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感悟 教师因爱而美丽发言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6:5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教师因爱而美丽》,分享我在暑期读《做有灵魂的教师》一书的反思和感悟。
一、要想成为一个有灵魂的教师,我们心一定要充满爱。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教师的灵魂,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了爱的教育,就如同没有心的蜡烛,无法燃烧无法照耀,更无法给人温暖。在教育中,抓住时机,通过赏识帮助孩子和谐、自然的师生关系就应该是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用心灵塑造心灵,用美好缔造美好。因此说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的灵魂,更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师德素养。坚持爱的教育,从心开始,要让爱成为滋养生命的精神食粮。回想自己从四年前的不适应到慢慢适应再到融入,感受着五光十色的一年级,深入其中陶醉其中,孩子们的丰富和深邃清澈,我的生活也因此变得五光十色。每天都幸福的沉浸在快乐的一幕幕。忘不了孩子们把课堂上刚刚学会折的郁金香执拗让我收下;忘不了孩子们围着我看作业时热不可耐时背后突然感觉有丝丝凉风;忘不了在我不经意时孩子们会把自带的小金橘放在我的书上;更忘不了随时随地都有一声声亲切的“美术老师好”,甜甜的滋味溢满心怀。

二、要想成为一个有灵魂的教师,我们心中一定要充满真情。我的已做了老板的闺蜜的一句话我记忆深刻,“你的微笑里有没有真情,别人比自己更明白。”没有真情,‘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真情是教师专业成长中博爱的体现,也是高品质教育必然的最高要求。龙应台女士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就愿意坐在石阶上为一个年仅5岁的小男孩——王爱莲等上一辈子,愿意让他用笨拙的双手从从容容地结扎好一个完整的蝴蝶结后,给他获取成功的希望与惊喜,让他从未得到蔚藉的心灵得以满足。请你多给孩子点儿时间和耐心,学会等待和宽容后定能感动他们。相信你的孩子也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好老师而一步步地走向成功,从而感悟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断地努力向上。这就是智慧型教师享受教育的快乐,这就是师生之间博大无私真爱的魅力所在,缺少了这些,我们的教育依旧是事倍功半徒劳的苦差事。没有真情,没有对教育的执着追求,那就只能是一种敷衍和应付了。有了真情,今日的教育就会有金灿灿的阳光,有了真情,孩子们的明天就会变得更美好,有了真情,孩子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充实。
三、要做有灵魂的教师,还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大量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读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做有灵魂的教师》提出:“深入探索,自觉反思”是教师自身成长的主要途径,要想成为一个有灵魂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这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于语言,都蕴藏着一种无形的思想底蕴,教师到底用怎样的思想来熏陶学生也是致关重要的,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将来!所以我们要在教育实践的反思过程中,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如何成为一个有灵魂的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灵魂的教师。我们得像李希贵老师所说地那样去做:没有教师的学习、反思所带来的进步,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要让一次次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我们不断丰富自己和进步的阶梯。因此,做有灵魂的教师,就要始终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让学习和研究成为一种终身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永远的精神追求。让我们的心每天都开出一朵智慧的花爱的花,芬芳着自己也芬芳着学生,美丽着自己也美丽着学生。              
每一个人只有体现生存的价值,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正如焦金鹏老师所讲:“人生的意义在于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灵魂更高贵一些”“人生在世就是修炼灵魂的过程”,做有灵魂的教师是我们每个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做有灵魂的教师》以其独到的见解引领我们穿越教育的迷雾,使我的灵魂的躁动渐渐安静下来,作为教师,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思想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丰富、深邃、温暖的思想之中,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教师心中的爱。我们的生命一定会因爱而精彩,我们也一定会因爱而美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9 10: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