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2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和模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2: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和模式
&nbsp&nbsp&nbsp&nbsp(一)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
&nbsp&nbsp&nbsp&nbsp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现已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行动研究实质上就是用教育科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它是校本教研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方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同学涯中。
&nbsp&nbsp&nbsp&nbsp行动研究的具体方法有:
&nbsp&nbsp&nbsp&nbsp多角分析。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召开由学科教师、同学、研究人员、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校长参与的多角分析座谈会。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一起认可的教改方案。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异;研究人员、教师通过与同学座谈,了解同学的感受、变化和想法。
&nbsp&nbsp&nbsp&nbsp访谈。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包括同学访谈、家长访谈和教师访谈,了解和征求各方意见。
&nbsp&nbsp&nbsp&nbsp问卷调查、态度量表和能力丈量表。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设计相关量表对教师和同学进行态度调查和水平测试。
&nbsp&nbsp&nbsp&nbsp日记/教学反思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研究人员和教师坚持写试验研究的日记/日志,记录每次研究活动的情况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nbsp&nbsp&nbsp&nbsp课堂观察。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记录。
&nbsp&nbsp&nbsp&nbsp数码照片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研究活动和试验课的情景运用数码相机进行照片记录。
&nbsp&nbsp&nbsp&nbsp录像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运用录像机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全程实录。
&nbsp&nbsp&nbsp&nbsp个案研究。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教师、同学进行个案研究。
&nbsp
&nbsp&nbsp&nbsp(二)尝试校本教研的“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模式
&nbsp&nbsp&nbsp&nbsp对于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华良博士提出了校本教研的一种操作模式:“教学问题——优秀教案——教学行动——教学反思”。
&nbsp&nbsp&nbsp&nbsp第一、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
&nbsp&nbsp&nbsp&nbsp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身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即追踪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
&nbsp&nbsp&nbsp&nbsp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课题发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师自身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nbsp&nbsp&nbsp&nbsp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意味着校本教研不是随意性问题解决或经验性问题解决。教师虽然在日常教学中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解决问题,但假如教师只是以日常经验和惯用战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设计)之后采取行动并持续地反思其效果,那么,这种问题解决只属于日常性教学活动,算不上研究。
&nbsp&nbsp&nbsp&nbsp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能使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与校本教研中的课题意识区分开来。不过,这不是说问题意识就不重要。在教学研究中,常见的障碍既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弱,也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强。课题意识太弱的教师容易满足于以日常经验解决那些琐碎的日常问题,自下而不上,不善于在解决日常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捕获一些关键的,值得设计、追究的研究课题。由于缺乏必要的追究与设计,那些日常的教学问题虽然不时被解决,但教师却很难从整体上转换自身的教学观念、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与此相反,课题意识太强的教师容易热衷于热点问题、宏大问题,自上而不下,对自身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视而不见,或以善小而不为。满足于大问题、大课题的后果是忽视、轻视了教室里每天都在发生的真问题和发生的真困惑。
&nbsp&nbsp&nbsp&nbsp第二、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优秀教案
&nbsp&nbsp&nbsp&nbsp在确认了日常的教学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干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个观点之后,接下来需要廓清的是设计究竟意味着什么。教师日常的优秀教案(即备课)所形成的方案即教师的教学设计。校本教研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优秀教案,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优秀教案。校本教研中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在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nbsp&nbsp&nbsp&nbsp不过,设计与其说是个体化的备课、写教学设计,毋宁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不是形式化的)集体备课和说课。集体备课和说课实际上是借鉴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当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中借鉴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来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种备课活动或优秀教案活动就具有校本教研的意味。
&nbsp&nbsp&nbsp&nbsp就此而言,校本教研就是以研究的意识来强化优秀教案活动。但校本教研中的设计又不只限于备课或集体备课。或者说,当教师期望借鉴他人的经验、他人的智慧来设计自身的教学方案以便解决某个教学难题时,教师还可以从另外的地方获得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比方与专家对话,以和阅读相关的教学论著。也就是说,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教学,而想方设法又意味着教师既反思自身的经验,又琢磨他人的经验。当教师将自身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做比较时,自身想方设法的教学便有了着落、有了灵感。
&nbsp&nbsp&nbsp&nbsp第三、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
&nbsp&nbsp&nbsp&nbsp行动是指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付诸实践。假如校本教研所设计的方案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的合作者的听课(即一般所谓的集体听课,此时教师的上课被转化为公开课或称之为研讨课)。
&nbsp&nbsp&nbsp&nbsp就教师的上课而言,行动不只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在教学对话中发明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同学,教师就不得不坚持某种教学对话的情境,在教学对话中根据同学的实际学习状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学设计。
&nbsp&nbsp&nbsp&nbsp第四、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
&nbsp&nbsp&nbsp&nbsp在整个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反思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设计之所以可能,行动之所以能够发明性地执行方案的过程,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也有人因此将设计的过程称为行动前的反思,将行动的过程称为行动中的反思,将回头考虑的过程称为行动后的反思。不过,所谓反思一般指回头考虑,它指教师以和合作研究者在行动结束后回头考虑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检查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假如问题没有很好地被解决,就需要进一步搞清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自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如此等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2:29:00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由于校本教研经常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考虑的合作研究,因此这种反思也可以称之为集体讨论,它与此前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相呼应。事实上,校本教研需要经常性地与中小学已经存在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等教学研究制度相结合。这样看时,校本教研与其说是对保守的教学研究方式的改变,不如说是对保守教学研究方式的一种落实和恢复。在课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们一般能够提出问题,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却往往感到无计可施。教师们的困惑是不知道他人是怎么做的,或者不知道他人的经验是什么。
&nbsp&nbsp&nbsp&nbsp由此看来,无论是优秀教案,还是教学反思,其关键都在于开放自身的眼界,汲取他人的经验,并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身的设计和自身的行动。其实,由于对他人的经验缺乏了解,教师不只无法解决问题,而且无法提出问题,导致教师对自身的教学问题因为习以为常反而视而不见。只有反思自身的经验并使自身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关照,教师才干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
&nbsp
&nbsp&nbsp&nbsp(三)校本教研的“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模式
&nbsp&nbsp&nbsp&nbsp上海教科院周卫先生根据美国圣路易部新城小学“推动多元智能行动研究”提炼出来教师校本教研的过程应当是“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五个阶段。他还以台湾台北县一所小学的案例对这一模式作了说明:
&nbsp&nbsp&nbsp&nbsp第一阶段是发现问题。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课、观课和研讨交流,参与者要发现学校原有教育现场中的问题;而后是整理和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接着要确定研究的方向,并且拟订研究计划。
&nbsp&nbsp&nbsp&nbsp第二阶段是组织团队。大学研究人员和学校的教师自愿组织成专业发展团队,努力寻求校方关于课表的布置、人员、经费、时间和设备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向实验同学说明开展这次研究项目的意图,并要征得家长的同意(这是学术道德,即开展一项研究的时候必需征得家长的同意和同学的愿意,而不是随便把同学当做一种实验品)。
&nbsp&nbsp&nbsp&nbsp第三阶段是学习的准备。第一,要研读、研讨多元智能的理论,构建团队的一起愿景。第二,让每个儿童都亲历各种智能的教学。第三,团队成员要填写每个同学多元智能的核对表,教师通过其在实践中的表示,来诊断和发现每个同学的多元智能。第四,在实验的全过程中,专家和教师平等对话,分享经验。
&nbsp&nbsp&nbsp&nbsp第四阶段是设计和实施。这个阶段主要摘了两个单元教学活动,第一个单元叫“欢乐中国年”,就是围绕过春节的活动来开发同学的多元智能。先是讨论教学方案:怎样才干使每个同学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发挥自身的智能优势?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目标,而后把教学目标转换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还要和家长座谈,让所有同学、家长理解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和实施计划,充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研究人员和教师要观察同学的表示情况,假如出现问题要和时调整教学内容或者给予指导。随后,同学要完成“欢乐中国年”寒假作业,整个活动持续几个月。春季开学后,他们又开展了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活动。让同学完成围绕“亲情”这一主题的相关报告,并组织全班交流,观察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示和他们各自能力提升的情况,同时对同学进行个别访谈。
&nbsp&nbsp&nbsp&nbsp第五阶段是总结和反思。即对两个单元数学活动的所有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完成优秀论文撰写,然后进行经验的分享。最后要反思最初提出的两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并考虑后续研究。
&nbsp&nbsp&nbsp&nbsp整个研究过程,要非常注意资料的收集。第一,要把所有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第二,在每次活动中,对研究者要进行现场的观察和记录(这叫做“第三只眼睛”):研究人员和教师是如何互动的?最初的观点是如何发生碰撞的?研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改变?通过研究如何提炼出一个主题?等等。第三,是教师和家长的反思札记。第四,是多元智能的分布表和每个同学多元智能的检核表,每个同学的学习生长档案袋(从最初的表示到完成一段学习任务后的情况,前后可以作对比)以和对教师、同学和家长的个别深度访谈记录。
&nbsp&nbsp&nbsp&nbsp另外,每次活动后都要进行初步的资料分析,就好像我们上完课以后,都要有一个简单的评课活动:这节课上完以后的感受怎么样?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遇到了哪些困惑或者突发事件?这里面有哪些有价值的事件或故事,把它们整理出来,从中可以提炼哪些观点?等等。还要注意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类,然后理出一个研究的线索,或者逐步概括出一个主题来。此后,通过反复的比较和考虑,形成一个描述性的研究报告框架。最后,要对所有资料进行检核和加工,完成研究报告。
&nbsp
&nbsp&nbsp&nbsp&nbsp(四)叙事研究——表达校本教研的效果的一种方法
&nbsp&nbsp&nbsp&nbsp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自己(“我”)叙述自身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假如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战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nbsp&nbsp&nbsp&nbsp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已经在考虑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
&nbsp&nbsp&nbsp&nbsp更重要的是,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已经在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叙述的内容也就构成了“我”的可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优秀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更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nbsp&nbsp&nbsp&nbsp这样一来,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就转换为由中小学教师讲述自身(“我”)的教育故事:
&nbsp&nbsp&nbsp&nbsp第一,是我讲我自身的故事,而不是他人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行动研究的报告都可以视为一种教师的“自传”。
&nbsp&nbsp&nbsp&nbsp第二,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该”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
&nbsp&nbsp&nbsp&nbsp第三,所报告的内容往往是我参与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
&nbsp&nbsp&nbsp&nbsp第四,所叙述的教育事件具有某种“情节性”。“情节性”显示为某种偶然性节外生枝,使人感觉既突然曲折,又真实可靠。
&nbsp&nbsp&nbsp&nbsp第五,采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这种归纳的研究方式使校本教研在提升相关的教育理论时显示出某种“扎根理论”的道路。
&nbsp&nbsp&nbsp&nbsp教师在叙述自身的个人教育生活史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研究、反思自身的教育生活经历,反思自身在教学中到底发生了哪些教育事件。这种叙述使教师开始进入“研究性教学”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2:29:00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当教师讲述自身教学研究的过程和其发生的教学事件时,教师可以不必盲目依赖于保守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技术。教师讲述的教学事件与教师写的教育优秀论文相比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将变得有“情趣”、“活泼”、“生机盎然”;变得“日常”、“亲切”、“生活化”;变得更“动听”、“可读”、“可爱”、“令人感动”、“使人受启发”、“俏皮”、“欢快”、“美妙”、“音乐性的”、“有韵味的”、“有灵性的”、“让人心领神会的”、“引起共鸣的”。
&nbsp&nbsp&nbsp&nbsp
—————————————————————————————————————————————————
注:
中国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欢迎广大网友投优秀论文、新闻、课件。优秀论文、新闻、课件投稿都可以点最上面&nbsp“我要投稿”即可,课件也可发邮件yzbbest@163.com。
&nb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5-17 02: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