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6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秋天》综合备课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蔡少军



一、内容理解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绘出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别有一番情韵。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的画面,在诗人笔下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写出了秋天的是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由景入情。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



《秋天》本身就是诗人真挚情感的迸发,再加上诗人在创作上讲究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内容配置音乐,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富有创造性的反复朗读之中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在朗读的过程还可以体味、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感受诗歌语言凝练、形象且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情致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宜设计教学环节——描绘秋天,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呈现出来的三幅画面,从而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而这一部分需要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里便有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而把这些图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丰富了想象能力,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可以设计第三个环节——歌唱秋天,以《春天在哪里》为模本让学生改写诗歌《秋天在哪里》,这一步,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自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形式把握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不和谐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



何其芳在诗歌中追求着一种能引起读者感情震动的内在的节奏感和诗句本身的波动性,使诗歌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音乐效果。在这首诗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诗人在这样的秋天中所感到的明朗欣悦的内在情绪溶注在基本上以四节、三节为自然停顿的诗行中。每一节诗中自然节顿的对应使诗人在秋日里欢欣愉悦的情绪清晰地体现在节奏和谐而不死板的诗句中。这一首诗分为整齐的三节,诗人在每一节里都反复吟咏着秋天这一主题,颇似古诗词中一唱三叹的手法,形成了音乐般回环往复的旋律,在诗句中自然地流转。秋天从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再到牧羊女的眼眸里,仿佛演奏着一曲关于秋天的深情的变奏曲。



三、语言赏析



诗歌的语言相对比较凝练,它往往通过组合的画面表现一些事物特征,我们在理解它时就必须对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1.在一幅画内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出言外之景;2.在画与画之间展开联想和想象,使画面组成一幅完整构图。)



a.建议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象,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热情、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总结:诗人通过三组画向读者展现了秋天的特征,寄托了作者对秋天的理解;并且超出了一般人对秋天的惯性定义,独创出秋天的清幽的意境。



b.优美语句赏析



本诗的写作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和谐而富有音乐性的抒情语言。



1.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满披”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和视觉入手将秋天比作人,富有生命气息。“满”写出露水之大之多,符合季节特点。



2.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声音的传送原来只能听到,不能看到的,而“飘”字运用通感手法把听觉的声音视觉化,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表现了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使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够成了一副清冷润泽的秋声图。



3.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之所以称为“饱食”是因为镰刀收割过很多成熟的庄稼,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说明了秋天的硕果累累,让人联想到农民辛勤收割稻谷的丰收场面;“稻香”,使人满口生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富的图画。



4.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一词意味隽永,运用拟人修辞,本用来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抽象(秋天)的东西写得可见可感,创造出轻松、闲适的氛围。



5.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冷雾”从触觉入手,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圆圆”,好熟练的技术,好优美的弧线!渔家哪是在打鱼,分明是在创作秋天的艺术作品!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游戏”一词用拟人手法,虚实相生,使丰收具体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鱼儿在船上活蹦乱跳,打鱼的人们嬉戏热闹;其实渔人在渔船上打鱼,并不在乎收获多少,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人们内心的那份闲适、喜悦和无忧无虑。



7.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落笔于嗅觉和触觉,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引发人的多重联想。



8.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梦寐”,名词作动词,喻安详、奇妙之义。秋天是一个让人多思善感的季节,诗人不说牧羊女想什么或思念谁,反说秋天谁在牧羊女的眼睛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牧羊女的眼神,但我们可以想象出牧羊女的眼睛一定像秋天的晴空一样清纯明亮,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牧羊女静思默想时的神态。



四、相关基础知识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



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1938年与沙汀、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1944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1948年调中央马列学院。从1953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在何其芳的创作过程中,他的作品风格曾经历了数次转变,而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而何其芳写于1932年9月的诗作《秋天》较少被评论者论及,这可能与诗的题材有关。《秋天》其实也自有它的独特之处。它有些游离于同时期诗作的爱情主题,也没有陷入同时期诗歌纤细哀婉的情调,甚至也走出了古典诗词中“悲秋”的主题,而是在对大自然秋景的细致描绘中,体现出诗人这一时期少有的欢欣愉悦的情绪。它在诗歌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和诗歌的抒情手法上,依然镌刻着早期的何其芳式抒情艺术的深深烙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



赖洪波



何其芳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30年代初登诗坛,就以诗集《预言》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他早期的抒情诗,以表现青年的梦幻、个人的哀乐为主要内容,书写个人微妙的内心世界,师法法国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因子,成功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息、似梦似烟的诗歌艺术世界。



“我时常用寂寞这个字眼,我太熟悉它所代表的那种意味、境界和那些东西了,从我有记忆的时候到现在。”(《一个平常的故事》,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50页。)寂寞可能是青年何其芳的核心生活感受。1912年,何其芳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封建意识浓厚的地主家庭。由于偏居川东乡下,青少年时代的何其芳并没有受到多少革命思潮的影响。相反,由于祖父坚信皇帝会再出现,科举会再恢复,何其芳早早被送进私塾。压抑的家庭生活和乏味的私塾生活使他的童年过得非常暗淡。他从12岁起就养成了自己读书的习惯。沉溺于唐诗宋词的何其芳,甘心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寂寞里,与古书做伴。直到14岁,他到县城和重庆上中学,才渐渐开始接触新文学作品。他后来在《写诗的经过》一文中谈到:“……冰心是我爱读的作家,……也读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新月集》……”他常常感动于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非常喜欢那用来描写那个最年轻的人鱼公主的两个外国字:beautiful和thoughtful。而且她的悲惨的结果使我懂得了自我牺牲。”(同上,第142页。)他在这些作品的熏陶下开始写诗。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这三个思想支持他走过青年时代漫长寂寞的道路,并对他早期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校就读了一年的何其芳同时考上清华大学外文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这年秋天,他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但很快由于没有高中毕业文凭而被学校开除。在北京度过了几个月的失学生活之后,他于1931年秋走进了北大校门。1931至1935年大学时期,成为何其芳写作的一个高峰时期。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收入《燕泥集》。稍后,他又写下了“篇篇珠玉”的散文名篇,在1934年辑集为《画梦录》。一诗一文,均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和丰富的形象创造力。凄婉中见衷情,轻盈中孕深沉,绮丽典雅的辞藻,婉转自如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清新的格调……年轻的何其芳成功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息、似梦似烟的文学艺术世界。



30年代初,大革命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国,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东北大地,而这个一味沉溺于书籍的南国游子,却仍然在寂寞中低低吟唱着属于自己的孤独的歌。“我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美丽的、安静的、充满着寂寞的欢欣的小天地,用一些柔和的诗和散文,用带着颓废色彩的北平城的背景,用幻想,用青春……我写着一些短短的诗和散文,我希望和我同样寂寞的孩子也能从它们得到一点快乐和抚慰,如同在酸辛的苦涩的生活中得到一点糖果。”(《一个平常的故事》,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1932年夏,正是他写诗入迷的时候。与表姐杨应瑞的恋爱由于遭到父亲的严厉反对而夭折,这不幸的爱情很可能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动力。但是,生活圈子如此狭窄,再加上性格又如此内向,决定了他的创作源泉只能是年轻的幻想和书本的触发。在北大,何其芳不仅废寝忘食地阅读了大量中译外国文学作品,而且直接阅读英文原诗,稍后他又堕入对法国象征派的迷恋,同时也倾心于晚唐五代“精致冶艳的诗词”:“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组合,那种镜花水月。我喜欢读一些唐人的绝句。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梦中道路》,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65页。)这使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中国的古典诗歌意境和西方现代诗歌技巧的融合。这一时期,他信奉着“文艺什么都不为,只是为了书写自己,书写自己的幻想、感觉和情感”的美学见解;“倾听着一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捕捉着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他沉醉于追求诗歌的意境美和形式美,沉醉于诗歌语言的锤炼。这样,这一时期,他写出了许多光彩夺目、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名篇,如《预言》:“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秋天》(一):“说我是害着病,我不答一声否。/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症候……”;《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这些爱情诗具有隐喻、含蓄的风貌和婉转多姿的情态,体现了何其芳式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在诗歌意象的选取上,青年时代的何其芳由于生活圈子的狭窄,以致他的第一本诗集《预言》中很少有社会性的意象。这个一度沉溺于“晚唐五代时期的那些精致冶艳的诗词”中的青年诗人,更善于捕捉秋天、黄昏、月夜……这样的季节和时间,也更为钟爱睡莲、幽兰、檐雨、芦笛、白鸽的羽翅、白杨的落叶、板桥上的白霜、栖满乌鸦的城楼等与中国古典诗歌一脉相承的诗歌意象。诗人把这些意象用多种方式加以组合,展现出一个寂寞缥缈的青春的心灵。《秋天》仍然与同时期诗歌一样,无社会性意象,而多静态的自然与生活意象:露珠、幽谷、芦蓬、船桨、蟋蟀、笛声……这些晴朗中略显寂寞、满含着梦幻色彩的意象,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何其芳用这些人们熟悉的充满意蕴的静态意象,营造出一个清朗辽远又生动可感的秋天的意境。



在诗歌的抒情手法上,何其芳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方法,也吸收运用西方现代诗的象征主义手法。这明显表现在他重视诗歌的音乐美和大量采用通感、暗示等技巧上,如第一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清晨满披着露珠,一个拟人的手法,使人可以联想到秋日的清晨在薄薄的雾气中慵懒地打着哈欠的情景;而伐木的声音丁丁地响着,像露珠一样清新,铿锵有韵地敲响在我们心里,秋天的旋律也立刻占据了读者的心底。镰刀饱食的是稻香气息,这个通感的手法让人一下子联想到金黄的稻田,农家的丰收。在此时此地,秋天是欢悦的,她迈着露珠般清新的脚步而来,与平常的农家共享着丰收的喜悦。



何其芳在诗歌中追求着一种能引起读者感情震动的内在的节奏感和诗句本身的波动性,使诗歌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音乐效果。在这首诗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诗人在这样的秋天中所感到的明朗欣悦的内在情绪溶注在基本上以四节、三节为自然停顿的诗行中。每一节诗中自然节顿的对应使诗人在秋日里欢欣愉悦的情绪清晰地体现在节奏和谐而不死板的诗句中。这一首诗分为整齐的三节,诗人在每一节里都反复吟咏着秋天这一主题,颇似古诗词中一唱三叹的手法,形成了音乐般回环往复的旋律,在诗句中自然地流转。秋天从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再到牧羊女的眼眸里,仿佛演奏着一曲关于秋天的深情的变奏曲。



短短的十五行诗里,何其芳熟练自如地运用了通感、暗示、比喻等表现技法,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明朗可人的秋天的景观。“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些独特的想象、比喻,沟通了人们的多种感觉功能,让人产生丰富、自由的联想。何其芳的诗虽然多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各种感受,但是他的诗却并不给人晦涩之感。如这首《秋天》在整首诗中用露珠、幽谷、芦蓬、船桨、蟋蟀、笛声等意象渲染一种宁静悠远中满含欢欣的情绪,但诗中每句的形象都是鲜明的。这样,整首诗既让我们感觉到诗人朦胧的内心情绪,又没有流于晦涩难懂,而是具有很大的回味的余地。何其芳的抒情诗正是这样。比起同时期许多直露简单的抒情,他的诗更富有启发性和包容性,更有令人回味的余地,同时,朦胧而又不晦涩。何其芳把他独特的想象、比喻,成功地和音乐性及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精致细腻、摇曳多姿的抒情个性。有论者以“似梦似烟”来评价他的诗歌风格,其抒情个性之鲜明,可见一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秋天



蔡少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对诗中充满诗意的秋景进行赏析,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诗中的美景,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节奏把这种意蕴表现出来。



2.品味诗中一些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教学方法



本课拟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和生去感受,结合讨论与辨析,活跃学生思维,让他们大胆地吐露真情,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学习方法



一读:在学生自学时,让他们自由地读;在教师导学点拨时,结合重点句的理解有感情地读。



二想:边读边想,如从诗歌中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



三议:通过给画面加小标题的方法(如:……图)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



四辩: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学生观察秋天,准备彩笔。



3.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秋天



一年四季各具风韵:春天生机勃勃,夏天热情如火,秋天轻柔雅致,冬天稳重深沉。我独爱秋天,和我志趣相投的同学请举手。……我有这么多知音呢!提到秋天,你想到什么?



秋天是什么?秋天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天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天是“碧云天,黄叶地”。现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秋天》,共赏何其芳笔下的秋日风情。



二、导读与训练



1.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准备好了吗?把你整理的信息赶快发布出来。



2.处理字词



三、读秋天



闭上眼睛,一边倾听示范朗读,一边在脑子里想象诗中的相关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味。



朗读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并体会诗中的意境。



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诗歌中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



四、品秋天



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按诗歌小节给画面加小标题?



展开课堂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1.农家丰收图



2.霜晨归渔图



3.少女思恋图



配对游戏:多媒体出示三幅图片学生给图片拟小标题



五、悟秋天



1.现在请同学们找找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先在自己组里交流看看,还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然后说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去品味。



2.通过这些词句,你看出作者对秋天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感受。)



六、咏秋天



在生活中,搜寻你记忆中的秋天的印象,展开想象,用一两句话来赞美秋天;也可以化用《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把春天改为秋天,然后唱出来),原歌词为: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绿色的田野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七、课堂小结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意境。



原来诗是如此美丽,原来秋天是美丽如此。其实,美无处不在,希望大家在生活的舞台上,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美,用一颗真心去体验美,用一双巧手去创造美,用一只妙笔去讴歌美!



课外积累



古诗中的“秋”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唐·杜甫《秋野五首》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8:01:00 | 只看该作者
秋天



吉林省辽源矿务局第五中学 刘丽丽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幻灯片、录音机和VCD碟片。



2.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目标



1. 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2. 感悟乡村秋景的生命和灵性。



3. 学会观察,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4. 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中寻杂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从而造就灵魂,激发创新。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录音机播放《人生几度秋凉》的主题曲)



师(微笑着):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你们已经历十几回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们留下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由于性格和经历不同,你们对四季的感受也千差万别。一年中,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互动交流,气氛活跃)



师:春的生机,夏的盎然,冬的壮观。那么,秋呢?(它是何种景观)今天 ,我们走进何其芳的诗歌。(板书:秋天)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借助背景音乐《秋日思雨》及课文画面,让学生体验诗的情感和美感)



2. 学生模仿范读的语速和语调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3.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同学的读诗情况。



三、研读和赏析



师:朱自清笔下的江南春天,风和日丽。山青水绿。老舍的水墨画——济南的冬天,阳光朗照,水色天空。天凉好个秋!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是萧落或成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默读,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生:这首诗是一幅优美的乡村秋景土,沉浸其中,你会仿佛看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气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师:观察与感悟能力不错,掌声鼓励。(掌声响起)



(学生情趣激起,纷纷举手回答)



生: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节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生:三节诗又组成三幅符合画面,构造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师:很好,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分析得有理有据。那么,这三节诗如何概括三幅图画呢?



生:农家丰收图,霜景归渔图,还有……



生:少女思恋图!



(学生哈哈大笑)



师:哇!概括得非常准确。佩服,佩服。现在请同学展开想象的思维,试试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三幅图画。



生: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希的时候,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



生:霜景归渔图——清晨的将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



生: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西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声阵阵传来……



师:置身画面,令人留恋忘返。太棒了!



生:这首诗与朱自清的《春》一样,行文中运用了听觉和嗅觉。



师:何以见得?



生:“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幽谷的深、静。“稻香”从嗅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生:诗歌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比喻、泥人互相融化人,表现出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师:同学们能灵活运用学习过的知识,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本诗在用语上也富有特色,值得品味,请同学们从中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或句。并说说理由。



(学生用笔在书中圈点勾画。片刻,大部分同学都举手想发言)



生:“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生:我认为“游戏”这个词有点不太妥。因为秋天是诗意、浪漫情调,“游戏”大煞风景。



生:我不是这样认为!“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多少鱼,而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



师:同学们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吗?



(学生纷纷点头)



师:需要补充其他的没有?



生:“秋天蒙昧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少女的情怀。



师:秋天是人间收获的季节,你们足以观赏过秋天的景象吗?印象中的秋景与这首诗是否一样?年轻的你们能说说你对求的感悟吗?用你的口或你的手去追求你心中的“秋之舞。”



生:秋天,金色的季节,丰收的季节。农天边里五谷丰登!香蕉挂满枝头,西红柿个个似小灯笼等,真是爽快至极。



生:春天固然美丽,但秋天更有魅力!请听古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挥手告别/你是夏的使者/落叶/今日的离失/是明天的灿烂与成熟。



师:说的太好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除本诗之外,还有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吗?



生:秋风秋雨愁煞人



生: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到位,真正进入角色。《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情景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须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难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



今天的课上得比较好,不仅在于我们读懂这首诗,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带着自己的观点,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有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这种大胆的探索精神,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本,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再做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8:01: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刘丽丽



教学反思:



这节课结束了,可我的心却难以平静。课上,学生对秋的感悟与畅想,深深地震撼了我。如果不是亲临课堂,我难以相信,刚入初中的学生有如此敏捷活跃的思维,如此流畅生动的文笔。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次“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开放式的鉴赏。课下,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写道:美文、美景、画意、诗情,课堂中我的心几乎要飞起来,我抢着发言,抢着把我对诗的理解和感悟说出来,与大家共享。还有一位学生写道:下课了,可我的心仍沉浸在那个美丽的世外桃源,那幽谷,那农舍、渔舟……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飘绕不去。学生的收获和有所感悟是对教师最大的激励。面对着那一双双神采飞扬的眼睛,一颗颗青春荡漾的心。我想,那种禁锢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手脚的灌输式教育真的应退出历史舞台了。在课改的大潮中,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以智慧作桨,理想作帆,载着学生去寻求知识,放飞心灵。



                                (吉林省辽源矿务局第五中学 刘丽丽)



专家点评:



在《秋天》中,诗人何其芳用朴素但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描绘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喜悦的氛围。而授课者紧紧抓住诗歌语言凝练形象的特点及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结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以品味语言为核心,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声音、画面、文字相融合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呈现出来的三幅画面,从而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而这一部分需要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里便有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而把这些图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丰富了想象能力,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可谓“一石击三鸟”。同时,由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成为课堂风景图中的最亮点,与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浑然融为一体。在探究诗歌语言的精彩与对画面探讨以及歌词的创作之中,到处可以采撷到学生喷发出来的思维的火花,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学生张扬着的个性特征,这也是本堂课可圈可点之处。(蔡少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4-29 21: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