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yuand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作文指导

[复制链接]
29#
发表于 2009-10-14 15:17:00 | 只看该作者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教学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主题:
        大自然的美好

单元导读提示:
       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那数不清的山峦,道不尽的江河: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无不展示着自己的壮丽与神奇。让我们一起阅读本组课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用书的单元说明:
       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呓呢,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丁冬流淌。本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的珍珠般的泉水。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单元的导语提示了观察家乡的景物,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是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作准备。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课后的资料袋介绍了我国的自然奇观——神奇的泉。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宽带网”安排了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与本册课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中,与本单元大自然专题相关的课文有《走进大自然》《草叶上的歌》《雨儿在歌唱》《雾之美》《古诗两首》《一碗水》《我和企鹅》《小城三月》《梅雨潭》《日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自行阅读。

习作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一定的想象。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

       2.在习作的过程中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加深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

单元习作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燕子》一课,体验燕子的可爱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是怎样有顺序、抓住特点、展开想象来观察燕子的,是怎样用准确的语句写出燕子的特点,写出自己对燕子喜爱之情的。

       教学《古诗二首》,学习诗人对春天大自然的感受和喜爱之情;学习诗人是怎样抓住富有春天特点的景物来观察和表达柳树、春日的特点的,是如何展开想象的。

       教学《荷花》一课,感受荷花清新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体验作者热爱荷花的深情;学习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丰富想象的;学习作者是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一池荷花描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融入这美丽的荷花图中的。

       略读《珍珠泉》一课,交流读后的感受,了解珍珠泉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总结怎样观察景物和写作景物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观察和表达要有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展开想象。

       根据单元导读提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一处家乡风景的活动。像燕子、荷花、柳树那样的动植物,或者是像泗水滨、珍珠泉那样的一处景物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可以全班集体开展这一活动,也可以分成小组,由学生自己讨论后具体开展活动,还可以由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自己完成。在观察中要运用阅读教学中教给的方法,并做好口语交际的准备。

       口语交际《介绍家乡景物》活动,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说说景物的地点,有哪些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这处风景热爱的感情。这也是给习作做好口语表达的准备。

       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写自己家乡的景物,注意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写作方法,按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习作完成后进行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习作,互相评价,修改字句,分享习作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9-10-14 15:17:00 | 只看该作者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教学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文化主题:

    爱护周围环境

单元导读提示:

    让天空碧蓝,让河水清澈,让草木茂盛,让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阅读这组课文,让我们看看人们对待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请你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

教师用书的单元说明: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

    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

    教学本组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习作教学目标:

    1.留心周围的环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选择习作内容,借鉴课文的有关表达方法,写一篇与爱护周围环境有关的作文。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

    2.在习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保护周围环境的认识,愿意保护家乡的环境。

单元习作教学整体设计:

    从语文教学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则是综合运用语文这个重要交际工具的专门的实践性活动。本组口语交际的展示汇报和习作是本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和习作是综合性学习活动总结和升华,综合性学习活动是顺利完成口语交际和习作的保证,我们必须把它们纳入整组学习的过程之中,作整体组织安排。

    教学《翠鸟》一课,认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体验作者特别喜爱的感情,认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这是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正确做法。学习课文是怎样抓住燕子的特点观察和写作,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开始组织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燕子专列》一课,领会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的爱心,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课文怎样用关键语句来表情达意的。
   
       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找出并体会课文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课文通过具体的叙事表现小村庄变化的方法。交流综合性学习的调查结果并作整理,准备展示、交流活动。
   
       学习《路旁的橡树》一课,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自己随这件事的看法;学习课文具体叙事的方法,以及通过人们的赞叹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
   
       口语交际《我们能做点什么》活动,展示、交流、汇报综合性学习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讨论我们能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做点什么。通过展示交流活动,扩展学生的思路,提供写作材料,学习如何表达,为习作做好内容和表达的准备。
   
       习作,根据自己的认识,写有关家乡环境保护方面的的作文。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展开想象,写一写几年后自己家乡的环境;还可以写发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趣的事。内容上比较广泛,写法上一定要不拘形式。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写自己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记事、写景都可以,最好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还要加上适当的议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展开想象,写几年后自己家乡的环境,也是一样的。写调查中的趣事也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9-10-19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学会把物体写具体



潘东城编辑整理



状物(动物、植物、自然物、人造物),是四大记叙文类型(人、事、景、物)之一。学会把物体写具体,就为写好状物记叙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怎样才能把物体写具体呢?



(1)要少写、最好不写大家都知道的内容。



同学们读读下面这段话,想想有什么毛病:



上幼儿园时,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小狮子狗”玩具,直到现在它还摆在我的写字台上。“小狮子狗”非常叫人喜欢。它前半部是脑袋。脑袋上长着两只耳朵,两个眼睛。两个眼睛正下方长着鼻子,鼻子下面是嘴。脖子上套着“金项链”。身子不长,屁股上长着尾巴。



这段话中,第二句是中心句,可到底怎么“非常叫人喜欢”,后面却没有写出来。前半部是什么,脑袋上长着什么,身后长着什么等,这些还用介绍吗?当然不用介绍,因为大家都知道。需要介绍的是各部分什么样或怎么样,也就是有什么特点。把特点写出来了,怎么“非常叫人喜欢”也就具体表现出来了。



这就提醒我们,无论是写动物、植物,还是写自然物、人造物:对于人们都熟悉、都司空见惯、不说也明白的内容就不要再费笔墨;需要描述的是大家感到生疏的东西,具体地说,就是这些物体的特点。



(2)要抓住物体的特点,详写,写清楚。



抓住物体在形状、大小、颜色、声音、结构、质地、情态、用途等方面的独特之处,采取打比方、列数字、作分解、绘声绘色、描形摹态等多种方法,真实、形象、细致地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描写,并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交融进去。这样,也就将物体具体、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段话,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物体特点写具体的:



“小花鹿”可真讨人喜欢。圆圆的脑袋上,一对粉红色的小耳朵向上竖着,仿佛在倾听周围的动静。脸上嵌着两只明亮的眼睛,透蓝的眼眶里,那圆溜溜的黑眼珠还真有神采呢!一张小嘴微微撅着,像是要跟我说话。“小花鹿”的身体是橘黄色的,上面还有大红色的梅花斑纹。它那条又小又短的尾巴向上翘着,显出一副调皮的样子。它整天静静地蹲在我的写字台上。我在它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绿丝带,打了个蝴蝶结。这一下,它变得更加神气和漂亮了。



这段话先概括地写“小花鹿”可真讨人喜欢,然后按从上到下(耳朵、眼睛、嘴、身体、尾巴等)的顺序进行描述,条理清楚。描述中,作者抓住这几部分的形状、颜色等特征写得非常具体,如“圆圆的脑袋”、“粉红色的小耳朵向上竖着”等。另外,作者能发挥想象来写,如写耳朵,想象到它“仿佛在倾听周围的动静”;写小嘴,想象到它“像是要跟我说话”。这样静中有动,把“小花鹿”写“活”了,使“小花鹿”越发“讨人喜欢”了。



【思考练习】



(1)怎样把物体写具体?描写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2)以“____真叫人喜爱”为第一句,写一段话,把自己喜爱的一个(种)物体写具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9-10-19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学会把景物写具体



潘东城编辑整理



描写景物,用来展现独特的地域风貌和自然景观,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大自然的奇妙,是记叙文的又一重要类型。除此之外,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为烘托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等,也常常要进行景物描写。因此,学会把景物写具体,对提高作文的质量及水平,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怎样把景物写具体呢?大家先来读读下面这段话,相信这段话会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草原》)



(1)安排好记叙的层次、顺序。



写景物和写其他事物一样,对先写什么,后与什么,要有一个适当的安排,为写具体展开框架。如例段:一下笔,作者就开宗明义,首先点出要描写的景物(草原);接下来,记叙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总印象(第二至五句);最后写看到这种境界的感受(结尾两句)。在记叙见到草原的总印象时:作者又采取了由上至下(天→天底下)先总述后分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清新,天空明朗;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绿色的平地,柔美的小丘,白色的羊群)的顺序。统观全段,层次清晰,顺序得当,承转自然、紧密。



(2)抓住典型事物及其特征,从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生动地描绘。



把某一处景色写具体,一要抓住典型、最具特色的事物,防止不择重点、面面俱到;二要抓住典型事物的特点,特别是别人了解得不多或者根本不知道的方面,用打比方、拟人、联想等方法,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如例段:草原中的景物是丰富多彩的,而作者单写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平地、小丘、羊群。在描写这些独特景物时,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一碧千里的平地、小丘比作无边的绿毯,把流动的羊群比作绿毯上绣的白色的大花,把线条柔美的那些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看到的、想到的与感觉到的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让人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使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最忌单纯地介绍,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形式,目的是为了抒情,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因此,要处理好写景与抒情的关系,或融情于景,或借景直接抒情。如例段:作者在具体记叙见到草原的总印象时,寄无限喜悦和赞美之情于独特风光的描写之中,同时运用边叙边议(“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之法,直抒胸中感情;这样,既突出了草原极其辽阔和美丽的景象,又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在具体写看到这境界的感受时:作者先是直写自己的感受(惊叹、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小诗),然后又借物(骏马和大牛)喻人。这样就更加突出了草原的美,抒发了作者此时深沉而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把读者带入了那令人陶醉的境界之中。



【思考练习】



(1)如何把景物写具体?描写景物时要注意什么?



(2)以“我家的小院”或“美丽的花园”为内容,写一段话。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9-10-19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潘东城编辑整理



一件事(或一种活动),总是要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总是要涉及到一些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总是要有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阶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事情的“六要素”。记事文章,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写清了“六要素”,人们对这件事才会清楚、明白。在这“六要素”当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事情的主要环节,而“经过”部分又是记叙的核心,是头等重要的,是记事文章成败的关键,是必须要写清楚,具体的。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可以说,“经过”部分写得不具体,是同学们作文中的通病。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呢?



记叙的事情最好是自己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直接参与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的(因为道听途说的事情,是很难把经过写具体的)。这是把经过写具体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事情的经过,决不是“一团丝麻”的,总是有先后顺序的,总是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变换而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同学们依据“经过”的先后顺序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真地想一想:这件事的“经过”部分大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又都做了什么。然后,再按照这几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写。这样,既做到了有条理,又为把“经过”写具体打下了基础。



(2)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



写“经过”,不必要(也不可能)把其中的每一个阶段、情节、场面都写得详详细细。但是,又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一些重要的阶段、情节、场面,加以细致地描写,以使读者如历其事,如临其境。



(3)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



事情是人做的,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起着直接揭示事件意义的作用。因此,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就需要写清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具体表现,如人物在当时情况下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表情怎么样,心里怎么想的。把人物的表现具体写出来,事情的“经过”部分也就具体而且生动、形象了。



除此之外,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当地写一写当时的环境,如天气情况、景物变化等,以衬托人物、事件;适时地展开一些必要的联想和想象,以此补充或引申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这些,既有利于表达事件的意义,也有利于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具体。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经过”写具体的:



农村人图省钱,捆秸杆多不用买的草绳,而是就地取材,自己拧绳。所以,要捆桔杆,首先得学会拧绳。妈妈先拿一些玉米叶,然后缠在一起,用手一拧,就成了绳子,非常柔软。我学着妈妈的样子,也想把玉米叶拧成一条绳,可是拧出来的绳,粗细不匀,不是太紧,就是太松,根本捆不住桔杆。可我还是劲头十足。无奈,一连几次,就是“造”不出“成品”绳来。我有点泄气了,不想再拧了。妈妈看着我气馁的样子,鼓励我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不要着急。”听了妈妈的话,我准备再来一次。这回,我吸取上次的教训,先找一些不太干也不太绿的玉米叶(因为这样的玉米叶有韧性),然后,把一头踩在脚下,另一头拿在手中,拧的时候注意用力均匀。这次拧出的绳就是不一样--成功了!



这段话讲述的是小作者由不会拧玉米叶绳子,到会拧的过程。作者先写学着妈妈的样子拧,拧不好,仍旧劲头十足;接着写一连几次都失败了,有点泄气了;随后写妈妈对“我”语重心长的鼓励;最后详写“我”在妈妈的鼓励下继续学,终于成功了的情景。全段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在记叙“经过”的过程中,作者写出了“我”遇到困难时的心理(先是“劲头十足”,后来“有点泄气了,不想再拧”了),妈妈教育“我”的语言,特别是准确运用了“找”、“踩”等词,写清了“我”拧绳的行动。这样,事情的“经过”就显得很具体。



【思考练习】



(1)为什么强调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怎样才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2)为老师、父母献一次“爱心”,或制作一个小物件。然后,把“献爱心”的经过或小制作的经过写出来,要求条理清楚,内容具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9-10-19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潘东城编辑整理



一件事(或一种活动),总是要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总是要涉及到一些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总是要有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阶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事情的“六要素”。记事文章,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写清了“六要素”,人们对这件事才会清楚、明白。在这“六要素”当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事情的主要环节,而“经过”部分又是记叙的核心,是头等重要的,是记事文章成败的关键,是必须要写清楚,具体的。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可以说,“经过”部分写得不具体,是同学们作文中的通病。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呢?



记叙的事情最好是自己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直接参与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的(因为道听途说的事情,是很难把经过写具体的)。这是把经过写具体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事情的经过,决不是“一团丝麻”的,总是有先后顺序的,总是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变换而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同学们依据“经过”的先后顺序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真地想一想:这件事的“经过”部分大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又都做了什么。然后,再按照这几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写。这样,既做到了有条理,又为把“经过”写具体打下了基础。



(2)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



写“经过”,不必要(也不可能)把其中的每一个阶段、情节、场面都写得详详细细。但是,又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一些重要的阶段、情节、场面,加以细致地描写,以使读者如历其事,如临其境。



(3)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



事情是人做的,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起着直接揭示事件意义的作用。因此,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就需要写清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具体表现,如人物在当时情况下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表情怎么样,心里怎么想的。把人物的表现具体写出来,事情的“经过”部分也就具体而且生动、形象了。



除此之外,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当地写一写当时的环境,如天气情况、景物变化等,以衬托人物、事件;适时地展开一些必要的联想和想象,以此补充或引申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这些,既有利于表达事件的意义,也有利于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具体。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经过”写具体的:



农村人图省钱,捆秸杆多不用买的草绳,而是就地取材,自己拧绳。所以,要捆桔杆,首先得学会拧绳。妈妈先拿一些玉米叶,然后缠在一起,用手一拧,就成了绳子,非常柔软。我学着妈妈的样子,也想把玉米叶拧成一条绳,可是拧出来的绳,粗细不匀,不是太紧,就是太松,根本捆不住桔杆。可我还是劲头十足。无奈,一连几次,就是“造”不出“成品”绳来。我有点泄气了,不想再拧了。妈妈看着我气馁的样子,鼓励我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不要着急。”听了妈妈的话,我准备再来一次。这回,我吸取上次的教训,先找一些不太干也不太绿的玉米叶(因为这样的玉米叶有韧性),然后,把一头踩在脚下,另一头拿在手中,拧的时候注意用力均匀。这次拧出的绳就是不一样--成功了!



这段话讲述的是小作者由不会拧玉米叶绳子,到会拧的过程。作者先写学着妈妈的样子拧,拧不好,仍旧劲头十足;接着写一连几次都失败了,有点泄气了;随后写妈妈对“我”语重心长的鼓励;最后详写“我”在妈妈的鼓励下继续学,终于成功了的情景。全段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在记叙“经过”的过程中,作者写出了“我”遇到困难时的心理(先是“劲头十足”,后来“有点泄气了,不想再拧”了),妈妈教育“我”的语言,特别是准确运用了“找”、“踩”等词,写清了“我”拧绳的行动。这样,事情的“经过”就显得很具体。



【思考练习】



(1)为什么强调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怎样才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2)为老师、父母献一次“爱心”,或制作一个小物件。然后,把“献爱心”的经过或小制作的经过写出来,要求条理清楚,内容具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5 20: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