳”,看尊老敬老活动的有关录像,看尊老敬老的公益广告,唱《常回家看看》等。



本节课由于教学目标多,教学的时候,顾及到目标却没有顾及学生,学生一直在教师的率领下唱、看、听,完成一项又一项的活动。看似学生在活动,但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配角,学生在配合教师把一系列活动展示完毕。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活动学生没有充分展示、体验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不能就“秋天的节日”一个生动的话题,联系自己实际,展开讨论、展示节日的相关素材、深化感受,获得较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实效性差。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个话题的有多重教学目标的情况,在实际教学的时候,不一定要在一个课时完成一个话题的所有目标,可以分在不同的课时里开展不同的活动侧重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秋天的节日》这一个话题可以用二到三个课时完成,如“谈中秋”、“说月亮”做一个主题活动,“话重阳”单独做一个主题系列活动会比较好。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种经验性和体验性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亲历性、自主性和方法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对于学生至关重要重要的东西,无法通过知识和道德去实现,而是学生在教育情景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和体验,课堂目标设立不宜过多、过高,要能在课堂教学得到落实,让学生课堂教学真正获得体验。学生随着体验的日益丰富和深刻,精神才会得到不断深华,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时效性。



2.课堂教学目标过低,学生得不到发展。



同样在教学《秋天的节日》的活动中一位教师设立的目标是:“了解一些中秋节的知识,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播放不同地区的人们如何过中秋的录像,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唱《爷爷为我打月饼》的歌曲,整个教学活动就结束了。从整节课教学的活动看,看似乎完成了教学的目标,但是由于确定的本节课堂教学的目标过于单一,过低,对活动的开展及活动之后的感悟的要求过低,教学活动变成了表演和假性展示,没有对这些看、听、唱等的活动做进一步的引导和升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回忆、交流、分享,来体验到中秋节的团圆、喜庆的快乐,去体会不同的人们在中秋节的思想感情,学生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整个教学活动是浅表性的,学生得不到深层的感悟。



在实施“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活动时候,教学不能只是忠实而有效的执行课程的过程,这样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在教学中不可能真正的得到发挥,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关注个人的经验,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的构建者和知识文化的创造者努力使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展示和“过”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体验、获得发展的一个过程。



3.教学目标过偏,教学目标性不强。



另一节教学《秋天的节日》课中,位教师设置一个目标是“了解神六成功发射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展示了许许多多的“神六”的图片,整节课围绕“神六”开展了“话‘神六’”和“画 ‘神六’”等一系列活动。把《秋天的节日》话题教学,主题变成“神六”的专题,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话“神六”和画 “神六”,教学目标过偏,有点牵强,使得主题目标不明确。有关“神六”的知识,与本话题“秋天的节日”话题的教学目标联系不大,可以提一下,或放在另外的主题活动中进行。



在《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教学中一位教师设置的目标是:“认识一些公共场所的安全标志,学做安全标志,并比赛谁做得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了“比一比,做一做”的活,许多安全标志学生已经认识,时间主要放在师生一起动手做安全标志,教学活动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做安全标志,怎样把安全标志作得标准、美观大方等。然后又花了许多的时间比赛谁做的安全标志好,谁做的安全标志漂亮。教学活动的重点是怎样做安全标志,安全标志做得怎样。《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这个话题的教学目标不是强调安全标志的艺术性,而是认识一些安全标志,更好的保护人身安全,知道在公共场所如何拒绝危险。由于教学的偏离,使《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这个主题教学达不到教学的要求。



  品德与生活(社会)提倡“用教材”,但不能教学简单的对教材进行“肢解”;教学内容和形式要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决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翻版。教师要深刻体会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话题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开发,找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需要教学的课程目标之间的连接点。把握好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5 13: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