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7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09:3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后记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围绕“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从课堂中暴露出了一些实际问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一、关注学生亲身经历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学生从5根小棒中任意拿出3根,摆一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有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练习: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最近? 3、寻找第三根小棒。4、如何将一根铁丝截成三段,且能焊成三脚架?

评价一节数学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增加拓展延伸题,让优等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更进一步。而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但是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学生在思考“能围成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发现两条短边的和比另外一条边长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当时由于我考虑到为后面的“任意”二字做铺垫,并没有对学生的这个答案做过多的评价。其实这是判断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一种最优化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束缚在教材的条条框框中,而忽视了班上少部分同学的灵感和智慧。在课堂中,如果我能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因势利导,我相信本节课,不仅能找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还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最优化方法,一定会为本节课增色不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09:41:34 | 只看该作者
  三角形三边之和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发现这个关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去“做”科学,而不是去“听”科学。教材在一开始创设了上学路线图,走那条路最近,这和学生的生活相连系,学生很好判断,那是为什么呢?和三角形的三条边有关系吗?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利用事先自己准配好的教具,进行摆一摆的活动,看能否拼出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问题,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也可以围成三角形”。

课堂中我创设了小明从家去学校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有几条路可以走?哪条路最近?我们能把小明家、学校、邮局看做三个顶点,所走的路线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小明为什么直着走最近?其中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请同学们猜猜看.

实验验证:我让学生每组准备了若干长度不一的纸条,要求从中任意取出三条,然后围成一个三角形。动手试试,看有什么发现?当学生开始后,有的同学发现有几种情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我引导,思考一下再这些纸条中你能想出几种方法?罗列一下,然后每一种都试试,看看哪些组能围成三角形,哪些组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学生动手验证。填写表格。比较后发现:当其中任意两个数的和大于第三个数的时候才能围成三角形。这样学生就很快的发现了三角形的这个特性。

老师我也想创造一个三角形,可是我只有两根小棒,分别是10厘米和8厘米,你能帮助老师想想第三根小棒可以是多长吗?最小是几厘米?最大是几厘米?有什么规律?学生在动脑后及时应用了新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是比较理想的,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其中还有不足之处:1、表格应训练学生自己设计,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不能让老师代替设计表格等。2、语言有的地方不够精炼,还需要再斟酌。总之,我的目标是追求完美的课堂,成就成功的教育人生,实现我心中的那个久违的梦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09:42:08 | 只看该作者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的活动中,经历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本节课是让学生以同桌活动动手操作的形式充分感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和我的教学设计是相符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关注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纸条摆一摆,看看能否围成三角形,结果有的学生围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围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这是为什么呢?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短有关系,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二是同桌合作,探究规律: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的三张纸条的长度填写表格,这个过程必须得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分析、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关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由老师上班的路线图导入,教学新知后我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老师上班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练习中的“用花盆摆三角形花坛”等都是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将“猜想—验证—归纳”贯穿始终。整个一节课我都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自己猜想、自己验证、自己归纳,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知识老师是教不完的,可是老师教的这种方法却可以受用无穷。

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束缚在教材的条条框框中,而忽视了班上少部分同学的灵感和智慧。在课堂中,如果我能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因势利导,我相信本节课,不仅能找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还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最优化方法,一定会为本节课增色不少。

2、不太注重教学细节,未能顺利的驾驭课堂。如:学生动手操作时,具体要求说得不够细致,导致有些同学操作时得不到要领,对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的处理,也需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0-10 23:1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1-5 19:22:12 | 只看该作者
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03: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