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0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教育发展方式转变途径包括的三个层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20:5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教育发展方式转变途径包括的三个层次
甘肃省正宁县山河初中    刘晓丽   
【内容提要】:教育发展方式实质就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教育发展。学生的素质不能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要求、不能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就必须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并进行相应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育体制机制相对应,教育发展方式转变途径应包括三个层次,即为结构层次、技术层次、制度层次。可以把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之“技术途径”中的“技术”的概念,进一步细分为教学技能、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技术工具四个维度。
【关键词】:教育发展方式  结构层次    技术层次   制度层次
教育发展方式是实现教育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实质就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教育发展。之所以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是因为教育发展的现实结果与理想目标存在着巨大反差。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成就显著,教育系统所产生的人才在总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结构和质量却仍然存在着严重问题,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技能型的人才和创新型的人才严重短缺,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人才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不匹配,严重制约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着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学生的素质不能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要求、不能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并进行相应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育体制机制相对应,教育发展方式转变途径应包括三个层次,即为结构层次、技术层次、制度层次。
一、结构层次:调整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即教育体系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的各级各类及各种形式的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衔接而构成的整体。教育体系涉及及教育总体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教育体系结构主要有教育类别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空间而已结构等。
教育结构告诉我们各类人才的类别、规格、专业等,以及其数量的比例和区域的分布,实质上是教育目的和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的具体化,它明确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确定了教育活动的目标框架和基本“骨架”。
教育发展的国家意图与战略目标必须通过教育体系才能实现。教育结构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是知识结构,教育类别结构、层次结构、空间布局结构都反映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知识布局,教育体系结构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知识就是力量,这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这个教育体系结构是否合理?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多余?能否找到工作?会不会出现人才的结构性过剩与短缺?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家发展急需的战略性人才能否培养出来?
如果教育结构不合理,就会造成巨大的结构性浪费,甚至引发灾难性的社会问题(如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合理的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有良好的契合关系,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因此,教育结构的调整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在诸多种转变方式中具有首要地位。在当前,我国教育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充分,致使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二是英才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地位不彰,杰出的科技人才短缺。三是不同类别同一层次的学校设置,不同层次同一专业的专业设置在结构上严重错位。四是区域间教育的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各级各类教育的城乡差距、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差距突出,区域间“知识差距”和“人才差距”亟待缩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20:56:29 | 只看该作者

笔者认为,教育结构调整的要点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包括继续阶段的职业培训,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建立纵贯大中小学的、相对独立的英才教育体系,培育大批英才;制定科学的教育作专业设置标准,完善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解决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定位不清的问题,以及专业设置错位与重复的问题;调整教育空间布局结构,解决区域间不均衡问题,重点是扩大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科学类结构,适当开设中西部地区所急需的、实用性强的和新兴的学科和专业,提高中西部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缩小区域间的知识差距。
教育结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同,涉及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办学机构之间利益的调整,管理部门之间在权责博弈上的自身利益考量、地方政府的扩招冲动和学校升格追求、教育机构的生存危机、家长和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存在的机会主义倾向等因素,都会对教育结构的合理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要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超越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开展深入持久的预测研究,提出科学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政府需要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加大对于教育体系的统筹力度,切实解决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这一顽疾,解决责任不明的问题。由于事关大局,高层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必须采取有力举措,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技术层次:改革教学模式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层次则主要关注微观的培养过程,具体回答教育活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力图通过教育过程的变革,引发教育结果的改变,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最核心的环节是教学,人的培养过程的核心是教学过程,教学是最能体现教育行业的技术层面、专业层面的活动。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层次”关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是“教学模式”的改革问题。教学模式(怎样培养人、怎么教)不只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它包含更多的维度。
教学模式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概括性的表述,涉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具等)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等要素。
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结果—人才培养的质量,技术途径的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其核心任务是更新“关于教学的技术”即改革教学模式。
我国教学模式的现状令人堪忧,教学目标有偏差,教学内容繁难偏旧,教学方法落后,多媒体工具使用不当(包括使用不足或者使用过当,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不能有效整合,评价学习效果只看考分高低,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利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模式的改进尤为迫切。由于片面、过度追求升学率,为考而教、为考而学,师生被考试指挥棒所左右,学生的成长是“被成长”,学生的发展是“被发展”,学生的学习是“被学习”,学生缺乏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学习与成长的过程苦不堪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20:56:3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认为,直接影响教学模式改进和优化的重要因素有四个方面:第一,教师个体的教学技能。第二,课程知识。第三,教学知识。第四,教学工具。
因此,在“教学模式”下,可以把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之“技术途径”中的“技术”的概念,进一步细分为教学技能、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技术工具四个维度,它们对于教学模式改革都至关重要。
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技术工具都是外在于教师而存在的,其三者要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影响,首先必须让教师掌握这些知识和工具,把这些知识和工具使用的方法内化为个体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让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如果一个教师由于自身原因或者外部原因(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提供必要的培训),对于教材知识没吃透,不懂得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了不会使用现代技术手段,那么,他就不具备必要的教学技能,因而就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
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有关教学技能、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技术工具的存量,以及今后增量的变化速度,决定着这个国家或者区域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广义的技术概念涉及“人力资源”(技能)和“知识资本”(知识和知识转化后形成的技术工具)两个方面,在此处是指关于教学活动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的存量盘活和增量开发是技术途径的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主要途径是,包括校本、区域层面开展的培训活动和教研活动;课程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技术工具的生产途径是研究与开发。而且,正是教育研究开发出的知识和技术,成为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为教师培训和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
由些,可以提炼出技术途径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三大任务: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教师培训以提高其教学技能、加强教育研究为教师培训和教学模式改进提供知识基础。三者在逻辑上有递进关系。可见,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研究是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人力支持与智力支持的重要举措,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奠定了坚实基础,是落实“人才强教”战略和“科研兴教”战略的关键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两大支柱。
因此,技术途径的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整体考虑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教师培训、加强教育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系统性的变革,改造我们的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让教师乐教、会教、教好,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
三、制度层次:转变管理方式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层次强调制度创新,旨在为教育结构调整、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为“培养所需的人”、为“正确地培养人”保驾护航。
实际上,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教育研究的必要性早为人知,相应的变革在实践层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交,但整体来看,成效并不显著,进展比较缓慢,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动力机制,或者说是激励与约束机制。因此,需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通过诱致性或者强制性举措,提供动力和压力,提供推力和拉力,引导各相关主体着力调整教育结构、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强化教育培训和教育研究。而这训要求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因此,“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成为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关键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20:56:39 | 只看该作者

制度是指调整活动主体之间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制度包含体制和机制。体制一般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体系,而机制是指使体制或上位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是人为设定的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的运行规则与制度和体制相比,机制更具操作性和技术性。
教育制度种类繁杂,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才能发挥激励和约束功能,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呢?本文认为,最关键的制度是教育问责制度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教育评价制度。
问责制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通过对问责对象(如各教育主体)行为的导向、监督和矫正功能,保障绩效目标的实现。教育问责制中的“责”有两层含义:一是各教育主体如教师、学校、政府应该履行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即应该做的行为和禁止做的行为,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学校必须开足开齐课程等等;二是各教育主体没有履行教育义务所要承担的法定后果即“法律责任”。我国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对故意不完成教育任务给教育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行为,必须由所在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当事教师处分或解聘等惩戒。问责制强调约束和惩戒,本质上发挥的是负向激励作用。教育问责制也包含正向激励的内容,如对于履行教育职责表现优秀的教育主体予以奖励,奖励方式包括职务晋升、薪酬增加、授予荣誉称号等。
问责制行之有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奖惩挂钩、与行为主体的切身利益挂钩。而且奖惩力度越大、涉及的切身利益越大,问责制对于个人行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就越大。
构建教育问责制度,首先必须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确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并以之统帅评价指标与标准的开发,为问责制度提供正确的导向。
评价制度与问责制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有评价制度,非常客观地对某一类教育主体的绩效表现评出了优劣高下,却没有奖惩问责,结果表明是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制度则不能发挥奖勤罚懒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反之,如果只有问责制度,而没有评价制度或者评价制度不健全,不能对于绩效表现予以客观评价,此时的奖惩问责就会失去公正性,被问责的对象也不会认同,制度也不会发挥激励和约束功能。
当前的教育评价制度和问责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果性指标和教育标准不明确,甚至有偏差,如有些地区和学校依然“以考分论英雄”;不同行为主体的职责不明确,如对于调整教育结构,不同层级政府各自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无明确要求;没有奖惩或者奖惩力度太小,起不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建立有效的教育评价和问责制度有三个要点:
首先,确定“到底要什么”,即确定教育的结果性指标与标准,如合理的教育类别结构与专业结构(数量结构与培养规格维度)、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维度),并将这些指标进行细化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20:56:43 | 只看该作者

其次,确定“应该做什么”,即确定过程性指标,明确要达到教育目标(结果性指标)不同的教育主体应该承担职责和义务。
第三,确定“有什么奖惩”,即确定达不到结果性要求和过程性要求要受到的惩罚和达到后所给予的奖赏。
上述三个要点中,重点和难点是确定不同的教育主体“应该做什么”。如对于教育结构调整,教师和学校显然无能为力,相关职责在政府,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规划与整体统筹职能。而且规划与统筹的重心必上移,重点是强化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相关职能,如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的,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育事业,制订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省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理分布,促进省城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
对于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学校、不同层级政府等教育主体都有责任,需要建立一个以质量为本的教育评价与问责制度体系。共性的责任和要求是,不能单纯以成绩分数或者升学率作为衡量的唯一指标,要全面衡量教育结果,把学生发展的其他维度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等也纳入评价指标中。同时,对于不同主体有不同的责任要求(过程性指标),如评价教师时,要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学法指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德育实施等纳入指标体系;评价学校和校长时,把规范办学行为、改进教学管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开齐开足课程、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纳入指标体系;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和行政官员时,把制定教育质量标准、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完善教育质量督导评估与监测,加强老师教学技能培训、加大教育教学研究力度、加强培训机构与研究机构建设等纳入指标体系。可见,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学模式是各教育主休共同的责任,但在不同的管理层面,责任是分层的,对于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与问责应该有机结合,三者形成合力,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制度体系,协同发挥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2-18 19:14:16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发展方式是实现教育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我国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

与人的发展的能力尚有明显不足,

教育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三条路径

即结构路径、

技术路径和制度路径,

分别关注教育结构的调整、

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育管理

方式的转变,

其中的优先事项是教育类别结构和专业结构的优化,

教师教学技能的改进,



及教育评价制度与问责制度的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04: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