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出神入化的书画艺术”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16:3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点推荐文章 基于生活的文化才有魅力 基于文化的艺术更具神韵
──“出神入化的书画艺术”教学反思
北京市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 张丙元
2014年4月10日上午第一节在中关村第三小学本部参加海淀区“世纪杯”教学基本功展评活动,讲了“出神入化的书画艺术”一课,同时同课异构,有幸听了李亚兰、周维维、刘艳老师的课,感到获益匪浅,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出神入化的书画艺术》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三课《我们的国粹》中的第一个主题“风行中华”的第二个话题,从中华文化和国粹的角度讲书画艺术,强调的是出神入化,旨在引导学生较为深入地认识国粹,理解中华文化独具魅力。这是本课、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是品德课区别于书法、绘画、阅读等课程之所在。当课程结束,尤其是听了其他几位优秀教师的课之后,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还得不断地学习。

结合做课和听课,我想从设计和把握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重点是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独具魅力”之领悟;从听课和学习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不足和其他教师的长处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书画艺术“出神入化”及相应教学之理解。

一、通过设计和把握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独具魅力”之领悟

本课教学与京剧、中医同为国粹教学内容,计划为一到两课时,内容较多,内涵深刻,外延甚广。除知识以外,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悟书画艺术之出神入化。

我在设计的时候,为了增加文化的对比性和学习的趣味性,创设了一个小的情景,通过“帮助国际友人寻找国画”导入,引出课题和学习任务;最后在练习巩固阶段呼应前文,通过选出一篇作品推荐给国际友人提炼感知,拓宽到国际影响方面。但讲的时候比较仓促,面有点窄,可以再点得宽一点、深一点。

(一)艺术离不开文化,书画艺术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接下来我特意把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文房四宝》前移到开篇,引导学生以时间为轴,以书画艺术及其工具的历史和发展为基础,得出历史悠久的结论并由此开始学习,从而认识到书画艺术之所以能够出神入化,能够成为国粹,能够代表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之瑰宝具有历史必然性。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我认为不能就书画而谈书画,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书画艺术出发,沿着历史的足迹,尝试着站在文化的角度看待书画艺术,用历史史观观察文化现象,用科学发展观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从书画到艺术再到文化,从书画艺术出神入化到国粹构建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美和乐趣到中华文化独具魅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理清学习线索,进一步掌握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的主要思路和基本方法。这也是我一贯的主张和做法,只是教学中与上下文的联系还不十分紧密,让学生感悟的方式比较单一,有时候自己一着急就打断学生,直陈其意,不够稳重和艺术。

(二)书画艺术是我们的国粹,是一种生活艺术,因生活而充满活力

找身边的国画没有刻意追求统一性,也没有单单选择国画,也包括了一点书法的作品,准备了比较多的实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初步意识认识到书画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国粹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一种生活艺术。这一环节自我感觉讲的多了一点,让学生交流的少了一点,安排也可以再巧妙一点。

(三)品德课讲书画艺术,重在理解出神入化和与生活的关系,选用的作品要简洁、典型、含义深刻易于理解,能够充分说明书画艺术特点

国画艺术风格的学习无疑是本课的一大重点,主要是通过观看教材附的视频短片、分析当代书画大师关山月的梅花图以及分组赏析、交流、完善学生作品三个环节来完成的。通过教材分析、学前分析和试讲,舍弃了教材中赵云壑之梅花图,一是因为题诗文字较多,含义深刻,学生易曲解,浮于表面,甚至误读为坚韧之人需忍受孤寂之苦,做冷傲之态等意,与品德教育主流方向背道而驰,效果不佳;二是因为生僻字较多,学生对作者和作品了解程度较低,抛开作者和作品谈诗情画意非明智之举。我选择了关山月的梅花图无论是画法还是神韵都首屈一指,“梅花香自苦寒来”题字为本册书第一单元第十八页出现过的题目和内容,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且深刻。从现场教学效果看,这一部分我虽然强调了艺术风格,尤其是神韵和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但让学生欣赏、品鉴的还不够深刻,其他几位教师的处理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四)以人为核心,突出文化源于生活,源于努力,引导学生透过书画作品学习人的精神,彰显品德课的本质

我在准备本课、本单元乃至教材所有涉及国家、历史、民族精神等内容时,始终在思考“如何与学生相联系,促进其在思维和精神等方面全面发展?什么是我们应该突出、应该宣传的?”《课标》指出“品德课的目标是提高公民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用书明确提出“艺术来源于生活,与人的创造和努力分不开。”教材通过王献之通过十八缸水苦练书法和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的故事,引导学生领悟书画艺术来源于生活、源于不断努力两个点,突出显示了品德课的本质,也比较适合学生理解和接受。

经过课前调研,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美术、书法等课程的学习对书画艺术有所了解,无须过多赘述,同时为了突出书画艺术源于生活,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感情、独特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我特意增加了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名句并结合《奔马图》引导学生理解徐悲鸿画的马就是他自身精神的写照,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使学生再一次印证了中国书画艺术充满神韵,充满诗情画意的内涵,即书画蕴含人的精神,人是文化、艺术的核心。教学的时候点到即止,没有加过多解释,以免超纲、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教学显示:这样的补充有利于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更好地理解书画艺术,理解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接受上也不会过于牵强。不足的就是故事多了以后形式比较单一,学生表达的机会较少。思考需要一定的空间,学生欣赏书画艺术的其他经典之作的机会相对较少,深度足矣,面有点儿窄,对于教材强调的联系生活场景,反映书画艺术对生活的装点、美化作用和对人的陶冶和促进的作用等有所删减。如何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精神人格的基础上,使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更加主动等是我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需要再多下一番功夫。在这方面,其他几位老师的设计和把握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虽然是品德课,我还是设计了比较多的练习,包括选一选、连线、为书法教室装修出谋划策、谈感想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检验教学效果,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足之处就是把时间记错了,以为要超时了,比较仓促,没有充分发挥这些形式的促进、调整、缓冲作用,显得不够成熟。

作为教师,我们总是想追求完美,但世事皆有缺憾。从备课和上课的角度,本节课我尽量调动教材和生活中的资源,在保证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变的前提下,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次序进行了调整、补充,有一些取舍,意图就是引导学生基于文化看艺术,基于艺术看书画,更好地理解神韵,领悟中华文化独具魅力之所在,并为之感动,为之自豪,乐于、敢于传承、创新和发扬。对此前讲课、做课中出现的一些不足有了一点改进,比如基于单元甚至整本书、整个品德课进行备课,整体架构;基于学生进行设计,基于教材和学生生活资源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简练教师语言,提升课堂教学整体节奏、尽快进入正题等,自己感觉好了一点,自如了一点。当然,自己感觉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体验和感悟,把握时间和节奏等,尤其是指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领悟出神入化,还远远不够,需要向其他优秀的教师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16:37:04 | 只看该作者
二、通过听课和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书画艺术“出神入化”之理解

这次赛课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对我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既可以博采众长,也可以取长补短,便于比较,利于反思,尤其是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对照自己的教学,主要有三个问题比较突出:老师讲得多,学生交流少;课堂有激情,学生欠活跃;系统学习多,体验活动少。结合到本课教学就是书画艺术说得多,出神入化感悟少。其他三位教师对书画艺术“出神入化”的理解、设计和把握值得总结和学习。

(一)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审美体验感受艺术与社会之美

尽管自己也通过举例、让学生评一评自己的书画作品、推荐大师作品等环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书画艺术的特点,通过观察、评论和交流着重体会“神韵”、“诗情画意”、“优秀作品离不开生活和努力”、“出神入化”等,但总觉得讲得有些浅显,不够美,不够味儿。

第二节课李亚兰老师在这方面处理得比我好,也比我自然。她在学生初步了解了生活中的书画艺术及书画艺术的特点之后,没有急于让学生交流和小结,而是跟着学生一起欣赏书画精品,一幅幅作品随着美妙、舒缓的音乐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李老师或点评、解释、提问、提示观察要领引导学生默默观察、点出美在哪儿提升学生审美眼光,不仅让学生静下心来体会、感悟刚刚学习的知识,而且通过观看和欣赏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书画精品,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当李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感受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出神入化”。这是一种典型的通过审美体验感受艺术和社会之美的方法。相比之下,我出示的作品经典但比较单一,感性不足,不足以刺激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感知;讲练结合过于分明,过于理性,审美体验相对浅薄,不足以引领学生独立进行审美体验和思考。

就像专家说的,品德课虽然不是艺术课,但应该让学生多欣赏,多用审美的眼光观察、思考和感悟,这样生成的情感才是真实的,不可缺少和替代的。我的课面有些窄,学生对“出神入化”的感悟不深刻,不够美,不够味儿,从而事倍功半;李老师在这方面的处理自然流畅、唯美生动,事半功倍。

(二)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发现和认识事物规律

教材以生活中的书画艺术开篇,以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学习书画艺术、喜爱书画艺术、从中得到乐趣结尾。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强调品德课的生活性和社会性。

周维维老师以现实生活中的书画艺术开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和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比我从历史、现实、风格、勤奋引导学生学习直接得多。

课程最后,我以所在学校书法教室正准备装修,让同学们出主意想办法,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但设计挺好,展开不够,采取课后思考、提建议的方式进行,稍有欠缺。

实际上,不同的课程设计体现了我们不同的学生观,我自己还是主观意识较强,贯彻和落实基于学生的课堂教学的意识还不够强,这一点需要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进一步加强。

(三)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德课教学,一定要满足学生在思想认识、精神人格等方面的需求,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结合本课,虽然不一定让学生非得现场进行书法、绘画,但创设这样的情景,还是必要的。我在这方面尽管做了一些准备,但失于精细,有些准备好的东西没有用,有些可以让学生参与、交流的环节过于紧缩,浅尝辄止,有走过场之嫌。

刘婧老师的课娓娓道来,紧凑灵活,张弛有度,精心设计提问,灵活把握学生思维动向,为了学生可以牺牲自己的一些想法,更像是一位导师。她根据教学内容和安排,设计了不同的情景,吸引学生共同参与,主动思考,而不是自己在讲。这是我所不及者。

比如刘老师以毕加索评价齐先生的国画为引子设计了小情景开篇,问学生“毕加索说的齐先生指的是谁?”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说说“毕加索为什么这样形容国画艺术?”引发学生直入主题,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句句不离书画艺术,在导入主题的同时,也把中西方文化,特别是书画艺术的交流与区别呈现出来,让学生去思考。这样的情景不做作,不空泛,宛若行云流水,看似平淡,潜移默化间引导学生思考品德与社会的问题,很值得借鉴。

再比如刘老师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创作分组交流,没有刻意去追求艺术样式多么丰富,学生作品多么完美,而是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别人的优点,多谈自己的收获,用欣赏和审美的眼光看待艺术,尤其点明自己欣赏同学的作品不是因其高深,也不是因其完美,而是欣赏同学追求美的态度和做法。这是我所未讲的。

刘老师用一堂课告诉我们品德教师不一定是全才,但一定是做人的榜样,要认真学习,严谨备课,精于提问,勤于反思,尊重学生,追求真理。

四位教师的设计思路不同,讲课风格不同,课堂呈现和学生反应不同,但可以看出大家都很努力,都想更加完美。人无完人,课无完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遗憾。这也说明教好品德课不是那么容易,老师非下一番苦功夫,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才能进一步提升对书画艺术“出神入化”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对品德课教学和人生的理解,不断进步。

通过听课,我觉得自己今后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与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无愧品德教师之称号;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审美体验感受艺术与文化之魅力,感受生活之乐趣,感受自然与社会之美;通过生活体验更加自觉地发现、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情境体验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立、健全自己的人格,为拥有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人生,建设更加美丽、更加和谐的社会奠定品德之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5 21: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