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52|回复: 0

备课随笔 漫说《论语》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0 08: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此句之前还有一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被称为儒家学问“仁”的外用,也就是夫子学问的目的和态度。虽没有告诉什么是“仁”,什么是道,因为这用语言也说不清,但是告诉我们内涵以及外用,剩下的就靠我们自己领悟。这个“悟”,尤其是佛家比较爱拿“悟”来唬人,整天说“无字无相”。可是无论那种学问都是从人生经验中体会得,而不是读了书就会的,所以神话中有这么一句“道心未满,需要到人间历练”。而此句就是在讲学问的道理,先心有“德”,身有“力”,再学文。

借此想说一下为什么我写的关于论语的体会的叫做漫说,其实自己在内心自嘲为胡说。因为看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在其中收获很多,而南怀瑾老先生说自己的别裁是有别于正统儒家注解,所以称为别裁。而我从这本书开始真正认识儒学,从其中得到点拨,看到孔门学术可贵,万古常新,颠簸不破,并深感青春顽劣,愿自改前身,个中体会又想与大家分享却怕才疏学浅,误解先贤,所以才取名漫说。就用南怀瑾老先生的一首诗来说自己写文时候的心情“古道微茫致曲全,由来学术诬先贤。陈言岂尽真如理,开卷倘留一笑缘。”

在说这句前首先要说一下中国的师道精神,为什么原来的学生被称为“弟子”,古代老师对于学生,看成儿子一样。所谓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对学生要付一辈子的责任的,历史就有这个例子,明朝方孝孺,永乐帝要杀他,他要做忠臣,不怕死,他说不过是灭九族,而永乐帝要杀他十族,加上的就是他老师的一族,认为老师没有教好他。那时候就算是高中状元,见了自己老师也行大礼,而如今世风日下,尊师重道可怜的变成一句叹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能够尊师还就是小学生而已,教过的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能问好就让人觉得很意外,一般都是彼此不认识,迎面而过,堂而皇之,奇怪的是学问越高,就越是这样,这真一种讽刺呀。

国民道德的修养是从教育开始,需要我们彻底研究,而且正在研究,所以我们这里说到师生。“入则孝”是在家里能够孝顺,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时候往往要看他对于亲人的态度,人们常说如果这个人很孝顺,人品就不差到哪去。管仲临死时候对齐恒公说开方这个人不可重用和亲近,因为他曾经为了表示忠诚,自己的父母过世而不去奔丧。若是一个连亲情都可以弃之不顾,还能指望他去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吗?“出则弟”,出门在外与兄弟分开了,怎么“弟”呢?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周围、对一般人能够友爱,如果要扩充的话,爱国爱民就是“弟”的意思。“谨而信”,做人谨慎而讲信用,但谨慎切不可流于小气,其实一个人若是在为人处世能够谨慎,一切也就言而有信了,所谓君子见利思义,见到利益还能思考是否和于道义,这样的人怎么会没有威信呢?“泛爱众”,要有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尤其在此时来讲,对朋友的友爱,扩而充之为对其他人的友爱,这个爱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若是能够做到爱天下如爱自己一样,修养到如此真难,而我们教育人必要要修养,起码要有这个意识。“而亲仁”,亲近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我们常说“看一个人怎样,要看他周围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亲”就是这个道理。“心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在去“学文”,爱做文学家也行,爱做艺术家也行,那时候就是你的志向问题了,量力而行,各所自由就好。

为什么说“有余力”才能学问,这就牵扯到“士”的问题,在古代不是谁都资格学文的,咱们看“士”,十而有一,十个人才有一个可以学文,所以常常说现在读书是幸福的。就从古代人的地位也可以看出“士、农、工、商”。士在第一,那时候的读书爱说,万般皆下流,唯有读书高,如此我们也只有笑笑了,不过明白了这个问题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3-29 00: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