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813|回复: 3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1)》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4 11: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条形统计图(1)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创造性地选择例题素材。

充分利用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在这种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对新知的探究中,达到了激趣开课的目的。

2.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统计的意识,会用文字、表格和象形图等方式来表示数据。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各种天气情况的数据,引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之后让学生比较各种天气情况数据的多少和天气的变化情况,总结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究,通过合作交流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都爱听天气预报吗?谁能说说都有哪些天气?

(晴、阴、雪、雨等)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天气预报中蕴涵着哪些数学知识。

[板书:条形统计图(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探究新知

1.收集数据。

(1)课件出示教材94页例1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生1:有晴天,有阴天。


生2:有多云,有阵雨,有雷阵雨。

(3)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整理数据?

生1: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生2:用“√”“”作标记的方法整理数据。

(4)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整理出2012年8月北京的天气情况。

(学生分组统计,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

方法1:用统计表表示数据。(课件出示教材94页统计表)


天气

多云

阵雨

雷阵雨

天数

9

6

9

5

2


方法2:用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课件出示教材94页统计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1: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2.观察数据,思考:两种统计方法分别把数据表示清楚了吗?

学生讨论、汇报。

生1:方法1的统计表能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生2:方法2的象形图能比较出各种数据的大小,但无法直观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3.绘制条形统计图。

(1)提问:能不能绘制一种既能体现数据多少,又能直观形象地比较出各种数据的大小的统计图呢?(学生分组绘制,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展示绘制的作品。


(3)教师总结。(课件出示教材94页条形统计图)

教师重点强调1格表示1个数据。

4.学生思考: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组内讨论。

教师总结:统计表的优点是能详细地记录数据,便于分析问题;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多少,便于比较数据的差异、研究数量差异问题。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矛盾冲突,达到激趣探究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以后学习统计知识做好铺垫。

⊙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95页“做一做”情境图。

(1)学生在组内汇报自己出生的月份,组内做好出生月份统计表。


(2)各组汇报统计结果,完成全班学生出生月份统计表。

(3)学生利用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完成教材95页的统计图。

(4)学生根据统计图独立完成教材95页下面的填空题。

2.教材100页1题。

(1)学生在组内汇报自己的睡眠时间,组内做好睡眠时间统计表。

(2)各组汇报统计结果,完成全班学生睡眠时间统计表。

(3)学生独立在教材上完成全班学生睡眠时间统计图。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同时还有哪些疑惑?

⊙布置作业

教材100页2题。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1)

特点:直观反映数据的多少,便于比较数据的差异。

形式:1格表示1个数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26 11: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在哪里下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6 12: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哪里下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22: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