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复制链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22:00 | 只看该作者

灵吧!让书籍去占据青年时代吧!假如你的同学感到书籍永远是一种新奇之物,假如年轻人总想单独地躲起来去享受这种瑰宝,假如在青年当中有许多这样有读书癖的“怪人”,那么,我们的社会目前还不能对付的许多棘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想,自学有一个必备的条件,这就是个人要积累一些藏书。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同学,到小学毕业时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个别同学有400—500本书。我们特别关心的一件事,就是要让那些在家庭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没有书籍就会感到精神生活很贫乏的环境的儿童,以和那些在学习上遇到严重困难的儿童,一定要拥有丰富的个人藏书。在同学上小学的年代里,逢到同学的生日、“图书节”、少先队组织周年纪念日、同学入队和入团的日了,学校、少先队组织、家长委员会、校长都给同学赠送书籍。?
我们学校有一个由同学和成年人联合组成的“读者协会”,它每周为成人和儿童举行一次读书活动。高年级同学建立了一个“书籍合作社”,它在居民中开展普和图书的活动。?
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每一个同学的个人藏书中有几本是经常地反复阅读的心爱书籍。我们在“文艺朗读晚会”或晨会上,朗读优秀的文艺作品,——这有助于培养同学对反复阅读的需要。?
我们的教师还特别关心让每一个中年级和高年级同学的个人藏书里有丰富的科学书籍。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早期的年代里,就应当开始深入钻研人类知识的某一个领域。只有通过独立阅读来满足同学多方面的智力兴趣,才干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钻研。要让一个人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多读、多想、多探求,他才干似乎偶然地发现自身最感兴趣的某一个专门领域。?
我们的同学的课后的脑力劳动,大局部用于个人选择的独立阅读,小局部用于准备功课。在我们这里,阅读非必修的图书和准备功课是两个权利相等、意义相同的因素。?
家庭作业主要在早晨上学前的时间里完成。这样就为自学留下了空余时间,——同学可以利用下半天读书和参与小组活动。我们的同学在午饭和午休以后,就在阅览室或家里读书,写作文,写提要,或者从事各人喜爱的活动。这种脑力劳动对于培养自学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同学都有他自身最喜爱的一门学科。并不是在所有的同学身上都同时出现这种喜好的,每一个同学都通过自身的具体途径而到达于迷恋某一门学科的境界。但是尽管经过的途径不同,同学一般地都是从课堂教学得到启发而去课外阅读科学书籍,都是由教室走向阅览室,由某一个问题激发了兴趣而读第一本课外书到积累起个人藏书的。?
只要一个少年刚刚发现他最喜爱的学科,教师就必需注意满足同学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我们的每一个教师都利用暑假旅游的时间,不只为学校阅览室,而且为个别同学的私人藏书选购一些有趣的图书。每一个教师都力求做到,使他的同学在最喜爱的学科方面知道的东西,比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多好几倍。这一点是要靠课堂教学与整套的课外活动(以阅读和小组活动为中心)的相互联系来达到的。每一个同学在个人藏书中都有一大叠有关最喜爱学科的书籍。同学就自身喜爱的学科所做的摘录和练习,反映出他的阅读情况。?
可以说,个别青少年之所以肯学习,就是因为他们有一门最喜爱的学科并且在这门学科上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这对他们来说是—种强大的精神支柱:由于在心爱的学科上能取得优异的分数,同学就永远不会对自身的力量丧失信心。?
我们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同学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是注定要落伍的。我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一个人假如感到自身无能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发生性情孤僻、不相信他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每当我想到,在许多学校里,在教室的最后排,还坐着一些好像被遗弃的落伍生和留级生,他们心情郁闷,性格暴躁,或者对知识毫不动心的情况时,我就不能不感到一种由衷的痛心。我们不能让这些同学怀着冷酷的心情,对知识毫无兴趣地走出校门!假如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果,假如他没有一门自身喜爱的学科,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
99、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坚持一致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假如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种一致性表示在哪里,以和如何去达到这种一致性呢??
在帕夫雷什中学,20年来形成了一套全体教师跟同学家长一起开展工作的实际方法。下面我就来介绍这套工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我们的基本认识是:家长、亲属是儿童的最早的教育者;正是在学龄前的几年间,也就是在儿童接受教师的影响开始以前很久,就在他的身上种下了人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根子。儿童从2岁到6、7岁,从周围环境中和他经常接触的人那里获得大量知识,这些知识好像都砌进了他的心理发展的地基。儿童个性中的精神财富,还有教育家们称之为对知识的渴望、好奇心、探求精神、思维的敏捷性之类的东西,这些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儿童从2岁到6、7岁时所处的环境如何。? 我们力求让家长们懂得这些道理。我们学校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时地提高家长们的教育修养水平。我们坚信,教育学的知识,就像法制知识一样,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必需知晓的。我们的家长学校分设几个组。在第一组(我们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组)里学习的是2岁至5岁儿童的家长;学制为2年;教学形式是由有经验的教师讲课。学前组的课程内容是讲这一年龄期的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我们给家长们提供一些实际建议,说明怎样在家庭里为儿童发明一个应有的环境。?
我为学前儿童的家长们编写了一些建议资料,说明怎样逐月地、逐年地在儿童面前揭示自然界、劳动、艺术、人的相互关系等构成的这个多方面的世界,逐步地激发儿童的认识愿望。我在两年时间里向学前儿童的家长们讲述,怎样通过让儿童认识各种现象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求知欲。同时,要特别注意在其相互联系中发展思维和言语。有几讲是专门谈“怎样教给儿童看见世界”这个课题的。我谈到,在使儿童了解自然界的时候,怎样教给儿童看见那些乍一看来所看不见的东西即隐蔽的东西,怎样向儿童指出事物的因果联系。我们强调指出,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他们关于周围世界、关于他们不懂的东西所提的那些问题:儿童关于不懂的东西提出的问题越多,他的认识愿望的发展就越有力。?
我为家长们编辑了一本《人的世界》的文选,其中关于童话、儿童读物的资料占很大的篇幅。我向家长们说明,应当给学前儿童讲哪些童话故事,家里应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23:00 | 只看该作者

有哪些儿童读物,怎样给儿童读和怎样解释。总之,为了教育儿童,书籍在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家长学校的学前组来说,这个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父亲和母亲应当多读书、多考虑,以便满足和发展儿童的求知欲。在家长学校活动时,我们让家长们观赏教育书籍和科普读物的展览台。瞧,这儿是一本关于自然现象的书,它不只值得一读,而且家里应当买一本。那儿,是一些关于花卉、动物、果树、观赏树木的书,还有关于大气层中奇异现象的书,关于地层深处的书,关于遥远国度的书,等等。这儿还有一本关于祖国的书,这是6、7岁儿童一定应当知道的……?
我们做到了让每个家庭里都过“书籍节”。到这一天,家长们给儿童买一批小小的藏书。在别的节日里,也给小朋友们买书。我们认为家长的教育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书籍在他们的生活里占有何种地位。假如家长热爱和尊重书籍,儿童也就会热爱它们。在家长学校每一次活动时,除了听讲课以外,家长们还听文艺作品的艺术朗读。?
在家长学校学前组的活动中,关于培养儿童将来顺利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技巧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这里已经成了保守:进入7岁的儿童在进入一年级学习时,已经会读、写一些字母,会画画。在阅读、书写、图画的教学中,家庭起了很大作用。6岁到9岁(有些是5岁)的学前儿童,每天到我们学校的预备班里学习两小时。我们把这种预备班叫做“蓝天下的学校”。它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儿童考虑。在预备班里,还协助小朋友们学习阅读和书写。假如没有家庭的教育,我们是很难教会儿童阅读的。在绝大多数家庭里,都有一种尊重书籍的气氛,学前儿童有他们的小小的藏书,家长引导儿童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
学龄前的几年是打下道德基础的时期。在家长学校学前组,我每年都要讲到下列题目:《怎样培养关心他人的品质》、《怎样打下尊敬长辈的根子》、《怎样培养小朋友爱善憎恶的态度》。在讲课中,我用实例来说明,应该怎样限制小朋友的不合情理的愿望,同时又要发展善良的、有益的意向。由于我很熟悉每个家庭的特点,所以我能提出具体的建议:每一个儿童应当对长辈(祖母、祖父、母亲、父亲)尽一些什么义务。我们跟家长一起商量,决定应当让小朋友做些什么,以和给予小朋友一些什么。?
我们每年两次把7岁儿童——我们未来的同学召集到学校来,给他们做健康检查,向家长提出有关饮食制度、体育锻炼等方面的建议。这样,我们每年就有了两个“健康日”,在这些天里给小朋友们进行医学检查,对他们的视力、心血管系统和呼吸器官的状况予以特别的重视。家长学校学前组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儿童入学时身体健壮,开始学习以后不致生病。在对6岁儿童进行体检时,要决定夏季应把哪些儿童送到专门为体弱者而设的疗养地去疗养。?
我这么详尽地记述家长学校学前组的工作情况,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以前的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以后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道德的、智力的和审美的发展。? 我们尽学校现有的一切可能来空虚和丰富儿童在学龄前期的精神生活。假如我们看出个别儿童由于一定的原因而在家庭里缺乏能够培养理智和人性的那种环境,我们就来发明这种环境:设法让儿童进幼儿园,假如进不了幼儿园,我们就让儿童每天到预备班来。在收6岁至7岁儿童的预备班里,每年都有两三个3岁至5岁的小朋友。对这些儿童进行教育,用不着任何教学大纲,我们仅有的就是年长者的影响和一种关心人的环境。?
除了学前组以外,家长学校里还有三个组:学龄初期组(相当于小学组)、少年期组(相当于初中组)、青年期组(相当于高中组)。各个组每月进行两次活动。我们做到了使95%一98%的家长都参与家长学校的学习。大约有25%的家庭,同学的母亲和父亲是双双地来上家长学校的。结果形成了这样的情况:同学家长在学前组学习2、3年,在学龄初期组学习4年,在少年期组学习3年,在青年期组再学3年。假如没有这一套对家出息行教育知识的启蒙和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的体系,那么,我们学校要顺利进行教育工作简直是不可能的。
家长学校的教学大纲里,既包括一起性的教育学问题,也有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教育上的一些特殊问题。我们摆在中心位置上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目标问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家长学校的每一个组里,都是从这一讲开始的。我们力求使家长们(也像我们教师一样)有一个明确的观念,即:现在刚刚入学或者在学乘法表的小朋友,他们再过几年就要踏入劳动和社会生活,那么这样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我们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只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我们在分析教育过程时,用一些实际事例来说明:同学从家长那里得到些什么,从教师那里得到些什么,以和从他度过闲暇时间的那个环境里得到些什么。家长们认识到:儿子或孩子首先是向他们学习的,包括学习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
在家长学校的各个组里,我都要专门布置一次讲课来谈这样一个问题:儿童是怎样潜移默化地从长辈那里学习的。我们谈到,家长或长辈的某一个特点,好像是不知不觉地、在新的条件下“膨胀”开来,变成了儿童的一定的性格特征。正是这种细致的分析(什么品质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传送的,小朋友的道德特征是怎样发展的),成了我们对家出息行日常工作(集体听课、个别谈话)的内容。这对于达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要使家长从孩 子身上看到自身,懂得儿童发展的辩证法。?
显而易见,对家出息行工作要求有高度的机智。我们自然不能把家庭生活“抖底翻出来”,而要始终尊重家庭关系的含蓄性。假如有必要给家长以协助或提具体的建议,我们就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于谈话涉和的内容,我们是严格保密的。假如不这样做,我们就会使家长疏远学校,就无法了解家庭里的情况。?
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身,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身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时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首先是要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我们力求使家长通过教育儿童而自身也振作向上,使他们加强对家庭、对儿童的责任感。?
在家长学校的每一个组里,我们向同学的家长说明,学校在这个时期怎样对同学实施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以和我们希望家庭给予哪些协商。而家庭给予的主要协商,就是在家庭条件下实现学校教育工作中所贯穿的那些思想。我们给家长讲解道德修养,在家长学校的各个组里都对这个问题予以极大的重视。我们说明什么是热爱劳动、做事有条理、待人诚实;并且指出,假如儿童只顾享受他人发明的福利,那么他长大了就会蛮横地对待他人——首先是对待家长,而他自身也会沦落为倒霉的人。?
&nb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23: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力求让儿童从小就量力而行地为家庭的年长的成员发明物质的和精神的福利,并且在这种发明中找到欢乐。几年以前,我们跟家长们商量好:在每一个家庭里,都让儿童在指定的隆重的一天栽一棵树,献给母亲、祖母、祖父、父亲,然后由儿童照料这些树。当果树结果的时候,儿童把第一批水果奉献给长辈。这已经成为一条保守。它能协助树立对劳动的崇敬,对于儿童的德育、美育和体育都有重大的意义。?
在家长学校的各个组里,我们都告诉家长,怎样给子女灌输这样的信念:劳动不只是一种神圣的义务,而且也是一种欢乐。我们对家长们说:假如你们想让子女生长为关心体贴他人的人,让他们把家长当成世界上最亲爱的人,那就必需使他们把全部生活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而且最主要的是,要用高尚的思想和动机去激励这种劳动。?
在家长学校的各组里,我们都要专门讲到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影响上坚持一致的问题。这种教育影响的方向就是培养关心人、体贴人、待人诚实、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抱善良的态度这些品质。假如儿童不在家庭里从事实际活动来加深和发展这些道德品质,我们学校是很难取得什么显著效果的。我们跟每一位父亲和母亲商量好,规定他们的小朋友在家里要做哪些事 (照料动物、种树、养花)。?
我们认为,同学在少年早期就应当参与为家庭发明物质财富的生产劳动。12、13岁,的同学在暑假里跟家长一起在田间和畜牧场里劳动。高年级的男女青年已经能以劳动所得给家庭增加相当可观的收入——他们实际上已经能挣出自身全年的口粮。?
我在给家长学校青年期组的讲课里总结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经验。我们全体教师跟家长们一起决定,暑假里把中年级和高年级同学分配到哪些成人集体里去劳动比较合适,以和同学的劳动锻炼应当怎样进行。?
我们建议家长们,对于小朋友们提出的跟他们对家庭收入和社会生产的劳动贡献“不相称的”要求应当加以限制。假如儿童单纯消费,假如他的一切要求都与劳动无关地得到满足,那么他就会逐渐地变成好吃懒做的人。我们指出,由于家长不懂教育和教育无力,造成这种后果是必定的现象,并且进一步使家长们认识到:他们的子女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
在学校里,在大家都从事各种发明性劳动的环境中,每一个同学在少年早期就都有了自身喜爱的劳动项目。在家里,家长们也发明一些物质条件(设置一个从事心爱劳动的角落,购买必要的工具和资料),使每一个儿童、少年和青年发展他们的才干。同学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劳动喜好是经常变换的。我们跟家长一起研究这些变化,尽量引导每一个同学能按他的禀赋最好的方向得到发展。?
对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同学的家长,我们每月进行1、2次小组咨询和个别谈话,内容是谈怎样发展的禀赋、喜好和才干,怎样为青年人选择今后的生活道路。我们向家长们介绍中、高年级同学最喜欢哪些发明性劳动项目。在“发明节”的日子里,家长们到学校来,观看他们的子女在教学工厂、实验室、工作室和教学实验园地里做出的东西。?
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影响的一致,对于培养同学的自我意识和自尊感起着很大的作用。?
让我们再来谈谈阅读和书籍的问题。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们全体教师确定了一个家庭应有的最低限度藏书目录,以便供家长、学前儿童、学龄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同学阅读。我们全体教师深信,这不只是进行智育,而且是进行德育、美育和情感教育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协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愚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
的努力去弥补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
我们认为,家庭里要有一些藏书并且不时地空虚它,这不只是为了让同学有书可读,而且是为了家长也读读这些书。因为在我们看来,家长的智力兴趣跟小朋友自身阅读是同样重要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家长了解一些关于人的基本知识:人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心理发展的规律性。在每一个家庭里都应当有这些方面的书籍(可惜,这类书还出版得太少)。我们还很关心,让每一个家庭里都有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雪夫琴柯、塞万提斯、海涅、雨果、罗兰、拜伦、但丁、果戈理、屠格涅夫的著作。我们希望家长在把这些著作反复阅读之后,再转交到儿子和孩子的手里。?
在20年间,我做了1200张卡片,其中记录了同学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直到中学毕业)的精神发展情况。我在分析了这些资料以后得出一个结论:凡是道德修养好的、有自觉精神的劳动者,都是在对书籍抱着深刻尊重态度的家庭里长大的。?
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在美育方面坚持一致,我们首先设法使每一个家庭具有基本的审美素养。在家长学校的学前组里,我们就通过有关的讲座,使审美素养的各种因素(特别是音乐和造型艺术)在家庭里先“习惯起来”,再得到发展。我们向家长们提一些具体建议:应当让学前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的同学听哪些音乐作品,怎样发展儿童的音乐趣味。?
我们经常在家长学校里单独地跟母亲们或者单独地跟父亲们举行一些活动,这样做是为了讨论与青春期有关的性教育问题。例如,在单独跟父亲们进行的活动中,我们说明父亲应当怎样把自身生活的智慧传给儿子,应当怎样在儿子的教育上坚持坚定的意志和贯彻始终的精神。?
为了坚持教师集体跟家长集体的经常联系,我们把那些最积极的、有较高教育修养的和生活经验丰富的家长(每个年级找一位家长)吸收进校务委员会。他们参与决定学校的一切教育问题。
100、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
同学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在上课时,教师不只要注
意自身的关于本门学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同学。假如教师到了面对同学的时候才来挑选正确表达思想的词句,而且有时候还说得词不达意,那么同学就要费很大的劲来领会所讲的东西,做不到透彻地理解。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同学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他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同学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身的讲述,而是同学的思维情况。这时,教师从同学的眼光里就能看出他们懂了还是没懂。假如有必要,他就迅速地变换讲法。驾驭同学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身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讲的东西。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动身,依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在对少年的智育中,这种方法和技巧尤其重要。要教会少年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
为了满足少年们喜欢进行笼统思维和对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23:00 | 只看该作者

进行深入考虑的这种精神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对少年和青年们来说,最有兴味的讲课,是那种把某些东西故意保存而不讲完的讲法。我们在讲述事实的时候,给同学提供让他们在头脑中分析和比较这些事实的余地。据我们观察,由事实过渡到概括性的结论——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充溢情感的时刻,就好比是同学攀上了一个高峰,为取得胜利而满怀喜悦。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费尽心机地考虑,怎样才干引导同学实现这种提高,怎样协助同学 “攀上高峰”,使他们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教师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同学寻找供他们进行考虑和概括的食物。?
例如,我在上历史课,当讲到一些具体国家时,我就引导同学进行“什么是国家”的概括。少年同学很喜欢进行考虑和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笼统出来,兴致勃勃地议论:在奴役劳动统治的条件下,国家不能稳定的一般原因是什么,等等。?
青年同学有一种喜欢用“思维的眼光”掌握大量事实的需要,教师应当满足这种需要。对同学来说,假如他不能体验到自身考虑的自豪感,那么他就不高兴进行脑力劳动。为满足青年的这些智力需要,我们经常采用一些进行专门的“考虑练习”的方法。在自然学科的课上,这类练习能引起同学特别浓厚的兴趣。例如,生物学教师在讲到植物或动物的某一个新纲的代表者时,要求同学考虑这样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把这些代表者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本课所学的新纲跟以前学过的某一纲之间有哪些共性的东西?教师还要求同学研究某些纲之间的实质的和非实质的差别,等等。?
我从经验中得到一条信念:同学要识记和坚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而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要记的东西是很多的),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越有必要从具体资料中笼统出来,越有必要进行考虑和推论。这样似乎也能消除疲劳,激发同学对知识和事实的新的兴趣。我们还碰到一种情况:学科越是容易(例如,植物学在思维过程的复杂性上就比数学容易得多),少年同学们对于积累事实“储藏”的态度就越冷淡。我一次又一次地证实这一点:在少年期,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同学感到自身是一个研究者、考虑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掌握者”。许多同学在童年时期学习得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据一些教师鉴定说,却变得愚笨、没有才干、对知识漠不关心了。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同学的头脑需要考虑、推论和研究的时候,他却被“解除”了考虑的任务。教师想出的各种巧妙方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同学对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得出一种很荒诞的情况:按教师的本意应该是减轻同学的脑力劳动的方法,却在实质上把同学教得不会从事脑力劳动了。?
什么是掌握知识呢?这就是使周围世界的事物、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同学自身的东西。真正的掌握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即:同学感到了知识是他进行智慧努力的结果,他自身去获取知识,同时找到运用知识的领域,从笼统真理再过渡到接触新的具体事实。当同学把问题的实质弄明白以后,这就是他顿然领悟的时刻:似乎一片黑暗一下子被鲜明的火光照亮了。? 对那些“难教”的、理解力差的少年要特别耐心地对待,任何时候都不要责备他们头脑愚钝,也不要让他们拼命记忆——这些都没有用处。假如没有探究和考虑,记忆就会“有漏洞”,什么也记不住。记忆力变坏正是在少年期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正当一个人应当尽量多地考虑的时期,却把他从考虑中“解脱”出去了。应当引导理解力差和思维不敏捷的同学去独立地发现真理。发现带来的喜悦,在经过自身努力而发现的真理面前的惊异感,这是智力发展的动力。这是走向自我确立的一个阶梯:同学体验到自豪感,体验到自身对自身的尊重。?
我们深信:假如同学在少年期没有遇到一位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指导者,那他就永远不能学会真正地思维。我们力求做到:每一节课上,在同学特别是少年的脑力劳动中,一定要使对概念的理解占有重要的地位。真正的教育能手总是竭力使笼统的概念能真正地为同学所掌握,使之真正成为同学自身的东西,成为他们积极地认识事物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和手段。?
对少年的脑力劳动进行的观察使我们得出一条结论:假如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同学过于兴奋:教室总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教师为了“压倒”同学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同学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毫无疑问,使用愚蠢的手段去激发同学的兴趣,在这样精细的事情上表示出教育的无知,这些正是使少年变成“难教的群民”的原因之一。?
我们学校的中年级的教师们,每月听一次关于课堂教学心理学的专门报告。我们讨论对同学的心理——教育学鉴定,交流观察的结果。在培养同学对知识的兴趣的许多问题中,关于已知和未知的相互关系问题特别吸引我们的注意。实践使我们深信:要使同学对学科的实质形成牢固的兴趣,就应当使课堂上学习的教材里包括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和一定“份额”的未知的东西。我们认为,揭示未知跟已知之间的深刻联系,这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的教育诀窍之一。?
有些人认为,所谓运用知识,就是让同学经常完成一些实践性的作业——丈量、称重量、计算等,但是还应当把运用知识变成同学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学风”。?
我们努力采用探索问题式的讲课方法。这就好比教师把一些新知识的“砖瓦”递给同学
,让他去掂量,怎样把这些“砖瓦”用到正在建筑的完整知识体系的“楼房”上去。例如,我在讲述古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事件时,有些东西我有意地留着不要讲完:这些东西是同学借助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独立地解释的。从同学对我留着没有讲完的那些问题是否愿意去自身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同学有没有积极思维的热情。?
我们在课堂上指导同学的脑力劳动时,总要设法使一些知识成为掌握另一些知识的工具,——同学的兴趣、注意力和知识的牢固性,归根结底都取决于这一点。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课堂上,我们都专门留出时间,让同学去独立地深入考虑各种事实、现象和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通常称为“知识的巩固”的真正实质之所在。巩固知识不应当仅仅归结为当教师刚刚讲完时就立刻喊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我们认为,给同学安排独立作业,让他们去深入考虑教材,这就是巩固知识。?
为了防止死记硬背,应当协助同学掌握合理的识记方法。我们教给同学对听讲或读书得来的东西进行逻辑分析。我们在开始讲课以前,就向同学(从五、六年级开始)提出要求:“你们在听讲的时候,要注意考虑资料的逻辑组成局部,你们不要花力气想把一切都从头到尾地记住,而只要记主要的东西。”同学们以浓厚的兴趣来对待这一要求,因为它是符合他们喜欢考虑的这一愿望的。同学们又逐渐地过渡到完成更复杂的要求:在听讲过程中做简要的笔记,把主要的逻辑点和其顺序记录下来。?
早在小学的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23:00 | 只看该作者

候,教师通常就能发现:他的同学在智力训练程度上已经分化成好几个局部。在一个班上分化成三局部人,在第二个班上分化成四局部人,在第三个班上分化成五局部人。同学的这种分化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一个同学今天只能和格地掌握大纲里的东西,明天他却表示出在某一知识领域里很有才干;一个同学在这一门学科上可以列入这一档,而在另一门学科上却可以列入另一档。一般来说,每一个同学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都会表示出某种才干,这种才干使他能够在某一门学科上取得突出的成果。就实质上说,我们给予同学的道德刺激,诱发他去从事脑力劳动,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关于同学分化成各个局部的情况,我们永远不让同学知道内情。他们看到的只是教师在安排个别作业:给一些人的作业比较容易些(只限于大纲范围),给另一些人的作业比较难一些(超出大纲范围)。教师安排这些不同的作业,目的在于使同学的才干不时地得到发展。依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同学隼馇的智力水平发明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果。?
我们不允许搞向“中等生”拉平的做法。那样会阻碍发展水平高的同学的生长,而且会使“中等生”自身也失掉前进的动力。假如有一个七年级同学对学习植物学有喜好,那么他就不限于读中学课本,而去研究生物化学,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命。这件事也会对“差生”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因为集体的智力生活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假如在一个班里有几个同学在钻研大纲以外的资料,在研究科学前沿的问题,在研究半导体、量子力学发生器和电子仪器,那么通常在这个班里就不会有物理考不和格的同学。班上几个程度最好的同学在专攻B.Г.别林斯基的文艺评优秀论文章(大纲里没有指定的),在写这方面的学术报告并且在班上宣读,那么就连“最差的”同学在掌握大纲里《别林斯基的创作》这个很难的一节时也会感到容易些。?
当教师深信必要的条件已经幼稚时,他可以让能力最强的同学准备报告和学术论著综述,让科技课外小组出墙报,让同学写书评。可以举行科技晚会或晨会。可以举行演讲会,演讲者就是同学。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课外小组的活动来研究。在这样的条件下,“差生”可以了解许多知识,有许多东西从他们的头脑中通过,激发他们去从事精神专注的劳动。这些“差生”由于有了一些不必识记的知识,所以他们理解和学会必修教材也感到容易些了。在物理课上听教师讲解原子结构以前,同学应当先多读一些科学杂志和科普杂志里关于基本粒子的引人入胜的文章和简介。即便他们读过的东西里还有许多不懂的东西,但是这也可以加深他们对正课上将要学习的教材的兴趣。我们努力做到从课外的非必修的阅读开始,让同学了解数学、物理、化学各科中那些最难懂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学科的必修大纲对一个同学来说已是最高限度,而对另一个同学来说却只是起码的最低限度要求。?
近来有人认为,为了克服学校搞唯智主义的偏向,有必要让同学参与一些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令人困惑莫解的。照这么说来,双手不活动就会有“智力肥大症”的危险,似乎一个人用手工作得越少,他的智慧就越发展,而在这种发展中似乎包括着什么危险。?
缺乏动脑的劳动,也跟随便让人去搞一点什么体力劳动(以免他无所事事)一样,都是对同学的智力发展很有害的。我在10年期间对140名同学(从7岁到17岁)的智力发展和智力生活进行了观察,这些同学都是由于家庭生活的原因而不得不每年花几个月时间去从事不需要任何技能的、单调而繁重的体力劳动的。这种缺乏动脑的劳动的情况,在青年人的整个智力面貌上留下了痕迹:成年人都很惊奇,为什么16—18岁的男女青年在接触简单的机器和技术设施时是那么胆怯和束手无策;而且,这些人当中,也没有一个人能通过高校的入学考试。?
我想,有些思维品质是只有在双手从事精巧劳动的条件下才干发展的。在我们学校,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让同学从事细心的、精巧的劳动,这种劳动的目的是要发展准确的、有目的的动作。在手工劳动课上和课外小组里,小朋友们学习使用刻刀这种虽然简单然而却十分精巧的工具。手在精细的工作中好像能使头脑听从指挥,能培养人对于准确性和精密性的敏感。此外,这种工作还大大有助于培养自我检查能力,培养同学对马虎从事、漫无条理的不可容忍的态度。手能够教会头脑准确地、清晰地考虑。?
在少年的劳动中,我们尽力使用一些要求复杂动作的工具。同学们用手工工具加工木料、塑料和轻金属。甚至在头脑愚钝的同学身上,当双手“觉醒”过来的时候,思维也随之觉醒。?
我们还要求少年同学在劳动过程中研究某些物质的属性,考虑它们为什么在不同条件下(与别的物质掺在一起时,加热或冷却时)会发生变化。你们身旁就有各种参考书、工具书,可以随时翻阅,去解决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可是要找到答案,就得翻书,这个身手也要学会。?
在这里,进行系统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全体教师都赞成这样的提法:系统化是思维之母。为此,自然常识、化学、历史、文学等科教师都选择了一些专门的作业:让少年同学把事物和现象按其特点归入一定的组、纲、时期、风格等。例如,在一个大纸夹里无秩序地放着各种植物的叶子,要求同学把这些叶子系统整理,并进行说明。我们高兴地看到,少年们是多么专注而耐心地研究每一片叶子。我们还收集了各种土壤、肥料的样品和各种树木的木料,让同学进行分类和系统整理。在历史学科方面,我们给同学一片图片,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品、生产器具、武器和衣服,要求他们分辨这些东西各属于什么时代。文学教师让同学读一些不注明作者的文艺作品的片断,让他们根据写作的风格判断这是谁的作品,或者指出这是原著还是译文。我们也给同学提出一些比较复杂的、有发明性的作业:给他们一张示意图,让他们去设计出活动模型、仪器或设备;或者给他们一张关于模型活动原理的一般说明,让他们画出设计草图。?
我们已经说过,每一位教师都要把同学必需经常坚持在记忆里的基本知识的范围确定下来。同学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记诵来识记这些东西,但是主要地还是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记住它们。教师们努力为教材的无意识记发明一系列条件。无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它能使头脑解放出来去解决新的任务。我们努力做到使同学通过理解、通过深入考虑教材的实质而进行识记。这样的识记才是最牢固的识记。?
为了防止同学死背没有理解的东西,我们在检查知识时,从来不出那种要求同学原样复述教科书课文和教师讲述的原话的题目。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要进行独立考虑、对比、比较和解说。我们出了复习题让同学进行复习,是要求他们运用知识。同学要进行研究和概括,不是把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8:23:00 | 只看该作者

科书从头到尾地念,而是在里面去寻找重点知识。在进行了这样的复习以后再来回答问题,就不是单调乏味地复述了;同学可以手拿书本,引经据典地来论证自身的思想。在这种学习中,手拿书原本回答问题,比起闭卷考试来,那可是困难得多了。?
在小学里,我们的教师力求让同学不经过专门的背诵而牢固地记住各种规则、定义和结论。假如同学还没有弄懂、没有记住(不是指死背)某一条规则,那就应当要求他一次又一次地做练习。我们不允许让同学先把规则背熟再做练习,这一点跟让同学深刻理解教材是同样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有必要让同学把未经理解而记住的东西“忘掉”、“从头脑里甩出去”,然后“从头做起”——即深入考虑资料的实质。?
对同学的脑力劳动要做有计划的布置,使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回过头来重新分析事实和现象,以求达到更深刻地理解的目的。例如,有经验的数学教师,为了使同学记住乘法公式,就分别布置在25至30节课上让同学做练习,每次练习只占数分钟。同学每做一次新的练习,他对以前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就更加能够独立运用。教师仔细地研究同学的学习情况,给同学安排个别作业。任何教学大纲都不可能做出规定:在什么时候做练习,做多少练习,做哪些练习。只有了解每一个同学的脑力劳动特点的教师,才干看清这一切。?
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同学完成实际作业、最初感知知识和巩固知识这三者的结合。?
知识的巩固不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因为巩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包括专门的练习、实验室作业、其他的独立作业形式,还包括掌握新的知识。通过各种形式来运用知识,——这是了解、检查、考核知识的最重要的、主要的途径。?
我们对同学就个别问题做出的回答一般地不打分数,经验证明,这种分数是偶然的,它们对同学来说是一种“抽查”。在中年级和高年级,只有在对同学的全部学习情况(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发明性作业)进行一定时期的观察之后,才给予评分。给甲生每一周打一个分数,给乙生每两周打一个分数,这要根据许多个人特点而定。?
在同学的学习中,实际运用知识这一点表示得越鲜明,专门检查知识的必要性就越小。那些必需永远牢记的东西,要不脱离具体的实际作业来复习,要通过有目的地做一件什么 事(解应用题、写作文、实地丈量,等等)来复习。?
在小学各年级,知识跟技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小朋友们首先学习读、写、观察和表达自身思想的技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里都包括着积极的活动:小朋友们写字,阅读,自编和解答应用题,丈量,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编故事,等等。?
在小学的课堂教学里,占有重要地位的作业形式,是那些体现出教师的言语、直观形象和实际活动相统一的作业形式。教师尽最大的努力把笼统概念的含义讲清楚。每一位小学教师都逐渐积累而编成一本“笼统概念词典”。对于这些笼统概念(如:自然界、有机体、物质、原因、结果等概念),教师不时地利用新的事实来加以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8 02: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